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旭东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腺病毒介导BMP-4转染兔SMSCs软骨分化研究
- 2018年
-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BMP-4并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兔膝关节腔取材,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取SMSC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表面标记物。构建包含BMP-4基因和E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BMP-4)并包装病毒。用不同感染复数(MOI分别为50、100、200、300、400、500)的病毒感染SMSCs,观察各组转染效率及检测不同MOI条件下细胞生长曲线,确定最合适的病毒感染滴度。进而应用ELISA检测分析染后的SMSCs是否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结果经分离纯化后获取的SMSCs形态学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应有的结构,表面标记蛋白CD44、CD90高度表达,但CD34、CD45基本不表达,符合SMSCs的特征。分别以50、100、200、300、400、500MOI感染后,感染效率分别为54.3%、72.2%、77.8%、85%、86.6%、89.3%,而且感染效率依赖MOI高低,结合生长曲线300MOI为最佳感染滴度。ELISA法检测发现BMP-4显著高表达,同时软骨基因相关蛋白SOX9、COLⅡ及AGC蛋白也高表达。结论应用300MOI重组腺病毒感染兔SMSCs细胞,能维持细胞正常增殖水平,且能快速高效地表达BMP-4并激活其他软骨相关基因,可促使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
- 卫旭东党源温福利薛来恩张诗兰郑和平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绿色荧光蛋白
- 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7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8~73岁,平均38岁。损伤部位: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3例,第3趾蹼背侧皮肤缺损2例,第4足趾近节背侧皮肤缺损2例。缺损面积2.5cm×1.5cm~4.5cm×2.0cm。根据术式解剖学基础,在足背外侧设计并切取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创面。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常规观察皮瓣感觉、外观、质地、术区血供、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是否存在臃肿、增生性瘢痕、瘙痒、皮肤移植区麻痹等。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0~1.5h,平均1h;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0ml。7例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过2~15个月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mm,平均12.5mm。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色泽接近正常,外观较好,术后足部未发生骨质吸收、创面感染、肌腱粘连、局部留有线条或片状瘢痕等并发症,下肢行走功能无障碍,供、受区未发现穿鞋不适。患足AOFAS评分95~98分,患者对供、受区功能和外形满意。结论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外形满意、术区恢复快等特点,且无明显足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可靠方法。
- 卫旭东林涧黄磊胡德庆钮朋洪旭戚瑞林郑和平
- 关键词:足损伤显微外科手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 间充质干细胞在软骨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关节软骨损伤性疾病在临床上日益多见。由于软骨组织是一种高分化的、无血管、无神经的终末分化组织,缺乏自身修复能力,关节软骨损伤始终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类多能干细胞,具备强大的增殖和成软骨细胞能力,被认为可以有效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方面进展,为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建立基础。
- 卫旭东党源胡德庆
- 关键词:软骨间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