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步晓宁

作品数:13 被引量:233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企业
  • 3篇资产
  • 2篇行政
  • 2篇行政公益
  • 2篇行政公益诉讼
  • 2篇生产率
  • 2篇诉讼
  • 2篇全球价值链
  • 2篇资本
  • 2篇价值链
  • 2篇检察
  • 2篇公路
  • 2篇公路建设
  • 2篇公益诉讼
  • 2篇高速公路
  • 2篇高速公路建设
  • 2篇产能
  • 2篇产能过剩
  • 1篇行政公益诉讼...
  • 1篇要素生产率

机构

  • 13篇山东财经大学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广州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3篇步晓宁
  • 4篇张天华
  • 3篇刘磊
  • 1篇谢晓闻
  • 1篇王倩
  • 1篇刘海明
  • 1篇高翔
  • 1篇刘朝
  • 1篇赵志华

传媒

  • 3篇财经研究
  • 1篇经济评论
  • 1篇世界经济研究
  • 1篇当代经济科学
  • 1篇南开经济研究
  • 1篇统计研究
  • 1篇管理世界
  • 1篇经济学动态
  • 1篇南方经济
  • 1篇金融研究
  • 1篇经济与管理评...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加成吗?: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被引量:7
2019年
文章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算了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以及成本加成,并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企业成本加成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成本加成的促进作用还存在一个"改善区间"。随着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不断加深,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当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逐渐接近,与之产生竞争关系时,发达国家会利自身的技术、市场和营销的优势,阻碍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并将其"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进而抑制企业的成本加成。
刘磊谢申祥步晓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成本加成企业异质性
产业政策与企业资产金融化被引量:39
2020年
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文章以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作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从企业资产金融化的角度检验了产业政策对资金脱虚向实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的资产金融化水平,导致资金由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这一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渠道加剧了非金融企业的资产金融化程度,而且其影响程度呈现逐年增强的态势;(3)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小型和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以后,其资产金融化程度显著提高。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产业政策视角理解经济脱实向虚现象,可为政府设计差异化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步晓宁赵丽华刘磊
关键词:融资约束产业政策
资本动态投入、生产率波动与资本错配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规模以上企业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动"、"静"两方面探究行业内企业间资本错配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逐步加权回归;另一方面,从资本动态投入的视角,将生产率波动引入到带有资本调整成本的企业动态投资模型中,构建了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情况下的贝尔曼方程,模拟了名义生产率波动对行业资本错配的非线性正向作用和企业最优决策下的行业资本错配程度。研究表明:补贴差异化程度、免税额差异程度、国有资本比重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行业内资本错配程度;而行业平均规模、知识、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度的提高则可以显著减小错配程度,进而提出推进补贴和免税模式改革来降低行业内资本错配这一重要手段。此外,通过资本动态投入方程模拟得到的行业内资本错配程度显著低于实际测量到的行业内资本错配程度。这意味着,由生产率异常波动引起的企业实际资本投入偏离了其最优投资决策,导致行业的实际资本错配程度显著大于其模拟值,即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本错配程度增加。
刘朝赵志华步晓宁
关键词:资本投入
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工业产能过剩治理被引量:6
2019年
分别测算了中国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产能利用率,进而实证分析了资源配置效率对产能过剩及其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配置效率提升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抑制其周期性波动,而劳动配置效率与其不存在稳定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都有缓解作用,但仅对重工业的产能过剩周期性波动有抑制作用,对于轻工业的产能过剩周期波动抑制作用不明显。轻工业的国有企业缓解了产能过剩,而重工业中的国有企业加剧了产能过剩。
步晓宁郝尚卫王倩
关键词:产能过剩随机前沿模型
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与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被引量:21
2018年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模型(SFA)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分别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及15个细分行业2001-2014年间的产能利用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并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促进了产能利用率的提高,缓解了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生产效率和出口贸易是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于产能利用率的主要渠道。研发活动同样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而外商直接投资、国内重复投资、为解决就业压力增加的劳动力投入、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以及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则不利于提升产能利用率,加剧了产能过剩。
刘磊步晓宁张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
外部监督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治理——基于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被引量:5
2023年
国有企业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息息相关。以2008—201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外部监督制度创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研究发现,外部监督制度创新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尤其对位于副省级以下城市或受金融市场扭曲影响较弱的国有企业,外部监督创新对治理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外部监督制度创新可以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和弱化政府干预力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而良好的市场中介发育与法治环境能够助推外部监督制度创新对国有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外部监督创新在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后会带来股票回报和公司价值的改善。据此建议持续改进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加大制度执行力度;重视改善外部治理环境,推动外部监督工作收益最大化。
步晓宁刘英新张天华
关键词:公益诉讼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质量偏向与资本利用率被引量:3
2023年
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经济效果的分析,除了研判投资促进效应外,还应关注投资的质量偏向和资本利用率变动,这是新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精准施策的关键。对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重点探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影响资本利用率的效应和机制路径。结果显示: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并未显著改善资本利用率,尽管政策实施促进了投资和研发投入增长,但对营业收入的改善不显著,揭示出政策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新增投资对现有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的边际提升有限。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本密集度高、固定资产结构偏向长期限以及面临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利用率受政策实施的反向影响显著。而基于行业领域分组回归的结果揭示出,政策实施对纺织领域企业资本利用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数字化基础设施业和汽车领域企业的资本利用率影响不显著。对此,文章从行业领域发展特征和经济事实出发,探讨对应的差别化资本利用率影响机制。这一研究丰富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对微观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资本利用率的研究领域,对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开科苏雪伟步晓宁
关键词:资本利用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自愿性环境规制与企业污染排放——基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的实证检验被引量:25
2022年
作为一种逐步兴起的新型政策手段,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否更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和政府节能采购企业清单,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节能采购政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节能采购政策实施后,实验组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抑制了企业污染排放。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通过严格约束生产的各个环节,抑制了企业污染排放,具体包括在生产初始阶段改善能源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创新生产技术以及在生产终端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由于打破了原有的政企合谋氛围,政府节能采购政策使国有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更明显;此外,这一政策还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使得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更明显。同时,在减少企业污染排放的同时,政府节能采购政策还提高了企业产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文章研究表明,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够较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步晓宁赵丽华
关键词:双重差分
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与经济利润被引量:3
2019年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 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步晓宁张少华张天华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利润技术进步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能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吗——基于国有企业并购行为的讨论被引量:4
2022年
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能否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的实施是否有效抑制了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研究发现:该制度试点的实施有效抑制了国有资产流失,产生了“威慑效应”。相比省属国有企业、央企而言,该制度对其他类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抑制作用更强;与国有企业相比,当买方企业为非国有性质时,并购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会受到该制度更强的抑制作用;该制度对跨省和跨行业并购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抑制作用。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卖方企业在并购实施前的亏损状态会减轻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抑制效应;而地区执法强度会强化这种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主要是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来发挥作用。本文研究对我国探索法律制度创新以保护国有资产提供了学理依据。
步晓宁潘晓珊张少华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国有资产流失并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