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帅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腰椎
  • 5篇矢状
  • 5篇矢状位
  • 4篇脊柱
  • 4篇骨盆
  • 3篇手术
  • 2篇应力
  • 2篇应力分析
  • 2篇症状
  • 2篇生物力学
  • 2篇术后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腰椎
  • 2篇椎管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体
  • 2篇模型建立
  • 2篇U值
  • 1篇低颅压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教育部
  • 1篇北京航天航空...

作者

  • 12篇姜帅
  • 11篇李危石
  • 6篇孙卓然
  • 3篇邹达
  • 2篇陈仲强
  • 2篇胡磊
  • 2篇王辉
  • 1篇赵春霞
  • 1篇刘忠军
  • 1篇韦峰
  • 1篇孙垂国
  • 1篇马清伟
  • 1篇李柘黄
  • 1篇姜帅
  • 1篇张小娟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5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的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
目的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建立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在椎间盘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方法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选取4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每型各1名志愿者(Ⅰ型,女,20岁;Ⅱ型,男,21岁;Ⅲ型,男2...
姜帅孙卓然李危石胡磊张小娟
关键词:生物力学
基于椎体CT扫描的骨密度HU值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椎体退变性腰椎侧弯(DLS)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为骨水泥螺钉的选择性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0例、女75例,年龄(63.3±6.5)岁。于脊柱X线全长片上测量患者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值,统计患者冠状位失衡分型例数。选择患者主弯和代偿弯内椎体前缘皮质后方2 mm、椎体中部和椎骨后缘皮质前方2 mm三个层面的CT冠状面重建图像,于椎体松质骨部分选择最大可能的椭圆形区域作为骨密度Hounsfield units(HU)值测量兴趣区,取三个层面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相应椎体的骨密度HU值,同样方法分别测量椎体凸、凹侧的HU值;以L1≤110 HU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观察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并按观察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两组,进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观察全组患者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以及主弯和代偿弯内各椎体及其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95例患者Cobb角为25.5°±11.1°,CBD为(22.8±18.7)mm,冠状位失衡为A型者74例、B型12例、C型9例。骨密度正常58例(61.1%),骨质疏松37例(38.9%);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45.3%(34/75),高于男性的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5)。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Cobb角、CBD、侧弯方向、冠状位失衡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L1为(122.2±45.0)HU、稳定椎为(124.7±44.8)HU、中立椎为(120.9±42.9)HU、上端椎为(124.3±46.1)HU、顶椎(134.4±49.4)HU、下端椎(153.3±63.8)HU、L5椎(169.8±75.8)HU。主弯内各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与L1椎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代偿弯内L5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则低于主弯的L1椎体,分别为17.9%(
王辉邹达孙卓然王龙杰姜帅李危石
关键词: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侧弯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手术腰椎前凸重建对症状的影响
目的 评估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长节段矫形术后的疗效和主观症状,以探索矫形手术术中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 回顾性研究55例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
李危石费晗孙卓然姜帅陈仲强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计划
国人青年人群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6.9±28.6mm)、T1PA(5.6°±6.0°vs23.7°±9.3°)均明显增大,躯体矢状位平衡轴向前移动。由站立位改变为坐位后,PI、LL与矢状位平衡参数SVA、T1PA相关性进一步增强。结论:坐位时腰骶部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与胸椎曲度变得平直,腰椎向前倾斜,躯干矢状位轴向前移动。这种调节与代偿的变化,需要在胸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特别是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矫形手术中充分考量。
孙卓然姜帅邹达周柏林李危石
关键词:脊柱骨盆
中老年人群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其序列拟合关系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 :测量我国中老年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分析其相关性,建立腰椎前凸角与相关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测量方法,对106例中老年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8例,女58例;年龄62.4±5.2岁(55~76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UA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LA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参数,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参数及其相关性,并与青年人群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中老年人群LL与PI、TK的拟合关系。结果 :我国中老年人群的PI为46.5°±7.6°,PT为13.1°±6.6°,SS为32.3°±9.5°,LL为49.2°±9.1°,UALL为15.9°±5.9°,LALL为32.3°±9.5°,TK为34.0°±10.7°,SVA为-5.0±30mm;LL与SS、TK、PI、PT、SVA呈显著性相关(P〈0.05),PT与TK、SS呈显著性相关(P〈0.05),UALL与TK、SVA相关,LALL与PI相关。中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比较PI、SS、LL、LALL无显著性差异(P〉0.05),PT、TK、SVA、UALL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老年人群LL预测值=0.6PI+0.4TK+10°,R2=0.375。结论:中老年人群中LL与其他相关脊柱-骨盆各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我国中老年人群LL的理想预测值为LL=0.6PI+0.4TK+10°;TK、UALL、PT、SVA与青年人群有显著性差异。
马清伟李危石孙卓然费晗姜帅
关键词:中老年人矢状位
一种八自由度被动机械臂夹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八自由度被动机械臂夹持装置,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连接丝杠,丝杠的外侧设有钢丝绳;机械臂组件包括车底座和第一关节,第一关节依次连接第二关节、第三关节和第四关节,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之间通过第一关节旋转轴转动...
姜帅李危石王承夏
基于3D打印配准模板的脊柱机器人系统在椎板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采用一款新型的脊柱机器人系统进行椎板切除操作,评估该系统的准确性。方法取10例羊腰椎标本,对每个标本的椎板两侧进行共20次椎板切削操作。记录每次切削操作的时间,并对术后CT数据呈现的椎板切割轨迹与手术前规划的切割轨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共进行了212次垂直切削,平均每侧的椎板切削需要10.6次垂直切削来完成。单侧椎板切除的平均时间为(172.55±33.23)s。规划切割面和实际切割面在起始点的距离为(0.99±0.46)mm,在终止点的距离为(0.85±0.55)mm,切割的准确度符合预期。结论基于3D打印配准模板的脊柱机器人系统进行椎板切除操作的精度基本满足临床要求,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
李卓夫宋雄康季旭全刘杉杉姜帅王承夏姜帅李危石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3D打印
表观遗传调控在脊柱韧带骨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2年
脊柱韧带骨化以脊柱韧带组织内出现病理性骨组织为特征,好发于颈段和胸段,是造成椎管狭窄的重要病因。骨化块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目前脊柱韧带骨化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指在不改变基因组DNA序列的前提下使生物体出现具有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作为调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形式,表观遗传调控已被证明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表观遗传调控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已经发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在脊柱韧带骨化中发挥作用。基因芯片等测序手段发现骨化与正常脊柱韧带的DNA甲基化谱与非编码RNA的表达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造成成骨相关靶基因的异常表达,进而影响脊柱韧带的骨化进程。此外,这些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调控网络。因此,深入了解不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之间的联系在脊柱韧带骨化的起始与进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有望为脊柱韧带骨化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林甲亮向乾赵永昭姜帅李危石
关键词:表观遗传调控椎管狭窄神经功能障碍DNA甲基化颈段神经根
不同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的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
2016年
目的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建立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在椎间盘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方法: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选取4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每型各1名志愿者(Ⅰ型,女,20岁;Ⅱ型,男,21岁;Ⅲ型,男26岁;Ⅳ型,女,19岁)。4名志愿者行腰椎CT检查,并通过Mimics、Geomagic、Hypermesh、ABAQUS软件构建4例L1~L5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和沿X、Y、Z轴方向施加10N·m的力矩载荷后,计算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的平均刚度,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只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的情况下,分析各模型纤维环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结果 :4例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平均刚度与既往体外实验文献结果较为接近。在承受400N的垂直压缩载荷下,4例模型均从L1/2至L4/5纤维环所受应力逐渐增加,且应力大多集中在纤维环的后部;Ⅰ型和Ⅱ型椎弓峡部的应力主要集中在L4,而Ⅲ型和Ⅳ型椎弓峡部应力主要集中在L3。从Ⅰ型到Ⅳ型,L4/5纤维环后部平均应力与L1/2纤维环后部平均应力的比值逐渐减少(203.69%,197.58%,167.74%,139.85%);L5双侧椎弓峡部平均应力与L1双侧椎弓峡部平均应力的比值逐渐增加(204.38%,212.59%,271.43%,292.98%)。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验证有效,可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与模拟,不同类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个体腰椎在纤维环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存在差异。
姜帅孙卓然李危石胡磊张小娟
关键词:生物力学
腰椎椎体松质骨和终板HU值对后路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松质骨和终板Hounsfield Units(HU)对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预测价值,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风险告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男21例,女51例;年龄(62.7±3.9)岁(范围37~69岁)。融合器沉降定义为随访时腰椎CT矢状位融合器突破终板>4 mm,依据术后1年时椎间融合器的沉降与否进行分组,18例患者纳入沉降组,54例患者纳入无沉降组。对比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节段性前凸角、椎间盘高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上、下固定椎的松质骨和终板HU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融合器沉降时的椎体松质骨和终板临界HU值。结果沉降组18例患者中14例融合器突破进入L4下终板,4例融合器突破进入L5上终板。两组患者术前腰椎前凸角、节段性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松质骨和终板HU值测量的ICC值为0.872。沉降组L4椎体松质骨HU值为125.9±18.6、L5椎体松质骨HU值为158.7±17.7,均低于无沉降组(L4:155.6±26.5;L5:182.4±29.7)。沉降组L4下终板HU值为278.7±24.2、L5上终板HU值为235.9±30.8,均低于无沉降组(L4:331.6±55.9;L5:273.8±55.7)。ROC曲线显示融合器沉降的L4松质骨、L5松质骨、L4下终板、L5上终板临界HU值分别为146、172、307和254。结论椎体松质骨和终板HU值对于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对于低于临界HU值的患者,术前应交待发生融合器沉降的风险,术中尽可能选择较大的融合器十分必要。
王辉邹达孙卓然王龙杰姜帅李危石
关键词:腰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