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西强

作品数:25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叙事
  • 11篇小说
  • 7篇莫言小说
  • 4篇叙事视角
  • 4篇文学
  • 3篇文本
  • 3篇翻译
  • 2篇短篇
  • 2篇短篇小说
  • 2篇真美
  • 2篇中短篇小说
  • 2篇女性
  • 2篇女性人物
  • 2篇女性人物形象
  • 2篇诺贝尔文学
  • 2篇诺贝尔文学奖
  • 2篇作家
  • 2篇作家群
  • 2篇文本分析
  • 2篇文化

机构

  • 2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王西强
  • 4篇张笛声
  • 1篇李光贞

传媒

  • 2篇潍坊学院学报
  • 2篇陕西教育学院...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小说评论
  • 1篇青海师专学报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史哲
  • 1篇求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天中学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环球市场信息...
  • 1篇山东青年政治...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焦中国文学和莫言:中日学者对话
2019年
为响应国家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号召,切实有效地推动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由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项目组,于2019年4月3-7日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取得丰硕成果.本次赴日学术交流团共有22名成员,团长由张志忠教授担任.在日本期间,学术交流团先后参加两场学术研讨会第5届世界和平与地域经济社会创出国际学术研讨会(分论坛中国的莫言·东亚的莫言)、莫言研究中日学者东京对话学术研讨会.
王西强李光贞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学者
叙事语境转换中的现实关怀言说——从《红高粱家族》到《天堂蒜薹之歌》被引量:5
2005年
莫言崛起于新时期,是当代文坛的一个重镇,不断有新作佳作推出,其创作不息,求新求变不止。莫言创作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在向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传统叙事模式向多重话语叙事模式的转变,而此次转变的标本性文本即是与《红高粱家族》同期诞生的《天堂蒜薹之歌》。同时,莫言又是一位出生在农村的作家,在对农村农民的现实关怀情绪上,《天堂蒜薹之歌》是《红高粱家族》第五部《奇死》第七节的继续和发展。本文从对莫言叙事模式的文本分析入手,考察莫言叙事语境转换中的现实关怀言说。
王西强张笛声
关键词:叙事语境现实关怀言说天堂《喧哗与骚动》
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被引量:5
2018年
在莫言几乎所有的短、中、长篇小说中,都有一些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却又卓尔不群的女性人物形象。与莫言小说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对现实的显性批评与隐性讽喻和他的内部二元对立、多元共生、众语喧哗的"莫言体"小说叙述风格相对应,莫言塑造了一系列极具文学史颠覆性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在小说叙事中多处于"被压抑者"的地位,是制度弊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文化陋习和性别歧视语境下"被压抑的""第二性"。她们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不同、身份地位外貌各异,多是某种时代悲剧、某种制度弊端或情感压抑的"被牺牲者"和悲剧命运的苦难承受者。但是,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进行着令人讶异的精神觉醒和"行为革命",她们以"人"的最朴素的对"生"的向往、对"自我"生命主体性的追求、对"爱情"的最简单纯粹的渴望,或者因为某种物质诱惑或情感责任的驱动,被动地在环境的催逼下完成了精神层面的"自我觉醒"。她们顽强抗争、自我解放,以或坚毅、或叛逆、或自由、或奔放、或快活的女性形象对"压迫性"的外在环境进行或喜或悲、亦弱亦强的冲击与嘲讽。她们的最终命运与结局不一,但都体现了作家莫言试图借助"女性"这一性别视角解构历史、描画时代精神、批评社会弊病和表达人文关怀的叙事意图。同时,莫言的这种叙事努力也为当代文学的人物图谱增加了诸多新的、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
王西强
关键词:莫言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女性人物形象
复调叙事和叙事解构:《酒国》里的虚实被引量:2
2011年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王西强
关键词:《酒国》复调叙事
论1930年代上海“真美善作家群”的形成及其文化姿态
2019年
在1930年前后上海出版业兴盛、文化事业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曾朴、曾虚白父子以独特的文化姿态创办“真美善”书店、杂志,取得了丰硕的出版业绩。“真美善作家群”是在曾氏父子的努力号召下聚拢起来的,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文化市场获得了自己的话语空间,形成了“法国式沙龙”文化生活方式和内部层级性文化交往模式。他们展现出这样的文化姿态:改革新文学,使之走向“伟大”;放弃启蒙立场,转向培育“文化的班底”;实行文学的普及,建设“群众的文学”;也喊出了打倒、“超过任何派”等不切实际的“狂飙”式口号。“真美善作家群”在参与文学变革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的和美学的典型性特征,也显现在他们借鉴外来文化资源的过程及其选择的较为独特的路径之中:在译介外来文化资源方面,他们有意识地追求系统性和经典性,接受并使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成果,以语体文、白话文忠实移译,力避欧化,反对全盘西化。对于如何“别求新声于异邦”,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文化的、审美的和历史的美好愿景和技术路径设计。
王西强
关键词:文化姿态
论1985年以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的“我向思维”叙事和虚构家族传奇被引量:4
2011年
莫言具有浓厚的"我向思维"叙事情结,他明显偏爱并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我"在莫言小说中同时扮演着故事人物和叙述者的双重角色,这种"我向思维"叙事策略造就了莫言小说"煞有介事"的叙事腔调、"滚珠落玉"的叙事风格和"泥沙俱下"的语言浊流。同时,莫言在"高密东北乡"这一乡土人文语境中找到了挥洒他卓越文学才情的叙事空间和情感纬度,而真正帮他深入到这一文学地理空间的,是他创造性地使用的"我爷爷"、"我奶奶"等"类我"复合人称视角。在对家族往事亦真亦幻的追忆中,莫言通过这些复合人称视角完成了对传统单一叙事人称模式及其阅读审美感受的挑战与颠覆,得以自由穿行在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创造出了令人称道的"莫言体"叙事风格和大量的虚构家族传奇小说。
王西强
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实验的反叛与创新被引量:3
2011年
1985年,莫言发表了10余部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出色的叙事视角实验,对传统的叙事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总结起来共有四种代表性视角类型。莫言在不同小说文本中尝试使用不同叙事视角,也在同一小说文本中变换使用不同视角叙事,这些叙事视角实验对传统的叙事方法进行了大胆反叛,为他后来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和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并显现出他此后创造的整个文本艺术世界的一些主要叙事美学风格。
王西强
莫言叙事文本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莫言创作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在向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传统叙事模式向多重话语叙事模式的转变,而此次转变的标本性文本即是与《红高粱家族》同时诞生的《天堂蒜薹之歌》。本文试从叙事角度,对莫言的第一次叙事模式转变作一文本分析,以期刻录下这位勤奋的文坛跋涉者早期探索的印迹。
王西强张笛声
关键词:叙事话语
成年叙述与童年故事——论《四十一炮》的复调叙事被引量:1
2014年
莫言是一位在叙事上不断求新探索的作家,他总是着意追求以多种叙述视角和多样的话语形态营造出狂欢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发表于2003年的《四十一炮》是莫言这一叙事努力的里程碑式的收获。在《四十一炮》中,叙述者罗小通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他的叙述与故事相互纠缠交织、平行推进,俨然一曲严整的二重奏。无论是话语的对立、交织与重叠,还是记忆、想象与现实的相反相衬,都在叙述者的操控下呈现出狂欢化复调叙事的特征。
王西强
关键词:《四十一炮》复调叙事狂欢化
一个“游魂”的“寄居叙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实验被引量:5
2020年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通过“视角叠加”创造了一种“寄居叙事者”。这种“寄居叙事”实验,脱胎于其早期拟人化的“动物视角”和“人”“物”叠加的“物视角”叙事,超越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异化”叙事和中国古典志怪小说的叙事传统,又不同于当代影视艺术中的“穿越”叙事,颇为成功地拓展了叙事者的视域、知域和叙述能力。莫言通过“寄居叙事”的“视角叠加”所获得的叙事自由和叙事权力以及借此表达的现实关怀,是莫言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支撑。
王西强
关键词:《生死疲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