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临床病理
  • 7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观察
  • 5篇免疫
  • 5篇免疫组化
  • 5篇病理观察
  • 4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病理特征
  • 2篇原始神经外胚...
  • 2篇外胚叶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幕上原始神经...
  • 2篇复习
  • 2篇成人
  • 1篇大细胞

机构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钟鹏
  • 9篇肖华亮
  • 8篇马强
  • 7篇马瑜
  • 6篇杜娟
  • 6篇曾英
  • 6篇林俐
  • 5篇罗清雅
  • 3篇赵连花
  • 2篇牟江洪
  • 2篇付萍
  • 1篇李增鹏
  • 1篇毛成毅
  • 1篇方三高
  • 1篇谌燕

传媒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骨原发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17年
目的:探讨1例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骨原发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原发于右股骨远端的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因右膝关节疼痛6月,加重伴功能障碍3周入院。MRI显示:右股骨下段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可见团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压脂呈高信号影,骨质呈明显破坏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浆样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浸润周围骨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1、CD4、EMA及Gram B(+)。结论:骨原发性ALCL非常罕见,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ALCL形态学特殊,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罗清雅曾英马瑜马强钟鹏肖华亮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浆细胞免疫组化
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IVLBCL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78岁。2例发生于双侧肾上腺,1例发生于颅内右侧顶叶。发生在肾上腺者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或不适;发生于右侧顶叶者表现为头昏、头痛。镜下观察3例形态学表现相似,瘤细胞位于小血管腔内,大血管也可见累及,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可见纤维素性血栓。免疫组化:CD20、CD79a、PAX-5、bcl-6、MUM-1和bcl-2(+),CK、CD3、CD5、CD30、CD10、EBER、Syn、SALL4、OCT3/4、CD117和PLAP(-),c-Myc核阳性比例为10%~20%,3例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30%、40%和80%。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需与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该瘤高度恶性和高度侵袭性,对化疗不敏感,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诊断后短期死亡,预后很差,因此临床应引起警惕,尽早诊断、积极联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曾英马强赵连花杜娟马瑜钟鹏林俐付萍肖华亮
关键词:免疫组化临床病理特征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AS-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8例AS-PNE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发生部位以颞叶、额叶、顶叶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CT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增强后可强化,肿瘤内可见钙化或微出血。MRI显示肿块界限不清楚或清楚,异质信号,增强后不同程度强化,瘤周出现不同程度水肿。镜下肿瘤组织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瘤细胞主要由未分化的小细胞构成,细胞圆形、短梭形,胞质少,核浆比高,核深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1例可见瘤巨细胞,微血管增生明显,肾小球样血管;2例黏液背景下部分区域可见微囊结构形成,局部可见菊形团;2例局部区域出现少突细胞瘤样分化;2例局部区域出现胶质分化。免疫组化:CD56、Syn、β-tublin、MAP-2、INI-1、Fli-1(4/8)和Olig-2(2/8)(+),CD99(3/8)弱(+),nestin(7/8)部分细胞(+),Neu N(1/8)局灶(+);胶质分化区域GFAP(2/8)(+),未分化小细胞区域(-);Cg A、EMA、C-myc(-);p53(4/8)核弥漫(+),Ki-67阳性指数30%~80%。结论 AS-PNET罕见,其确诊需结合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进行综合分析。
曾英肖华亮杜娟马瑜钟鹏林俐马强罗清雅赵连花牟江洪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例均为老年男性,发生于左、右及双侧睾丸各1例。镜下睾丸正常结构破坏,残余曲细精管间距离增宽,肿瘤细胞弥漫生长,可见明显的嗜血管现象;肿瘤细胞由小、中、大混合组成,核呈圆形、不规则形、杆状,胞质透亮或浅嗜酸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2、胞质型CD3、CD43、CD45RO、CD56、TIA-1和perforin(+),CD57、CD20、CD79a、PLAP、CK、MPO、bcl-2和TDT(-)。原位杂交EBV编码RNA(+)。结论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罕见,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CD2、CD3和CD56及原位杂交EBV编码RNA检测有助于诊断。
钟鹏曾英马强林俐罗清雅肖华亮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睾丸EB病毒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ccpRCC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年龄37岁和50岁,男女各1例;1例发生于左侧肾,另1例发生于右侧肾。1例表现为左腰背部疼痛半年,1例为体检发现。2例肿瘤均呈实性,镜下观察肿瘤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纤维性包膜,透明的肿瘤细胞呈囊性、小管/腺泡、乳头以及巢状排列,可见特征性的乳头状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形态温和,细胞及核仁异型性均不明显,部分区域可见小核仁,WHO/ISUP细胞核分级1~2级。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远离,基膜位于囊性和小管/腺泡的腔面。免疫组化:瘤细胞CK7、vimentin、EMA、MOC31、PAX-2和PAX-8呈(+),CAIX呈杯状模式(+);CD117、P504S、E-cad、p53、TEF-3均(-),Ki-67阳性指数2%。术后随访时间4~25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ccpRCC是一种罕见的惰性肾脏肿瘤,需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等肿瘤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
曾英马强钟鹏杜娟马瑜林俐付萍肖华亮
关键词:免疫组化临床病理特征
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发生于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以及分子病理学等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组织学上表现为神经细胞和毛细胞样星形细胞并存,神经细胞较小、一致,围绕神经毡结构形成菊形团样结构或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胶质成分形态学符合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免疫组化显示:神经毡样基质呈Syn、NSE阳性,GFAP、CgA阴性。神经细胞核S-100、Neu-N阳性。胶质成分呈GFAP、S-100阳性,Ki-67<2%。结论: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是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中的少见类型,2007年列入第四版中枢神经系统WHO,是WHO I级的低级别胶质瘤。组织学上以胶质成分及围绕神经毡呈菊形团排列的神经细胞成分为主,免疫组化有鉴别诊断意义。
罗清雅肖华亮马瑜马强谌燕钟鹏
关键词: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苏木素双缸复染法在HE染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苏木素复染法在HE 染色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HE 染色质量的方法.方法:组织经10 %福尔马林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后切片3μm,常规脱蜡至水,经双缸苏木素复染,伊红染色后常规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
毛成毅肖华亮李增鹏杜娟钟鹏马瑜
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3例MC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成人,平均年龄42.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局部肿块伴或不伴肿瘤压迫症状。发病部位分别是小脑幕、左胸壁及骶椎。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其内可见斑驳钙化。巨检: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质地软硬不均,点缀着不规则矿化沉积物。镜下肿瘤由密集的未分化细胞与散在的软骨岛构成。在蓝染的小细胞区,细胞较原始,呈圆形或短梭形,胞质稀少,排列成片层状或形成血管外皮瘤样;在软骨成分区,细胞相对成熟,分化良好。两种成分截然分界或逐渐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3例未分化细胞区vimentin呈弥漫阳性,部分CD99呈阳性;软骨分化区S-100呈阳性,而二者均表达Sox-9。结论:MC是一种罕见的高级别骨或软组织软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双向组织学表现,预后不佳。
方三高马强林俐杜娟钟鹏肖华亮
关键词:骨肿瘤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病理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adult supratentorial primitiveneuroectodermal tumors,AS-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8例AS-PNET...
曾英肖华亮杜娟马瑜钟鹏林俐马强罗清雅赵连花牟江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