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彦

作品数:24 被引量:151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5篇切除
  • 5篇细胞癌
  • 5篇腹腔
  • 5篇腹腔镜
  • 5篇肝癌
  • 5篇肝细胞
  • 4篇胆管
  • 4篇胆囊
  • 4篇手术
  • 4篇晚期
  • 4篇肝细胞癌
  • 3篇胆总管
  • 3篇胆总管探查
  • 3篇胰腺
  • 3篇增殖
  • 3篇探查
  • 3篇细胞增殖
  • 3篇腺癌
  • 3篇结石

机构

  • 24篇海南医学院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内江市第一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海口市人民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4篇杨彦
  • 6篇黄小龙
  • 5篇韩霖
  • 3篇张剑
  • 3篇范伟强
  • 2篇刘颜
  • 2篇符誉
  • 2篇尹秋实
  • 2篇王剑明
  • 2篇翁杰
  • 1篇毛先海
  • 1篇王洋
  • 1篇王剑明
  • 1篇曾永毅
  • 1篇耿智敏
  • 1篇黄海溶
  • 1篇孙早喜
  • 1篇姚伟
  • 1篇楼健颖
  • 1篇杨涛

传媒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普外科手...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腹部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对肝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术(LH)和开腹肝切除术(OH)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后,将患者随机分为LH组(51例)和OH组(59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LH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较OH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亦较OH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第7天血清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凝血酶原时间(PT)在LH组中升高显著低于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些指标在LH组恢复均快于OH组。结论:与OH相比,LH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林师佈杨彦涂伟吴开玲陈枫林大宁
关键词: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肝功能
索拉非尼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60例晚期肝癌患者分位单纯口服索拉非尼组(单药组20例)、肝动脉灌注化疗组(HAIC组20例)、索拉非尼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以及HAI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进展期明显优于单药组及HAI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联合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骨髓抑制、手足反应、恶心及呃逆、皮疹、高血压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药组及HAI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远期存活情况,可以作为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策略,但需注意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学国杨彦黎东明吴雷陈枫李永强
关键词: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肝动脉灌注化疗中位生存期
14-3-3ζ协同非典型蛋白激酶C-ι经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胆管癌侵袭转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14·3-3ζ协同非典型蛋白激酶C-ι(aPKC-ι)促进胆管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4-3-3ζ和aPKC-ι在64例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胆管癌预后影响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构建胆管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模型,干扰14.3.3‘或aPKC-ι的表达,检测EMT标志物的变化。抑制14-3-3ζ表达后,Transwell侵袭试验、划痕试验、克隆平板试验检测胆管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结果14-3-3ζ和aPKC-ι在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56.25%,36/64;51.56%,33/64),呈正相关(r=0.406,P=0.001)。两者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过表达组(14-3-3ζ:X^2=10.140,P=0.001;aPKC-ι:X2:12.575,P=0.000)。14-3-3ζ和aPKC-L均是胆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干扰两者的表达抑制细胞EMT相关标志物改变,胆管癌细胞侵袭、增殖和转移能力均受到抑制。结论14-3-3ζ与aPKC-ι结合,协同促进胆管癌EMT及侵袭转移。
刘颜杨彦何俊闯王剑明马超群钱亚伟姚伟张剑杨涛
关键词:胆管癌上皮-间充质转化
肝癌术后感染导致胆管支气管瘘1例报道
2023年
胆管支气管瘘临床上极其罕见,病因包括结石或肿瘤导致的梗阻、肝胆肿瘤侵袭、近膈处局部感染及医源性损伤等。近年来,胆管支气管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确诊主要依赖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目前主要采取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本文报道了1例肝癌术后感染罕见导致胆管支气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曾维乾杨彦
关键词:胆管支气管瘘
营养和运动预适应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并发症及恢复能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营养和运动预适应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并发症及恢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1例,均行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和营养预适应锻炼。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后谵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和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试验组2例脱落;对照组3例脱落。试验组术后发生谵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谵妄持续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正常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体质量下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PG-SG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和运动预适应可降低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
庞红霞杨彦吴开玲符洁颖吴跃平
关键词:预适应消化道肿瘤谵妄
胆囊癌病理分期与肝切除范围被引量:5
2017年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多于胆道系统其他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等特点。我国胆囊癌发病数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5位,5年总生存率仅为5%。
杨彦王剑明
关键词:胆囊癌肝切除手术
胰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树突状细胞体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胰腺癌是一种国内外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灾难性疾病,患者免疫力极其低下、手术切除率低。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癌的发生与树突状细胞(DC)数量的减少和功能障碍关系密切。我们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比较分析胰腺癌患者与健康人或正常人(简称健康人)DCs的体外特征。现报道如下。
邹彦龙平孙峥科徐亚晨杨秋喜王海艳李凯杨青壮杨彦高良辉孙早喜黄海溶
关键词:胰腺癌外周静脉血体外手术切除率恶性程度
分期内镜取石与一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在胆总管直径≥1 cm条件下,比较分期内镜取石(ERCP)与一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创治疗的166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直径≥1 cm患者的资料,其中102例行一期LC+LCBDE(LCBDE组),64例行ERCP/EST后择期行LC(ERCP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LCBDE组在术后住院时间[(5.3±3.1)d vs.(6.6±2.8)d]、住院总费用[(2.63±0.52)万元vs.(3.13±0.84)万元]、胆总管结石数≥3个患者中的内镜取石次数[(1.3±0.3)次vs.(2.1±0.6)次]、胆总管最大结石直径≥1 cm的患者内镜取石次数[(1.3±0.2)次vs.(1.6±0.5)次]方面均小于E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E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2±30.6)min vs.(93.6±28.8)min,P=0.024]。两组在胆总管结石数<3个患者中的平均取石次数[(1.2±0.3)次vs.(1.3±0.4)次]、胆总管结石直径<1 cm的患者取石次数[(1.3±0.4)次vs.(1.4±0.5)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8%vs.14.1%)、术后结石复发率(5.9%vs 6.3%)、术后胆总管狭窄发生率(4.9%vs.9.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25%vs.11.8%,P<0.05),但均为单纯性淀粉酶升高。结论在胆总管直径≥1 cm条件下,一期LC+LCBDE或分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均可选择,但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林师佈杨彦李望韩霖张翼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探查术
tRNA-ValAAC-5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本研究论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中tRNA-ValAAC-5表达发挥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RNA-ValAAC-5在人正常细胞肝癌细胞(THLE2,THLE3)和HCC细胞株(Hep3B,HuH7,SNU398,Hep3G2)和中的表达。Hep3B和Hep3G2细胞分别转染tRNA-ValAAC-5-inhibitor及对照tRNA-ValAAC-5-NC即为inhibitor组和NC组。两组细胞分别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p2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相较于THLE2、THLE3细胞,tRNA-ValAAC-5在Hep3B、HuH7、SNU398、Hep3G2细胞中相对表达量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RNAValAAC-NC相比,转染tRNA-ValAAC-5-inhibitor的Hep3B、Hep3G2细胞tRNA-ValAAC-5表达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2、27.45,P<0.001),表示转染成功。与tRNA-ValAAC-5-NC相比,Hep3B、Hep3G2细胞转染tRNA-ValAAC-5-inhibitor后24、48、72、96 h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8.23、7.33、14.16,P<0.001)、(t=4.25、5.11、9.39、7.59,P<0.001)。转染tRNA-ValAAC-5-inhibitor组Hep3B、Hep3G2细胞侵袭转移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21.85,P<0.001)。转染tRNA-ValAAC-5-inhibitor组Hep3B和Hep3G2细胞p21表达升高、MMP2和MMP9的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6、12.80、4.652,P<0.01)、(t=15.17、22.36、12.61,P<0.01)。结论:tRNA-ValAAC-5能够有效促进肝癌增殖,侵袭和转移,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调控p21、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
石慧谭琰陈卜钰云虹渝杨彦
关键词:肝细胞癌细胞增殖
熊去氧胆酸减弱日本血吸虫诱导的肝纤维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6-8周龄♀C57BL/6J小鼠6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感染组+UDCA1、感染组+UDCA2、感染组+UDCA3,每组13-14只.小鼠经腹部感染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各组给予相应浓度UDCA溶液,灌胃8 wk后,检测血清损伤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蛋白(laminin,LN),胶原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胶原纤维面积比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l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8 wk后,UDCA处理后,血清AST、ALT、HA和LN有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纤维间隔变细或消失,形成弥漫性肝硬化结节减少,胶原面积比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用药后Col1及α-SMA阳性表达减少,图像软件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这种结果有浓度依赖性.结论UDCA对血吸虫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是通过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降低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途径减弱肝纤维化的进程.
王学国黎东明赵红岩林师佈黄小龙杨青壮李旺杨彦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血吸虫肝纤维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