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康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密度
  • 1篇压缩骨折
  • 1篇压缩性
  • 1篇愈合
  • 1篇愈合过程
  • 1篇椎体
  • 1篇椎体压缩
  • 1篇椎体压缩骨折
  • 1篇椎体压缩性
  • 1篇疗效
  • 1篇近期疗效
  • 1篇绝经
  • 1篇绝经后女性
  • 1篇健康
  • 1篇健康教育
  • 1篇骨密度变化
  • 1篇骨折
  • 1篇骨折愈合
  • 1篇骨折愈合过程
  • 1篇骨质

机构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孙强
  • 2篇刘康
  • 2篇吴志浩
  • 2篇黄凯华
  • 1篇蒋娥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骨质疏松...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椎体压缩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痂骨密度变化与病程长度的关系,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术前定位陈旧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方法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均经磁共振成像或SPECT-CT明确诊断)患者66例,年龄60~80岁,均为绝经后女性。按病程长度分为A组(对照组)、B组(新鲜骨折组)、C组(亚急性期骨折组)、D组(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组)。运用方差分析观察骨密度比率(腰1椎体骨密度/腰2椎体骨密度×100%)与病程长度的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密度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39,P<0.05),在各组多重比较中,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痂骨密度随病程延长而增加,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期骨痂骨密度较邻近椎体明显增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双能X线骨密度仪不失为术前定位"责任椎"的一种好方法。
潘行滔孙强吴志浩刘康黄凯华蒋娥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骨痂骨密度
健康教育频次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评估健康教育频次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近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绝经后女性OP患者共373例,按1年内自愿参加健康教育的频次不同分为A组(未参加健康教育)83例,B组(参加1~4次健康教育)117例,C组(参加5~8次健康教育)101例及D组(参加9~12次健康教育)7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鼓励患者自愿参加每月1次的健康教育活动,随访观察1年。分别采用骨质疏松知识问卷(osteoporosis knowledge tests,OKT)、健康行为问卷及骨密度检测对4组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1年中各组患者骨密度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B组、C组、D组患者OKT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健康行为均有显著改善(P<0.05);(2)治疗后与A组(10.50±3.58)分相比,B组(15.70±3.10)分、C组(19.03±3.03)分、D组(20.13±3.05)分患者的OKT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行为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C组与D组间OK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B组、C组、D组患者骨密度值增高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D组间骨密度值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同时,每两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OP的治疗效果。
吴志浩黄凯华刘康肖毓宸潘行滔孙强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绝经健康教育近期疗效骨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