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国丽

作品数:17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吸虫
  • 8篇华支睾吸虫
  • 5篇吸虫病
  • 5篇虫病
  • 3篇源性
  • 3篇支睾吸虫病
  • 3篇华支睾吸虫病
  • 3篇感染率
  • 2篇土源性
  • 2篇土源性线虫
  • 2篇土源性线虫感...
  • 2篇线虫感染
  • 2篇蛔虫
  • 2篇寄生虫
  • 2篇钩虫
  • 2篇鞭虫
  • 2篇FIBROS...
  • 2篇ITS-2
  • 2篇虫卵
  • 1篇钉螺

机构

  • 11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灵山县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宾阳县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3篇吕国丽
  • 11篇蒋智华
  • 8篇万孝玲
  • 7篇林源
  • 5篇杨益超
  • 5篇韦海艳
  • 5篇张伟尉
  • 4篇区方奇
  • 3篇黄铿凌
  • 3篇石云良
  • 2篇孟军
  • 2篇赖海涛
  • 2篇黄光华
  • 1篇刘晓泉
  • 1篇赵甲光
  • 1篇黄福明
  • 1篇田春林
  • 1篇曾雪梅
  • 1篇吴健林
  • 1篇韦树娇

传媒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内科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在肝吸虫病诊疗评估的应用研究
蒋智华万孝玲吕国丽吴健林曾雪梅钟彬林源唐雯茜莫天
该项目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肝胆管内所引起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广西是肝吸虫病高流行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广西各族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关键词:
关键词:肝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
2016-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程度选取6个县(市、区)作为固定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年度在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共1000人,覆盖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龄组人群。采集3岁以上常住居民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卵并计数。如在检测中发现其他寄生虫感染,同时予以记录。从2016至2020年连续监测5年。结果2016—2020年,监测点各年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98%(756/6308)、6.32%(394/6230)、10.97%(670/6110)、10.03%(680/6781)、7.96%(497/6242),感染率呈下降趋势(χ^(2)=13.627,P<0.01)。各年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以40~49岁、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感染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感染度以轻度为主。2016—2020年6个县(市、区)土源性线虫各年感染率分别为2.46%(155/6308)、2.30%(143/6230)、1.34%(82/6110)、1.11%(75/6781)、0.72%(45/6242),感染率逐年下降(χ^(2)=88.378,P<0.01);各年间钩虫均为主要的感染虫种。结论广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仍然较高,华支睾吸虫病仍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寄生虫病。
吕国丽万孝玲刘健区方奇韦海艳张伟尉林源唐雯茜石云良刘多孟军杨益超蒋智华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
2016—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了解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将全区按GDP分为高、中、低GDP地区,从中随机抽取39个县(市、区)设立监测点。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收集监测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卵并计数,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9岁儿童蛲虫卵。采用卡方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结果39个监测点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饮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2016—2020年监测点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分别为77.39%(36403/47040)、94.19%(47120/50026)、94.47%(55499/58750)、86.72%(68913/79467)和94.99%(56188/59154),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3.53,P<0.05)。2016—2020年共调查监测点66355人,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总感染率分别为4.20%(533/12699)、2.98%(312/10458)、2.21%(276/12485)、1.75%(285/16329)和1.54%(222/14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67,P<0.05),且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316.05,P<0.05)。高、中、低GDP地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11%(244/22049)、2.65%(722/27273)和3.89%(662/17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57,P<0.05)。女性钩虫感染率为2.68%(900/33548),高于男性的1.40%(458/32807)(χ^(2)=136.98,P<0.05);男性、女性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29%(95/32807)和0.32%(108/33548),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11%(37/32807)和0.13%(43/33548),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1.69%(274/2343)和12.17%(257/2112),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0.326、0.24,P>0.05)。≥80岁年龄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4.93%(69/1399);3~9
万孝玲吕国丽蒋智华区方奇韦海艳唐雯茜林源张伟尉黄铿凌石云良刘多刘健孟军杨益超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虫卵ITS-2序列分析鉴别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华支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的ITS-2序列分析鉴别方法。方法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采集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成虫,从成虫虫体分离并收集虫卵。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做对照虫种,按不同虫种和虫卵数分成5个实验组,各组分别提取DNA,并扩增ITS-2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作同源性分析以确保为目标片段,根据PCR扩增产物电泳获得的条带判定虫种。结果以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虫卵DNA为模板的PCR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在400bp、500bp左右各显示一条明显条带;在以两种虫卵DNA混合液为模板的PCR产物中,电泳图谱在400bp左右和500bp左右各显示明显条带。将测序得到的两种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显示与GenBank中相应的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序列高度同源。混入四种肠道线虫虫卵DNA的PCR产物中,除目的条带外,无其他条带。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华支睾吸虫及扇棘单睾吸虫虫卵进行鉴别,且结果不受常见四种肠道线虫虫卵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两虫种的鉴别检测方法。
吕国丽杨益超蒋智华韦海艳张伟尉唐雯茜林源黄福明区方奇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ITS-2
弓形虫抗原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VAX1-SAG1和pVAX1-SAG4的构建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弓形虫抗原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VAX1-SAG1和pVAX1-SAG4。方法根据弓形虫RH标准株SAG1和SAG4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分别含有HindⅢ/BamHⅠ和BamHⅠ/XbaⅠ内切酶位点),PCR扩增目的基因,并将这两段基因分别克隆至PEGM-T Easy载体,经菌落PCR和双酶切鉴定;用HindⅢ/BamHⅠ和BamHⅠ/XbaⅠ分别双酶切PEGM-T Easy-SAG1、PEGM-T Easy-SAG4和pVAX1,得到含内切酶位点的SAG1和SAG4基因片段,分别与pVAX1连接,构建pVAX1-SAG1和pVAX1-SAG4真核表达质粒,经菌落PCR和双酶切鉴定。结果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SAG1和SAG4,测序结果分别与弓形虫RH标准株SAG1和SAG4基因比较,符合率均为100%。构建PEGM-T Easy-SAG1、PEGM-T Easy-SAG4克隆质粒和pVAX1-SAG1、pVAX1-SAG4真核表达质粒,分别经菌落PCR和双酶切鉴定,显示722bp的SAG1基因片段和511bp的SAG4基因片段均插入载体PEGM-T Easy和pVAX1中。结论成功克隆了pVAX1-SAG1、pVAX1-SAG4真核表达质粒,为弓形虫基因疫苗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海娟卢作超刘晓泉吕国丽燕慧田春林
关键词:弓形虫基因疫苗真核表达质粒
广西2015年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了解和分析广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寄生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7个县(市、区)为调查县(市),再从这些县(市)抽取22个农村调查点和24个城镇调查点,采集1岁以上常住居民(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肠道蠕虫卵并计数,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6岁农村儿童蛲虫卵,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结果共调查11 938人,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13.41%(1 601/11 938)。检出钩虫、蛔虫、鞭虫、蛲虫和华支睾吸虫等5种肠道蠕虫,钩虫、蛔虫、鞭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11%(252/11 938)、0.67%(80/11 938)、0.77%(92/11 938)和9.62%(1 148/11 938);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8.69%(51/587);肠道原虫感染率为4.31%(246/5 702)。肠道蠕虫感染率男、女性分别为16.41%(945/5 758)和10.61%(656/6 180),男性高于女性;40~49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最高,为20.08%(431/2 146);壮族人群感染率为22.18%(1 094/4 932),较其他民族高。结论广西人群肠道蠕虫、原虫感染率较第1、第2次全国寄调有较大幅度下降,华支睾吸虫是现阶段感染最严重的肠道蠕虫,应成为今后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重点。
万孝玲张伟尉蒋智华吕国丽区方奇韦海艳林源唐雯茜韦树娇黄铿凌杨益超
关键词:钩虫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
虫卵ITS-2基因序列鉴别华支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研究及应用
目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华支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的鉴别诊断方法,评估华支睾吸虫流行区内扇棘单睾吸虫感染的比重。  方法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采集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成虫,从成虫虫体中直接分离两种虫卵,收集、保存作...
吕国丽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分子生物学
文献传递
瞬时弹性成像探测仪FibroScan在华支睾吸虫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索瞬时弹性成像探测仪Fibro Scan应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患者驱虫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Fibro Scan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确诊患者驱虫治疗前后的肝脏硬度(LSM)值,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食用鱼生持续时间、食用鱼生总量等指标,评价其与LSM的相关性。结果华支睾吸虫病确诊病例年龄、性别、BMI、食用鱼生持续时间、食用鱼生总量与治疗前LSM值间均无相关性(r/rs分别为0.189、0.073、0.180,0.071、–0.098、0.033,0.166、0.309、0.172,0.235、0.247、0.209,0.164、0.277、0.088;P均> 0.05)。同一患者驱虫治疗前第7、8、9肋间的L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9,P <0.05),而驱虫治疗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F=0.851,P> 0.05),驱虫治疗后患者各肋间的LSM值均显著低于驱虫治疗前(t=6.724、5.603、2.884,P均<0.05)。结论 Fibro Scan可用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驱虫治疗疗效评估,但在不同部位检测可影响LSM值。
钟彬吴健林万孝玲吕国丽唐雯茜蒋智华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肝脏硬度疗效评估
2016-2019年广西灵山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了解灵山县土源性线虫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今后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9年在灵山县按照地理方位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在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为纵向监测点,连续4年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监测对象为≥3岁常住居民,每个点约200人,共约1000人,收集监测对象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送二检,检测寄生虫虫卵。结果2016-2019年灵山县共调查4363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08%(47/4363),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66%(29/4363)、0.30%(13/4363)、0.11%(5/4363)。不同年度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7,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X^(2)=8.045,P<0.05)。烟墩镇感染率最高为2.75%(26/945),人群感染率最高的是幼托儿童2.55%(11/431)。各虫种均以轻度感染为主,占总感染数89.36%(42/47)。钩虫感染主要集中于70岁及以上年龄组,鞭虫感染率较高为60~69岁年龄组,蛔虫则在0~9岁年龄组感染较高。结论灵山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至较低水平,有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差异,提示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
黄光华张波赖海涛吕国丽林源蒋智华万孝玲杨益超刘健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钩虫蛔虫鞭虫
2015—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科学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其中固定监测点4个、流动监测点15个,每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对查获的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15—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7 040~39 527 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 214 m^(2)、复现有螺面积16 563 m^(2),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019 2只/0.1 m^(2)和1.1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与2015年相比,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增加了121.46%,但总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50.34%(Z=-0.422,P> 0.05)和42.85%(χ^(2)=130.41,P <0.01)。发现的有螺环境均分布于4个固定监测点,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为沟渠、水田、旱地等,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存在钉螺局部扩散等血吸虫病再传播的风险因素。今后仍需加强钉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唐雯茜黄铿凌石云良吕国丽张伟尉吕山刘健黄文捷蒋智华
关键词:钉螺血吸虫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