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辉 作品数:15 被引量:7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三重震相拟合的南海东北部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探测 李国辉 李云月 张衡 崔清辉 白玲 周元泽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英文) The complexity of the Tibetan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is evident from extensive seismicity and diverse focal ... 白玲 李国辉 Nangyal Khan 赵俊猛 丁林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被引量:11 2019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地球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陆陆板块俯冲碰撞带在这条长达2 500 km的板块边界上,近年来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大规模的滑坡、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分别选取尼泊尔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和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区近期发生的3个地震震群作为研究实例,基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研究区架设的区域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资料,对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解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是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东构造结地区的地震以逆冲和走滑型为主,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向东南逃逸的侧向挤出是该地区的主要构造背景;西构造结地区中深源地震多发,揭示了高角度大陆深俯冲的几何形态。 白玲 宋博文 李国辉 江勇 Dhakal Sanjev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地质灾害 基于次生震相的汤加-斐济地区上地幔间断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和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并对理解地球内部对流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是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和日本Hi-net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以来发生在汤加-斐济地区、震源深度介于270-600km且体波震级Mb介于5-7之间的3个地震的宽频带/短周期波形资料.对这些波形资料按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两个标准分区,并分别进行N次根倾斜叠加处理,最后绘制了分辨率较高的叠加灰度图.通过慢度差和时差对比,提取来自上地幔间断面反射转换的sdP、pdP震相和透射转换的SdP震相,最终得到上地幔不同间断面转换点的深度以及位置.据此,发现位于汤加-斐济地区东南部的410km间断面深度上升了约20km,在俯冲拐弯的北部区域,该间断面靠俯冲板块一侧也出现了上升现象,上升约13-27km,而离俯冲板块较远区域该间断面却出现了下降现象,最大下降深度约12km,表明汤加地区的410km间断面非常复杂,不仅受到冷的俯冲板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俯冲板片脱水或其他挥发分的影响.总体而言,660km间断面深度在汤加-斐济地区北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最深可达47km,并存在双重下陷现象,且越靠近汤加海沟,其下降的深度越大,表明汤加地区660km间断面确实受到太平洋板片深俯冲的影响;本文还发现,在汤加地区的东南部存在300km间断面,其深度变化为280-297km,其可能由来自于洋中脊玄武岩组成的洋壳残余中的榴辉岩物质,在板片向下俯冲过程中滞留所形成的残余,而且认为其为斜方辉石到高压相单斜辉石的相变面. 王晓冉 李国辉 崔辉辉 周元泽关键词:上地幔结构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横向变化控制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2020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数据对MH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HT沿构造走向呈现清晰的横向变化,在主震区存在低喜马拉雅断坡,而在余震区东部变得更深且倾角更加平缓。余震区以东MHT界面上的地震波速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印度板块基底隆起的俯冲结构有关,余震区以西同样存在地震波速异常。MHT的总体形态结构变化控制了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L.Bai S.L.Klemperer J.Mori M.S.Karplus L.Ding H.B.Liu G.H.Li B.W.Song S.Dhakal 江勇(译) 李国辉 白玲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逆冲断裂 大地震 地震波形数据 基于三重震相拟合的南海东北部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探测 <正>南海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地质学证据表明其曾受到大平洋和特提斯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影响。最新的地震学观测表明南海东北部地幔过渡带内存在异常厚的高速异常体(Wang et al., 2018),也... 李国辉 李云月 张衡 崔清辉 白玲 周元泽文献传递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地震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2017年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前沿部位,其地下结构复杂,地震多发,是探索地震活动性与活动构造关系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区构造背景、断层分布、历史大地震、近50年来的中小地震活动性及其震源机制解进行简单回顾。基于在研究区域布置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的观测波形,对观测期间发生的9次较大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并对这些地震反映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由于板块边界发生近90°突然偏转,导致现今的地下形变比较复杂,剪切作用伴随碰撞带挤压作用同时发生。 杨建亚 白玲 李国辉 程成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地震活动性 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8 2017年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级地震.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插入的东北犄角,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最为强烈的部位.本研究利用多种近震和远震台网记录的波形和到时数据,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行重新确定.结果表明,地震震源深度为海平面以下7km±2km(或地表以下10km±2km),经纬度为(29.87°N±0.01°N,95.02°E±0.01°E).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和地质学资料,我们推测该地震发生在NNW向西兴拉断裂带,南迦巴瓦构造结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东南向逃逸的侧向挤出是该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背景. 白玲 李国辉 宋博文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地震重新定位 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w7.8级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发震构造 <正>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目前仍在活动的陆陆碰撞造山带,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目前,喜马拉雅造山带地下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例如:尼泊尔于上世纪80年代架设... 白玲 刘红兵 李国辉 宋博文 Sanjev Dhakal关键词:地震观测 喜马拉雅造山带 发震构造 板块俯冲 文献传递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21 2017年 本文使用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布置的2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利用P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面深度、泊松比和地壳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东构造结内Moho面深度呈现出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逐渐变深的趋势,地壳厚度在54~60 km范围内,其中东久一米林走滑断裂带附近Moho面最浅,东构造结周围拉萨地块的Moho面深度在60 km以上.东构造结西部东久一米林走滑断裂带附近地壳泊松比较高.嘉黎断裂带南北两侧的泊松比差别较大,说明该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东构造结周边拉萨地块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分布在20~40 km深度范围内,厚度约为5~15 km. 程成 白玲 丁林 李国辉 杨建亚 许强关键词:泊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