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15 H指数:2 供职机构: 高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 2008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共97例。术后在病房连续心电监测及严密观察7天。对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15例心律失常,予积极用药治疗,心电图改变均在2~28天恢复正常。主动脉瓣微量返流3例,随访无变化。VSD残余分流1例,溶血1例,股动脉一过性血栓阻塞1例,均痊愈。出院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围手术期的各种并发症可提高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效果。 罗瑞芳 陈景伟 钟焕清 林秋伟 夏天 赖锋华 刘浪 钟汝核关键词:介入性 室间隔缺损 围术期 并发症 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处理 2009年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手术矫治婴儿VSD194例,男108例,女86例;年龄58d~12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者72例;体质量2.8~8.5kg,其中3~5kg8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5.0~16mm,平均(9.1±3.4)mm。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早期加强处理,防治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5例,肺部感染17例,肺不张8例,经积极治疗后愈;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全组随访2~24个月,无特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治疗婴儿VSD成功的重要保障。 罗瑞芳 陈景伟 钟焕清 夏天 赖锋华 林秋伟 刘浪 钟汝核关键词:先天性缺损 术后监护 婴儿 联合应用持续气道正压和压力支持通气治疗心脏疾病低氧血症的疗效 2005年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持续气道正压和压力支持通气(CPAP/ASB)模式治疗心脏疾病患者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因低氧血症应用正压通气的病例48例的血气分析变化。结果研究组通气30分钟的动脉血氧分压平均为107.49mmHg、通气120分钟的动脉血氧分压平均为132.25mmHg、对照组通气30分钟的动脉血氧分压平均为96.39mmHg、通气120分钟的动脉血氧分压平均为116.55mmHg。结论使用CPAP/ASB模式无创正压通气,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的效果与经气管插管行正压通气的效果相当,低氧血症时及早应用CPAP/ASB无创正压通气,既方便又有效。 梁林宝 程国栋 凌国生 罗瑞芳关键词:CPAP 低氧血症 肺水肿 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e,ICU)内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的病原菌情况。方法对ICU内有创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的患者进行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86次,有32次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38%),培养出细菌3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前5位是铜绿假单胞菌、Ⅰ型白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阴沟肠杆菌;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为81%,其次是阿米卡星77%,环丙沙星70%,耐药性最高的是青霉素(100%),其次是头孢他啶(66%)。结论ICU内有创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也占19%,应及时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按药敏选用抗生素,药敏结果未出时按经验选用,若抗生素已经使用多日,也考虑同时应用抗真菌药防真菌感染。 梁林宝 陈海生 程国栋 凌国生 罗瑞芳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培养 下呼吸道感染 呼吸机相关肺炎 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03年6月-2008年6月治疗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膜病32例;平均年龄(24.2±13.3)岁,平均体重(42.2±16.7)kg。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环直径平均(16.3±2.1)mm;13例采用Nicks方法,19例采用Manouguian方法进行主动脉根部成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合并病变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主动脉跨瓣压差为(24.2±8.4)mmHg(1mmHg=0.133kPa)。术后早期心律失常6例,肺感染并呼吸功能不全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68个月,无远期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陈景伟 罗瑞芳 钟焕清 夏天 赖锋华 林秋伟 刘浪 钟汝核关键词:小主动脉瓣环 心瓣膜置换术 瓣叶增补法在主动脉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 探讨瓣叶增补技术在主动脉瓣成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瓣叶增补法完成主动脉瓣成形术26例,患者平均年龄11.5岁.术前四肢动脉压差58~103 mm Hg.主动脉瓣病变包括瓣叶脱垂或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瓣叶损害;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瓣有中-重度反流.全组均在病变瓣叶边缘缝合心包片增补瓣叶形成正常瓣兜,使三个瓣叶边缘对合良好.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术后全组均无心力衰竭发生,动脉压差36~51 mm Hg.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无明显反流5例,有微少反流12例、轻度反流9例.随访3~38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无反流加重者.结论 瓣叶增补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主动脉瓣反流. 陈景伟 罗瑞芳 钟焕清 夏天 赖锋华 刘浪 钟汝核 朱伯卫关键词:主动脉瓣 成形术 瓣叶 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总结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外科治疗5奴以下婴儿VSD共34例,年龄12d至9个月,体重2.8-5.5kg。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平均(9.1±3.4)mm,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术前予充分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肺动脉压力以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等治疗。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加强处理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随访2-26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外科治疗5kg以下婴儿VSD并肺动脉高压成功的关键。 陈景伟 罗瑞芳 钟焕清 夏天 赖锋华 刘浪 钟汝核关键词:室间隔缺损 低体质量 婴儿 肺动脉高压 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操作技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介入治疗IVSD共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1±6)岁,平均体重(23.0±8.4)kg。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IVSD边缘与主动脉瓣距离均<2mm;IVSD直径2.5~6.0(4.3±0.8)mm。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24例均采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4~10mm。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术中因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放弃封堵;1例因缺损较大放弃封堵。即时封堵成功22例。即时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微量反流3例。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需要一定的诊断及操作技巧。 罗瑞芳 陈景伟 钟焕清 林秋伟 夏天 赖锋华 刘浪 钟汝核关键词:放射学 介入性 室间隔缺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病例共221例,术后早期积极补充钾和镁,心率增快时积极应用西地兰、胺碘酮等综合处理,出现心房颤动时联合使用胺碘酮、西地兰。结果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心房颤动(Af)12例,发生率5.43%,经西地兰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率均降至正常范围,其中恢复正常窦性心律10例,复律时间为15min至15h(2.66±3.21h)。结论术后早期积极防治电解质紊乱,积极应用西地兰、胺碘酮等综合处理,可减少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西地兰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作用安全高效。 梁林宝 程国栋 凌国生 罗瑞芳关键词:心房颤动 移植术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西地兰 电解质紊乱 心率增快 窦性心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并发症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近3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2例,分析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其次是胸腔积液、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并发症、下呼吸道感染。结论随着心外科、麻醉、体循、监护室等相关科室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已逐渐减少,经对症治疗,治愈率高。 梁林宝 陈海生 程国栋 凌国生 罗瑞芳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并发症 冠心病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