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6
- 相关作者:尹家祥王秀芳程晓藕赵秋芳张艳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在鼠疫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9年
- 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是随着全基因测序的完成,我们对鼠疫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为我们探寻引起其发生发展的因素提供了平台。本文通过对SNP分析的特征、应用条件及其在耶尔森氏鼠疫菌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鼠疫的暴发流行的追踪溯源研究提供相关信息,也为鼠疫的监测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孔进姣石丽媛王鹏
- 关键词:SNP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分型
- 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了解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的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为鼠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950-2018年云南省鼠疫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疫情监测、疫情总结资料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鼠疫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8年,云南省先后在10个州(市)38个县(市、区)的鼠疫疫源地发生人间病例,共确诊病例3463例,死亡637例;可分两个流行周期,即近史流行末期(1950-1955年)和复燃流行期(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病死率为18.00%(615/3416),野鼠疫源地病死率为46.81%(22/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7,P<0.01);近史流行末期病死率为21.46%(633/2950),复燃流行期病死率为0.78%(4/5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78,P<0.01);1986年以后确诊的513例病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于7-11月份(441例),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15~45岁人群(217例)。结论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范围较广,且呈现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周期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疫源地的持续存在,人间鼠疫防控仍需给予重视。
- 孔进姣王鹏石丽媛
- 关键词:人间鼠疫流行病学
- 1950-2018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云南省1950-2018年鼠疫疫情监测和总结资料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动物间鼠疫的流行情况;运用SPSS 21.0软件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分析1982-2007年动物间鼠疫流行与鼠密度、染蚤率以及人间鼠疫的相关性。结果1950-2018年,云南省有动物疫情发生的地区共12个地(州)、51个县(市),有疫点数1722个;共在98个县(市)设立了7152个监测点。鼠疫疫情在1950-1956年局限于滇西地区,1957-1981年处于静息期,1982-2007年由滇西、滇西南逐渐向滇南、滇中、滇东南和滇东发展,2008年以后再次进入静息期;鼠疫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6-11月份。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动物间鼠疫(Y)与鼠密度(X)间的回归方程Y=9.112+44.848X、人间鼠疫(Y)与动物间鼠疫(X)间的回归方程Y=2.261+0.139X均有统计学意义(F=9.306、5.371,P均<0.05)。结论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趋势呈"波浪型",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人间鼠疫均存在相关性,动物鼠疫疫情的监测是预防动物间及人间鼠疫发生的关键。
- 孔进姣王鹏石丽媛
- 关键词:流行病学防控策略
- 鼠疫菌在疫源地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7年
-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与其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在一定地理景观内以及特定区域的生物群落中构成了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目前,鼠疫菌的保存机制主要概况为:①宿主动物、蚤(蜱等)保存学说;②鼠疫菌自身突变保存学说;③蚤-宿主-蚤保存学说;④土壤保存学说;⑤鸟类及非生物因素保存学说;⑥其他耶尔森菌突变保存学说。文中针对鼠疫菌在疫源地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 张艳王鹏宋志忠
- 关键词:耶尔森菌鼠疫自然疫源地
- 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鼠形动物特征和环境因子与鼠形动物寄生蚤的关系,明确影响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因素。方法选取剑川县作为采样点,分别在4个季节不同海拔梯度进行鼠形动物、寄生蚤、环境因子取样。使用跨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季节、生境、海拔)和鼠形动物特征指标(种类、性别、年龄、体长、体重等)与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关系。结果寄生蚤丰盛度跨栏负二项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分别降低了68%、78%、45%。与耕地相比,林地中野外鼠形动物染蚤数量减少了35%。与齐氏姬鼠相比,大绒鼠的染蚤率增加了0.41倍,中华姬鼠的染蚤率降低54%,其他种类的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39%;中华姬鼠的染蚤数量降低60%。雌性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25%。成年的鼠形动物染蚤数量降低了44%。体长>100 mm、耳高>13 mm的鼠形动物染蚤率分别增加了0.48、0.53倍。尾长>13 mm的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降低了49%。寄生蚤丰富度跨栏Poisson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68%、78%、45%。林地比耕地染蚤种类降低了47%。与齐氏姬鼠相比,大绒鼠染蚤率增加了0.41倍,中华姬鼠的染蚤率降低54%,其他鼠形动物种类染蚤率减低了39%。雌性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25%。体长>100 mm、耳高>13 mm的鼠形动物染蚤率分别增加了0.48、0.53倍。结论影响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包括季节、生境,以及鼠形动物种类、性别、年龄、体长、尾长、耳高。影响寄生蚤丰富度的因素包括季节、生境,以及鼠形动物种类、性别、体长、耳高。
- 武丽罗云燕黎文鸿洪汝丹艾志琼尹家祥
- 关键词:寄生蚤丰富度鼠形动物影响因素
- 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8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云南省3个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8种金属元素含量。方法对玉龙县、剑川县、梁河县3个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进行采样,应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测量土样中钙(Ca)、铁(Fe)、锌(Zn)、铬(Cr)、铅(Pb)、锰(Mn)、镉(Cd)、铜(Cu)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经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计算、整理,在SPSS20.0统计软件下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中Ca元素中位数分别为85.40、308.56、0.00mg/kg;Fe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569.07、1950.16、975.72mg/kg;Z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5.64、4.02、2.04mg/kg;Cr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09、3.06、0.71mg/kg;Pb元素中位数分别为3.61、29.56、22.80mg/kg;M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23.01、212.97、80.43mg/kg;Cd元素中位数分别为0.00、2.02、2.94mg/kg;Cu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92、1.08、0.51mg/kg。玉龙县、剑川县、梁河县3个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8种金属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538、127.687、202.583、185.359、124.747、150.057、91.346、228.546.P均〈0.05)。结论云南省3个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中富含Fe元素;玉龙鼠疫疫源地与剑川鼠疫疫源地金属元素构成相似。
- 周芸赵秋芳魏兆飞王梦迪徐丹丹季守莲洪汝丹刘正祥洪梅尹家祥
- 关键词:金属土壤鼠疫自然疫源地铁
- 云南西部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云南西部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在云南西部地区10个县(市)抽取800户家庭作为调查单位。采用水盘法捕获地面游离蚤,每户放置10个水盘,连续放置3夜,每日晨起收集捕获到的地面游离蚤。通过实地观测和面对面调查家庭主要成员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的因素,潜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如民族、经济收入)、家庭环境(如房屋结构、地面、房屋周围农作物生长)、人为干扰因素(如养猫、养犬)等。用Epi 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应用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探索影响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的因素。结果800户家庭中,346户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5种2406匹。其中人蚤1750匹(72.7%),为优势蚤种。多因素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显示,少数民族家庭比汉族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增加81%;打工家庭比种植为主的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减少48%;经济收入高于2万元的家庭比收入低于1万元的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减少41%:养猫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增加82%.捕获数量也增加1.09倍;养犬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增加1.20倍;土木结构房屋的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增加52%;水泥地面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概率减少65%;房屋周围生长果树的家庭捕获地面游离蚤数量增加1.11倍。结论云南西部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丰盛度与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干扰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为有效控制地面游离蚤数量,灭蚤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 程晓藕尹家祥杨子京王秀芳杨光璨刘正祥杜春红魏兆飞赵秋芳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云南耿马县鼠疫流行静息期小型兽类种群及细菌学调查
- 2020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耿马县目前是否有鼠疫流行。方法采用鼠夹、鼠笼和电猫等方法捕获宿主动物,测定室内、外鼠密度;采用肝、脾培养检测鼠疫菌感染情况。结果共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313只,隶属于3目3科4属7种(亚种),其中黄胸鼠占比87.86%,臭鼩鼱占比9.68%,斯氏家鼠占比1.28%,其余鼠种均低于1%;室内黄胸鼠捕获率为7.33%;室外黄胸鼠捕获率为6.50%。所捕获动物肝脾鼠疫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本次研究为耿马县的鼠疫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 苏超苏超吴鹤松段彪亚红祥李双昌宋志忠
- 关键词:鼠疫种群结构细菌检测
- caf1基因为靶标的鼠疫检测PCR法的改进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查明行业标准推荐caf1基因引物(简称行标caf1引物)进行PCR检测时,在一些非鼠疫菌上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共选取112株菌进行试验,其中鼠疫菌40株、非鼠疫菌72株;提取菌株DNA,并对caf1基因进行PCR扩增;选择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的7株菌株,进行切胶回收、纯化以及TA克隆测序;针对caf1基因重新设计引物,对被试菌株进行验证。结果使用行标caf1引物扩增40株鼠疫菌,均未出现非特异性条带,扩增72株非鼠疫菌,有58株扩增出400、500、600、700、800、900、1 000 bp的非特异性条带。经克隆和测序,在非特异性产物的基因序列中均出现行标caf1引物的反向引物序列及反向引物的反向互补序列。重新设计caf1引物,扩增72株非鼠疫菌,均未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结论行标caf1引物在筛查鼠疫菌时会出现非特异性条带,使用新caf1引物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 张艳郭英董珊珊揭云翠钟佑宏李伟宋志忠王鹏
-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
-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0-2019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 分析1950-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鼠疫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9年德宏州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和蚤指数的相关关系,以及人间鼠疫与动物间鼠疫的相关关系。结果 1950-2019年德宏州鼠疫经历了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循环流行,在5个县(市)的36个乡(镇)共判定疫点数614个,人间鼠疫流行15个年次,发现1 153例病例,死亡379例。1982-2019年捕获鼠类261 319只,黄胸鼠占70.95%(185 421/261 319);共检获蚤类70 124匹,印鼠客蚤占76.65%(53 752/70 124);印鼠客蚤指数为0.57,游离蚤指数为0.22;从285 091份动物标本及60 119组蚤类分离出鼠疫菌1 577及418株;从64 157份血清中检出255份F1抗体阳性标本;2008年后未分离出鼠疫菌,也未发现鼠疫疫情。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人间鼠疫与动物间鼠疫回归分析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德宏州鼠疫呈现长期性、顽固性、稳定性的特点,虽然目前鼠疫处于静息期,但其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暴发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加强动物间疫情的监测对预防人间鼠疫发生至关重要。
- 孔进姣王鹏梁云苏丽琼石丽媛
- 关键词:鼠疫影响因素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