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剑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静脉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再狭窄
  • 1篇血浆
  • 1篇血浆内皮
  • 1篇血浆内皮素
  • 1篇血浆内皮素-...
  • 1篇原位

机构

  • 4篇山东大学
  • 4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作者

  • 4篇于剑
  • 3篇于振海
  • 3篇王坤
  • 2篇史作磊
  • 2篇王辉
  • 1篇宁涛
  • 1篇李勇
  • 1篇时昌文
  • 1篇王宾
  • 1篇张玲玲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血浆内皮素-1及NO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1周及1个月、3个月的血浆ET-1及NO水平的变化。患者术后3个月常规行患肢CTA检查,与术前影像学资料比较,判断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并分析血管再狭窄与血浆ET-1及NO水平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h血浆ET-1较术前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h至1周维持在较高水平;CTA检查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36例(40肢),血浆ET-1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至术后3个月;而CTA检查发现血管再狭窄者4例(6肢),血浆ET-1术后1个月再次升高,术后3个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O水平变化与ET-1相反。结论:ASO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动态监测血浆ET-1及NO水平,对预测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史作磊王坤于剑于振海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再狭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8.45±9.67 vs 13.89±4.33,P=0.00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张玲玲于剑王坤王宾王辉史作磊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型半胱氨酸HHCY
DVT遗传风险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患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丧失劳动力,部分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DVT的发生除与手术、骨折、肥胖、老龄、妊娠等外部因素有关外,遗传风险因子也参与其中。本文就遗传因素与DVT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王辉于剑于振海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乳腺疾病HPV感染率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在乳腺疾病中的感染率及其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1例肿瘤组织、29例良性增生的乳腺组织的石蜡包埋切片,并从中提取出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原位杂交(ISH)的方法,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对各种乳腺疾病中HPV-16E6的存在及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用PCR检出的肿瘤组织中HPV-16E6的阳性率为65.6%(40/61),良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2%(15/23),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37.04%(10/27),乳腺癌细胞株中的阳性率为66.7%(4/6);用ISH检出的肿瘤组织中HPV-16E6的阳性率为44.3%(27/61),良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4.8%(13/29),癌旁组织中未发现HPV-16E6的表达。两种方法在检验中的相同率达到72.1%。结论:HPV-16E6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王坤于剑时昌文宁涛李勇于振海
关键词:乳腺肿瘤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