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俐
- 作品数:45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眼眶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 2016年
- 目的探讨眼眶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发生于右侧眼眶的颗粒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4岁。以右侧眼球活动受限伴视物模糊3年为主要症状。MRI示右侧眼眶内软组织肿块。镜下观察大部分瘤细胞弥漫生长,细胞边界不清,局部瘤细胞排列成小巢状,瘤细胞体积大,胞质内含有丰富、粗大的嗜酸性颗粒,个别细胞胞质见较大的圆形小滴(嗜酸性小体),局部可见片状泡沫细胞,肿瘤细胞核小,圆形、卵圆形位于中央,个别核增大,核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增殖活性低。免疫组化:S-100、CD56、CD68和vimentin(+),α-IN弱(+),Ki-67阳性指数为1%,而CK、EMA、GFAP、nestin、Syn、Cg A、SMA、actin、desmin和HMB45均为(-)。结论眼眶颗粒细胞瘤罕见,需与副节瘤、脑膜瘤、神经鞘瘤、低级别胶质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等进行鉴别,其确诊需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 曾英罗清雅马强谌燕赵连花牟江洪林俐付萍吕亮肖华亮
- 关键词:眼眶肿瘤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特征
-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背景与目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EMC)是一种好发于四肢深部软组织分化不定的恶性肿瘤,以形成多结节样结构、富含黏液为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E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EMC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EMC患者病理巨检显示,灰白色多结节状半透明肿物,边界清楚。镜下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排列成条索,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分叶状,富含黏液样基质但血管稀少。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部分患者表达S-100及EMA,但不表达CK。结论:EMC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病理特点的软组织肿瘤,应与脊索瘤、软骨肉瘤等富含黏液样基质或软骨样分化的肿瘤相鉴别。
- 方三高李昱马强杜娟林俐肖华亮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临床病理
- 膀胱副神经节瘤误诊为尿路上皮癌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要点及术中冰冻误诊原因,以期共同提高术中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冰冻切片、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复习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冰冻切片示瘤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内肿瘤细胞片状或巢团状排列,部分区域瘤细胞在肌间明显浸润,肿瘤细胞胞浆呈嗜酸性.冰冻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倾向尿路上皮癌。术后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为膀胱副神经节瘤。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不典型的病例,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 赵连花肖华亮吴晓华杜娟林俐
- 关键词:误诊
- 骨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8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 ( undifferentiated high-grade pleomorphic sarcoma, U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8例骨UPS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UPS中男性4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47.5岁,均以疼痛性骨性包块入院。病变累及肱骨近端3例,股骨下段2例,上颌窦、尺骨远端及腓骨上段各1例。X线检查示侵袭性溶骨性病变,表现为渗透性破坏伴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但缺乏骨膜反应。大体特征与一般恶性(肌)纤维源性骨肿瘤无异,缺乏矿化。镜下见肿瘤与相应同类软组织肿瘤一样,异质性显著。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及慢性炎细胞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样细胞组成,常见席纹状——多形性结构,几乎无钙化及肿瘤性骨组织形成,常出现细胞非典型、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化仅恒定表达vimentin,治疗与普通型骨肉瘤相似。结论骨UPS是高度恶性肿瘤,以细胞弥漫多形性及缺乏具体分化为特点,熟悉其形态学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 方三高李艳青马强林俐曾英肖华亮
- 关键词:骨肿瘤临床病理
- 眼睑皮脂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描述眼睑皮脂腺癌(sebaceous carcino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借助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52例眼睑SC患者的形态学特点。结果:男性21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37-87岁,平均年龄65岁。影像学显示眼睑结节状肿块,界限模糊或累及眼周组织。巨检:睑缘部或睑板内可见黄白色质硬结节,貌似霰粒肿,边界不清。镜下肿瘤组织排列成小叶状或巢状,伴粉刺样坏死。根据成熟性皮脂腺细胞所占比例(临界值20%),将SC分为皮脂腺分化型(SDT)及非皮脂腺分化型(SNDT)。SDT主要由大而淡染位于中央的圆形或多边形成熟性皮脂腺细胞和小的原始生发细胞组成,皮脂腺细胞具有泡状胞质及偏位的核;而SNDT呈鳞状细胞样、基底细胞样、腺样或梭形细胞分化,或多或少含有胞质透明的皮脂腺细胞,为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两型临近表皮均可见Paget样扩散。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与分化型中CK5/6阳性率较高不同,非分化型肿瘤细胞中CK8/18表达率较高。除5例失访外,其余均获得随访,其中17例术后复发,14例死于复发或转移。结论:眼睑SC较少见,易误诊。需与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一旦确诊,推荐术中冷冻切片检测下的标准切除,尤其Mohs微创术。
- 方三高马强王元元林俐陈芳肖华亮
- 关键词:眼睑肿瘤皮脂腺癌临床病理
- 良性脊索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N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在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基础上,分析1例BNCT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下腰痛1年。CT扫描显示第4腰椎椎体软骨终板下占位性病变,具有清楚的硬化边,但无明显的皮质塌陷及骨质破坏。MRI示T2WI呈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行病灶彻底刮除及腰椎重建术。巨检:病变呈果冻样或貌似变性的骨髓脂肪。镜检:肿瘤主要由实性片层状脂肪样细胞或洋葱皮样细胞构成,肿瘤细胞马赛克样排列,胞膜清晰,胞质空泡状、泛白或轻度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或偏位。不仅无显著的核异型及核分裂,同时缺乏分叶状结构、细胞外黏液样基质及丰富的血管网,也无松质骨浸润及坏死。病变中可见一些岛状分布的非肿瘤性骨髓组织。受累骨小梁硬化。免疫组化示CKpan和CK8/18(+),但CD68(-)。结论 BNCT是一种罕见的骨内脊索源性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 方三高马强林俐杜娟肖华亮周晓军
- 关键词:骨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Src蛋白在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Src蛋白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rc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2不同浓度处理HepG2细胞前后,使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MTT法检测Src蛋白的表达以及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Src蛋白在HepG2细胞中高表达,用不同浓度PP2处理HepG2细胞后,能够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增加凋亡。结论Src蛋白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增殖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毛成毅郑继军杜娟马瑜林俐李增鹏陈芳
- 关键词:肝癌细胞增殖
- 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16^(INK4a)在宫颈病变中的异常表达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UCC)、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炎中p16INK4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宫颈病变(UCC50例、CIN57例和宫颈炎19例)组织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50例UCC中,p16INK4a全部阳性表达;57例CIN中,p16INK4a阳性表达41例,阳性表达率为71.93%,其中CINⅠ,CINⅡ,CINⅢp16INK4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4%(7/19)、81.82%(18/22)、100.00%(16/16),且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19例宫颈炎组织中,p16INK4a阳性表达8例,阳性表达率为42.11%。p16INK4a蛋白在宫颈炎、CIN和UCC组织中表达水平依次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CC及癌前病变中p16INK4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16INK4a在UCC及癌前病变中过表达,提示其在U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李军果李力高奉浔李增鹏肖华亮林俐
- 关键词:宫颈肿瘤免疫组织化学P16^INK4A
-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apillary tumours ofthe pineal region,PTP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PTPR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1岁,因头晕、头痛1年余入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影像学提示第三、四脑室巨大占位性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为乳头状结构区,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示玻璃样变,管腔表面衬覆多层呈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细胞大,胞质红染,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红染小核仁易见,核分裂象偶见;部分区域略呈实性片状,可见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GFAP、NF、Syn、CK及nestin均阳性,p53灶性阳性,EMA阴性,Ki-67增殖指数<2%。结论 PT-PR是一种罕见的松果体区肿瘤,应与其他发生在松果体区的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肿瘤相鉴别,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依靠免疫组化可确诊。
- 赵连花李艳青肖华亮牟江洪罗清雅林俐
- 关键词:免疫组化临床病理
- APE1/Ref-1表达在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形成中的变化特点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DNA损伤修复关键酶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apurinic/ap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APE1/Ref-1)表达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APE1/Ref-1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雌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18只和对照组12只。照射组用8MV直线加速器给予小鼠全胸20Gy单次照射,对照组佯装照射。在照射后1、3、7、14、28、56d共6个时相点,分批活杀小鼠(照射组3只,对照组2只),观察其全肺大体形态改变,取右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APE1/Ref-1;取左肺组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PE1/Ref-1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小鼠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APE1/Ref-1呈胞核表达为主,而在小鼠放射性肺损伤不同阶段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APE1/Ref-1表达特征有所改变,呈核浆共同表达和胞浆表达为主;并且APE1/Ref-1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照射后1d开始升高,3d达高峰,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后随着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发展逐渐降低,28d降至对照组水平,56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电离辐射可以刺激APE1/Ref-1蛋白的表达并使其表达发生由核内转向浆内和先增高后降低的特征改变,表明APE1/Ref-1可能在放射性肺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余舒亮王东林俐卿毅杨宇馨廖玲李梦侠曾林立李增鹏
- 关键词:APE1/REF-1电离辐射放射性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