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琪

作品数:4 被引量:17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页岩
  • 2篇下志留统
  • 2篇孔隙
  • 2篇储层
  • 1篇地质
  • 1篇页岩气
  • 1篇有机碳
  • 1篇上奥陶统
  • 1篇渗流
  • 1篇石坝
  • 1篇石油地质
  • 1篇四川盆地
  • 1篇牛蹄塘组
  • 1篇盆地
  • 1篇主控因素
  • 1篇下寒武统
  • 1篇孔隙度
  • 1篇孔隙类型
  • 1篇含气
  • 1篇含气量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4篇石万忠
  • 4篇张晓明
  • 4篇袁琪
  • 4篇徐壮
  • 4篇王超
  • 3篇王任
  • 2篇王健
  • 2篇徐清海
  • 1篇翟刚毅
  • 1篇包书景
  • 1篇舒志国
  • 1篇肖丹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涪陵地区页岩含气量计算模型及应用被引量:19
2017年
目前页岩含气量的预测获取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解吸法、测井解释法、等温吸附法、线性拟合法以及地震反演法等,但每种方法都存在不足,因此研制了涪陵地区页岩含气量计算模型,为页岩资源量评价奠定基础.以岩心实验为基础,筛选并分析了研究区页岩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的主控参数,分别建立了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的计算模型,最终利用该模型得到了研究区页岩含气量与孔隙度、TOC和深度的演化图版以及单井页岩含气量分布特征.当孔隙度和TOC一定时,页岩含气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幅度逐渐降低;当深度一定时,页岩含气量随孔隙度和TOC的增大而增加.A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含气量呈现"上低下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特征;其中下部Ⅰ段储层段,总含气量高达7.76m^3/t,游离气含量占60.57%,为优质层段.
张晓明石万忠舒志国徐壮王超袁琪徐清海王任
关键词:石油地质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与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孔隙度与有机碳关系差异性及原因被引量:14
2017年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扬子地区发育的两套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由于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而成为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然而牛蹄塘组孔隙度表现出了与龙马溪组截然不同的规律,两套页岩的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密度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测井、埋深(上覆压力)、孔隙度、有机碳及成熟度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牛蹄塘组过高的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严重影响了页岩的孔隙结构,使有机质碳化,有机质孔发生坍塌和充填;牛蹄塘组埋深大、上覆压力也大,导致无机孔被压实,因此其总孔隙度明显小于龙马溪组.
徐壮石万忠翟刚毅包书景张晓明王任王健王超袁琪
关键词:页岩孔隙度有机碳牛蹄塘组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25
2015年
页岩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的独特规律,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是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对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的认识是相对有限的,需要对本区页岩气储层做进一步研究。基于大量实验室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目的层段总有机碳(TOC)含量介于0.55%~5.89%,平均为2.54%,且具有自上而下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的趋势;基于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介于16.6%~62.8%,平均为40.9%,自上而下逐渐减少,脆性矿物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总量介于37.2%~83.4%,平均为59.1%;基于氦气注入法检测了目的层段的孔隙度,实测氦气孔隙度介于1.17%~7.98%,平均为4.61%,目的层段孔隙度呈现出'两高夹一低'的三分性特征;稳态法水平渗透率介于0.002~335.209 m D,平均为23.785 m D;通过高压压汞法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介孔级别的孔隙发育,且介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而介孔和大孔对渗透率起主要的贡献;将氩离子剖光技术和扫描电镜(SEM)相结合对储层的孔隙类型进行了观察,总体表现为自上而下有机孔隙增加、无机孔隙减少;由解吸法测得总含气量介于0.44~5.19 m3/t,平均为1.97 m3/t,从上到下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表明,焦页1井海相页岩气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有矿物组成和有机质发育特征等。TOC是控制下部储层段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成岩阶段晚期,黏土矿物组合发生变化,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形成新的微孔隙,增加了储层的孔隙度,对上部储层段有较大影响;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0%,易于形成裂缝,可造成地层渗透性能的显著增强。总体来看,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底部层段是优质储层,也是主要的产气层段。
张晓明石万忠徐清海王任徐壮王健王超袁琪
关键词:孔隙类型上奥陶统下志留统
页岩储层裂缝系统综合评价及其对页岩气渗流和聚集的影响被引量:23
2017年
为了探究页岩储层裂缝系统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其对页岩气渗流和聚集的影响,通过对页岩岩心和薄片进行观察和统计,根据其形态特征的差异,将裂缝分为层理缝、刺穿型高角度缝、内部高角度缝、低角度缝和微裂缝5种类型。通过对比分析多种参数对裂缝系统产生与发育的影响认为,其主控因素包括脆性矿物含量、构造作用、岩石内部结构、非均质性、力学性质及地层围压等,结合裂缝类型和主控因素等对页岩储层裂缝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层理缝等水平裂缝的侧向扩散作用促进页岩气的渗流和聚集。尤其在中国南方构造变形强烈、褶皱发育的地区,层理缝与低角度缝造成页岩储层侧向扩散效果明显,使向斜型页岩气藏和背斜型页岩气藏兼具北美典型页岩气藏(自生自储,原地成藏)与常规气藏(油气富集于构造高部位)的复合型成藏模式。在封闭成藏的条件下,裂缝系统发育往往能够使游离气通过侧向扩散作用沿着裂缝渗流和聚集,于构造高部位形成气藏。
王超石万忠张晓明徐壮袁琪肖丹
关键词:页岩气储层主控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