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轶琦

作品数:14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心肌
  • 12篇骨髓
  • 12篇骨髓单个核细...
  • 12篇核细胞
  • 9篇细胞
  • 7篇心肌梗死
  • 7篇梗死
  • 6篇单个核细胞
  • 6篇动脉
  • 6篇自体
  • 6篇自体骨
  • 6篇自体骨髓
  • 6篇自体骨髓单个...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4篇心肌病
  • 4篇心脏
  • 4篇型心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扩张型...

机构

  • 14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长宁区...

作者

  • 14篇章轶琦
  • 13篇葛均波
  • 12篇姚康
  • 12篇邹云增
  • 12篇黄榕翀
  • 11篇牛玉宏
  • 11篇钱菊英
  • 10篇孙爱军
  • 10篇葛雷
  • 7篇徐世坤
  • 7篇李延林
  • 6篇张峰
  • 5篇张少衡
  • 5篇施鸿毓
  • 4篇史剑慧
  • 4篇杨珊
  • 3篇张书宁
  • 3篇陆浩
  • 3篇崔洁
  • 2篇王齐兵

传媒

  • 5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s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骨髓收集及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走反射(如面色苍白、晕厥、恶心、低血压甚至休克)、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细胞悬液输注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低血压、栓塞等不良反应。监测术后1周内体温、心率、血压、心肌酶谱变化,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点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心肌酶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计划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以及肿瘤等发生情况。结果在骨髓收集和分离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并发症,迷走反射相关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4.5±8.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1周)4.3%比5.7%(P>0.05);术后3个月为3.5%比2.4%(P>0.05);术后6个月至30个月为11.7%比14.3%(P>0.05)。未发现与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感染、心肌缺血加重、支架内再狭窄增加等。随访期间未发生死亡、新发肿瘤、栓塞等事件。同时,与对照组相比,BM-MNCs移植可以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AMI安全可行,且能改善心功能。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张少衡樊冰王齐冰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干细胞心肌梗塞
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性研究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施鸿毓刘学波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文献传递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前,扩张型心肌病已成为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病因,在临床新发心衰患者中约占1/2;出现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一年内病死率可达45%。与缺血型性心脏病患者不同,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衰患者在终末期对姑息性药物治疗反...
章轶琦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生化指标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u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ug·kg^-1·d^-1连续5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扫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生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
黄榕翀姚康陆浩杨军石洪成章轶琦黄浙勇张书宁杨珊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心肌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室功能
双核素单光子断层显像评价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变化
2007年
目的利用双核素[^(201)铊(Tl)及^(18)F-脱氧葡萄糖(FDG)]单光子断层显像(SPECT)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存活心肌的影响。方法 40例首次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 PCI 术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20),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 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研究终点为 PCI 术后6个月时双核素(^(201)Tl 及^(18)F-FDG)SPECT 测定存活心肌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提高,但移植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幅度更显著[(7.6±2.8)%比(3.0±2.8)%,P<0.001]。^(201)Tl-SPECT 显示移植组患者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减少(6.7±3.0)%,同时^(18)F-FDG-SPECT结果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明显增加,提示存活心肌明显增加。结论自体 BM-MNC 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增加局部存活心肌,提高左心室功能。
黄榕翀姚康钱菊英牛玉宏葛雷陈曙光石洪成章轶琦孙爱军王克强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存活心肌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与疗效近期观察被引量:29
2006年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48H、1、3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和HSCRP),术前、术后1、3和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MIN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1、6个月行心脏MRI检查测定心肌损伤面积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至2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细胞移植组术后48H、1、3和6个月血常规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494.3±62.8)M比(307.2±75.0)M,P<0.05],也显著高于术前[(494.3±62.8)M比(321.5±63.7)M,P<0.05]。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测定心脏损伤面积结果发现移植组患者术后(4.96±0.47)CM2较术前(5.12±0.54)CM2及对照组(5.02±0.39)CM2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不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移植组患者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30.2±11.2)D比(43.6±9.8)D,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延长6MIN步行路程,降低患者再入院比率,有助于改善心衰症状,且比较安全。
黄榕翀姚康李延林章轶琦徐世坤施鸿毓潘翠珍杨珊张少衡葛雷牛玉宏张峰钱菊英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心脏功能试验安全性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同...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施鸿毓樊冰王齐冰严卫王箴崔洁沈安王灏张少衡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文献传递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7例至少6个月前[(13±8)个月]接受急诊PCI术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24)和对照组(n=23)...
姚康黄榕翀钱菊英孙爱军崔洁葛雷章轶琦牛玉宏陆浩张书宁王齐兵邹云增葛均波
文献传递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随访观察
2008年
尽管介入技术、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进展很快,但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所导致的心力衰竭仍是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我们此前研究亦证实急诊经冠状动脉内BM-MNC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然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干细胞移植的相关研究不多,本研究对心肌梗死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利用心脏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扫描(MRI)和心肌核素采集显像(SPECT)观察自体BM-MNC移植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姚康黄榕种钱菊英孙爱军崔洁葛雷章轶琦牛玉宏陆浩张书宁王齐兵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陈旧性心肌梗死随访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干细胞移植心脏功能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与疗效近期观察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入选20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
黄榕翀姚康李延林章轶琦徐世坤施鸿毓潘翠珍杨珊张少衡葛雷牛玉宏张峰钱菊英邹云增葛均波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