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达

作品数:16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5篇椎体
  • 5篇骨质
  • 4篇融合器
  • 4篇术后
  • 4篇脊柱
  • 4篇CT值
  • 3篇融合术
  • 3篇椎间融合
  • 3篇骨质疏松
  • 2篇等静压
  • 2篇应力
  • 2篇应力分布
  • 2篇植入
  • 2篇植入物
  • 2篇融合术后
  • 2篇生物功能
  • 2篇双能
  • 2篇通孔
  • 2篇退变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作者

  • 16篇邹达
  • 14篇李危石
  • 8篇孙卓然
  • 5篇钟沃权
  • 3篇姜帅
  • 2篇郭昭庆
  • 2篇齐强
  • 2篇王辉
  • 1篇曾岩
  • 1篇卢剑
  • 1篇周非非
  • 1篇孙宇
  • 1篇邓超
  • 1篇陆敏
  • 1篇邱敏
  • 1篇范东伟
  • 1篇万巧琴
  • 1篇何为
  • 1篇陈仲强
  • 1篇鹿群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椎体CT扫描的骨密度HU值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椎体退变性腰椎侧弯(DLS)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为骨水泥螺钉的选择性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0例、女75例,年龄(63.3±6.5)岁。于脊柱X线全长片上测量患者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值,统计患者冠状位失衡分型例数。选择患者主弯和代偿弯内椎体前缘皮质后方2 mm、椎体中部和椎骨后缘皮质前方2 mm三个层面的CT冠状面重建图像,于椎体松质骨部分选择最大可能的椭圆形区域作为骨密度Hounsfield units(HU)值测量兴趣区,取三个层面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相应椎体的骨密度HU值,同样方法分别测量椎体凸、凹侧的HU值;以L1≤110 HU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观察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并按观察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两组,进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观察全组患者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以及主弯和代偿弯内各椎体及其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95例患者Cobb角为25.5°±11.1°,CBD为(22.8±18.7)mm,冠状位失衡为A型者74例、B型12例、C型9例。骨密度正常58例(61.1%),骨质疏松37例(38.9%);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45.3%(34/75),高于男性的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5)。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Cobb角、CBD、侧弯方向、冠状位失衡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L1为(122.2±45.0)HU、稳定椎为(124.7±44.8)HU、中立椎为(120.9±42.9)HU、上端椎为(124.3±46.1)HU、顶椎(134.4±49.4)HU、下端椎(153.3±63.8)HU、L5椎(169.8±75.8)HU。主弯内各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与L1椎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代偿弯内L5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则低于主弯的L1椎体,分别为17.9%(
王辉邹达孙卓然王龙杰姜帅李危石
关键词: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侧弯
骨质疏松症患者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分析: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cage)下沉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患者59例,随访至少6个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最低T值、L1椎体CT值、椎间融合节段、cage高度、术后6个月cage下沉率和植骨融合率。本研究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T值≤-2.5或L1椎体CT值≤110 HU,L1椎体CT值≤80 HU记为重度骨质疏松。术后即刻X线中cage下沉>2 mm定义为终板损伤。术后6个月下沉>2 mm记为下沉,下沉>4 mm记为重度下沉。腰椎X线检查提示无椎间不稳且腰椎CT提示融合节段终板间连续植骨块形成记为融合。结果:术后6个月,以患者统计,cage下沉率71.2%(42/59),重度下沉率37.3%(22/59)。重度下沉组与非重度下沉组相比,L1椎体CT值更低[(80.6±23.3)HU vs.(94.0±24.8)HU,P=0.044],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90个椎间融合节段,以融合节段统计,重度下沉节段的cage高度更大[(12.2±2.0)mm vs.(10.2±1.8)mm,P<0.001],CT值更低[(78.7±24.4)HU vs.(95.0±23.8)HU,P=0.006]。17.8%(16/90)的节段存在终板损伤。终板损伤节段的重度下沉率高于无损伤节段(81.3%vs. 13.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终板损伤、cage高度≥12 mm、重度骨质疏松症(L1椎体CT值≤80 HU)是cage重度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时要注意保护终板,避免使用高度过大的融合器。对于L1椎体CT值≤80 HU的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要谨慎选择椎间融合术,注意抗骨质疏松治疗。
尚泽森邹达赵祎范东伟齐强郭昭庆李危石
关键词:骨质疏松前瞻性队列研究
老年脊柱融合术3D打印内植物的新理念与新技术
2024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脊柱退变性疾病则是威胁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大常见病,近年来需要接受脊柱手术的老年甚至高龄患者也越来越多。虽然各种药物、理疗康复以及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在快速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脊柱退变患者需要接受“终极”的手术方案——脊柱融合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强度差,骨愈合慢,融合手术后出现融合器下沉,螺钉松动、融合内固定失败等风险较高。
李危石邹达何玄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内植物
椎弓根植入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弓根植入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椎弓根植入物包括:植入物主体,所述植入物主体内部设置有内孔,所述植入物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一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植入物主体上并与所述内孔连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
李危石魏崇斌邹达石小龙黄朝阳钟沃权孙卓然
文献传递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对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2023年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治疗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的改善是否有优势。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22年5月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后使用支具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获取文献的作者、发表时间、国籍、受试者特征、样本量、手术方式、支具类型及配戴时间、随访时间、术前及术后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根据异质性大小决定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数据分析应用Stata 17.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362例患者,男144例、女2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配戴支具组和不配戴支具组在术后ODI改善情况[MD=1.25,95%CI(-2.39,4.88),P=0.501]和VAS评分改善情况[MD=0.21,95%CI(-0.22,0.63),P=0.340]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戴支具组和不配戴支具组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9,95%CI(0.25,1.38),P=0.22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2,95%CI(0.58,2.15),P=0.73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治疗在改善症状及功能恢复、融合率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优势。腰椎术后是否需要常规使用支具治疗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证明。
韩耕愚樊喆羽岳立豪邹达孙卓然李危石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META分析外固定器
椎体CT值在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椎体CT值与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关系,选取用于预测螺钉松动的CT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腰椎短节段(≤2个椎间隙)内固定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腰椎三维重建CT检查,随访≥24个月的患者资料。共297例,男104例,女193例,年龄54.3±12.5岁(21~80岁),随访36.1±16.5个月(24~110个月)。以末次随访X线评估螺钉松动和融合情况,根据螺钉是否松动及螺钉松动的位置,分为上端椎螺钉松动组、上端椎螺钉对照组和下端椎螺钉松动组、下端椎螺钉对照组,另将下端椎螺钉按是否固定到S1分为两个亚组,并分别分析各亚组内松动组和非松动组的差异。测量L1、上端固定椎、下端固定椎和S1椎体的CT值,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手术节段数、两端融合方式、是否固定到S1等资料。以组内相关系数评估CT值测量的一致性,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CT值与螺钉松动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CT值对螺钉松动的预测价值,由于松动组例数较少,组内CT值非正态分布,因此以中位数而非均值作为松动高危者预测的界值。结果:共5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松动率17.8%(53/297)。上端椎螺钉松动组21例,对照组276例;下端椎螺钉松动48例,对照组249例。共有24例患者出现不融合,总体融合率91.9%(273/297),其中上端节段融合率93.6%(278/297),下端节段融合率93.3%(277/297)。椎体CT值测量具有可靠的测量者内一致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ICC>0.8,P<0.001)。与上端椎对照组相比,上端椎松动组的上端椎体CT值更低(87.3±41.9HU vs 140.5±55.9HU,P<0.05);当下端固定至腰椎时,下端椎松动组的下端椎体CT值低于对照组(121.9±39.9HU vs 152.2±54.5HU,P<0.05);当下端固定至S1时,下端椎松动组的S1椎体CT值低于对照组(216.4±61.1HU vs 254.8±81.7HU,P<0.05)�
邹达李危石陈仲强郭昭庆齐强曾岩孙垂国
关键词:螺钉松动CT值
CT值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的评估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利用腰椎CT值来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的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资料。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结果T值>-1为骨量正常,T值-2.5^-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L1椎体平均CT值<100HU诊断骨质疏松,100~160HU之间为骨量减少,160HU以上为骨量正常。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经Kappa检验评估以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XA和CT值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使用传统DXA方法测量骨质疏松患者16例,骨量减少患者6例,骨量正常患者5例;用CT值测量骨质疏松患者16例,骨量减少患者9例,骨量正常患者2例,经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差,两种方法评估骨质疏松存在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现CT值评估骨量情况的患者在椎体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分布存在差异性(C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更易同时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P=0.009),而DXA评估骨量情况的患者在椎体骨折组以及非骨折组分部无统计学差异(P=0.095)。C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螺钉松动组以及非螺钉松动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272),DXA诊断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螺钉松动组以及非螺钉松动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610)。结论:CT值和DXA方法测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情况一致性差,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应用CT值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比传统DXA有一定的优势,但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邓超李危石邹达钟沃权
关键词:CT值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国人青年人群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研究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6.9±28.6mm)、T1PA(5.6°±6.0°vs23.7°±9.3°)均明显增大,躯体矢状位平衡轴向前移动。由站立位改变为坐位后,PI、LL与矢状位平衡参数SVA、T1PA相关性进一步增强。结论:坐位时腰骶部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与胸椎曲度变得平直,腰椎向前倾斜,躯干矢状位轴向前移动。这种调节与代偿的变化,需要在胸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特别是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矫形手术中充分考量。
孙卓然姜帅邹达周柏林李危石
关键词:脊柱骨盆
椎间融合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得到包含椎体模型和椎间盘模型的第一组合结构与包含椎体模型和椎间融合器中间模型的第二组合结构;获取第一组合结构的第一应力分布和第一平均位移与第二组合结构的第二应力分布和第二平均位...
李危石魏崇斌邹达黄朝阳石小龙钟沃权孙卓然
文献传递
输尿管镜活检可协助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危险分层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输尿管镜活检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肿瘤级别、肌层浸润以及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分析术后肿瘤级别及肌层浸润的相关因素,探讨输尿管镜活检对UTUC患者术前危险分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输尿管镜活检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输尿管口袖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76例,男性31例(40.8%)、女性45例(59.2%),平均年龄64.5岁(31~88岁)。肿瘤位于左侧35例、右侧41例,肾盂39例、输尿管37例,症状为肉眼血尿者51例。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21例(27.6%)、高级别51例(67.1%),未确定级别4例(5.3%);非肌层浸润27例(35.5%)、肌层浸润47例(61.9%),无法确认是否浸润2例(2.6%);术后病理均为UTUC。在50名输尿管镜活检可判断肿瘤级别的患者中,活检病理对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2%、69.7%和76.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和92.0%。在27例活检病理可以判断是否有肌层浸润的患者中,5例活检报告为肌层浸润的UTU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有肌层浸润,22例报告为非肌层浸润的患者术后肌层浸润和非肌层浸润各占50%,总准确性为59.3%。输尿管镜活检对于肿物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为61.0%。单因素分析显示,输尿管镜活检级别与术后UTUC级别相关(P=0.001),而性别、年龄、边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位置、多灶性及是否有蒂均与术后UTUC级别无显著相关性。输尿管镜活检病理高级别(P=0.02)、术前e GFR<90 m L/(min·1.73 m^2)(P=0.025)以及病变位于肾盂(P=0.049)与肌层浸润显著相关,性别、年龄、边侧、BMI、血尿、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多灶性及是否有蒂与其无显著相关性�
马闰卓邱敏何为杨斌夏海缀邹达陆敏马潞林卢剑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输尿管镜检查活组织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