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树洪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1篇地学
  • 1篇地震分布
  • 1篇地震空间
  • 1篇地震空间分布
  • 1篇地震学
  • 1篇地震学证据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裂带
  • 1篇应力场
  • 1篇阵列声波
  • 1篇阵列声波测井
  • 1篇深部
  • 1篇深部构造
  • 1篇渗透率
  • 1篇声波
  • 1篇声波测井
  • 1篇斯通利波
  • 1篇松辽盆地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

作者

  • 5篇秦树洪
  • 2篇王兆国
  • 1篇李海鹏
  • 1篇颜军
  • 1篇刘财
  • 1篇胡艳飞
  • 1篇寇龙江
  • 1篇汪名友
  • 1篇赵雪平
  • 1篇张艳
  • 1篇冯晅
  • 1篇单玄龙
  • 1篇杨宝俊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与主要断裂带、深部构造及应力场关系被引量:22
2009年
中国东北地区在北东东向应力场控制下,地震有其特殊性。地震空间分布和深度统计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震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开原—赤峰断裂带)控制,以44°N为界,南北具有明显差异。北部地震发生的数量少于南部,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6km和8~12km两个深度范围内;而南部主要集中在8~12km和28~30km两个深度范围内。发震深度分析显示,开原—赤峰、郯庐断裂带、大兴安岭断裂带下可能存在地温较低的区域,使地震可以在深部孕育。地震分布的Vp和Vs剖面资料的研究暗示,断裂与速度变化带、断裂与断裂的相交区域是地震易发生区域。
王兆国刘财冯晅秦树洪
关键词:地震分布构造应力场
松辽盆地北部浅部基底推覆伸展作用的地震学证据与地质意义被引量:12
2009年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基本呈双向形式,纵向与横向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度,向西逆冲推覆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3~4 km,向东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1~2 km,断裂系统组构比较复杂.经过对控盆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松辽盆地浅部基底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是叠加在孙吴—双辽断裂之上的新的断裂系统.考虑到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远离1000多公里之外所产生的内蒙古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以及松辽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认为在松辽盆地南部和滨北地区孙吴双辽断裂构造线之外也应该存在浅部基底内的逆冲推覆断裂.
单玄龙秦树洪张艳杨宝俊汪名友
复杂策动力项对Duffing方程混沌系统相态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对经典Duffing方程在周期激励和限带白噪同时作用下的混沌性质进行分析。首先检测出无噪声时系统的临界状态和周期状态的周期激励的幅值,然后分别固定这两个特殊幅值,改变限带白噪的幅值,利用时间历程曲线辅助分析相态图的变化;再固定限带白噪的幅值,改变周期激励的幅值,借助时间历程曲线分析相态图的变化。结果表明:系统只输入周期激励时,随着周期激励幅值的增大,系统依次呈现同宿状态、混沌状态和周期状态;系统处在临界状态时,输入限带白噪声,随着限带白噪声幅值的增大,相态图的轨线运动范围增大。
胡艳飞赵雪平秦树洪
关键词:混沌相态
斯通利波和渗透率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理论和实际资料证明,在渗透性地层,低频斯通利波出现的频散和能量衰减与地层渗透率有关,因此可利用斯通利波的传播速度和能量衰减等特性来估算地层渗透率。斯通利波的能量和渗透率负相关。因为斯通利波能量代表了斯通利波的有关信息,因此可以认定斯通利波和渗透率负相关。
李海鹏寇龙江秦树洪
关键词:斯通利波渗透率阵列声波测井
固体介质中非线性波的能量初探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从能源问题与勘探问题的密切关系出发,提出进行深入的非线性波研究的必要性——进一步提供可靠而详实的地质资料,以解决实际地质问题.说明了非线性科学与非线性波动的关系和特点,非线性波动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地球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非线性科学是解决地质问题的重要基础.回顾了波动理论的研究历程及当今国内外非线性研究的进展情况.通过上述认识,提出了非线性波动问题中能量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震源与冲击波的形成,界面处的能量分配,介质中能量的衰减,波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讨论了非线性波的能量问题.通过对能量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了影响非线性波能量的因素.从能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后进行固体中非线性波研究的重点.最后对非线性波在地学应用中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王兆国秦树洪颜军
关键词:冲击波地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