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炳庆

作品数:17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代谢
  • 5篇肥胖
  • 4篇代谢综合
  • 4篇代谢综合征
  • 4篇脂肪
  • 4篇综合征
  • 3篇血症
  • 3篇体脂
  • 3篇体脂分布
  • 3篇X线
  • 3篇CT
  • 2篇血尿酸
  • 2篇腰围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尿酸
  • 2篇内膜
  • 2篇放射摄影

机构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泉州市第一医...
  • 2篇福建省泉州市...

作者

  • 17篇孙炳庆
  • 9篇蒋建家
  • 9篇林振忠
  • 8篇苏劲波
  • 7篇牟伦盼
  • 5篇庄玉君
  • 3篇曾志雄
  • 3篇明德松
  • 2篇黄文森
  • 2篇谭长连
  • 2篇陈冠峰
  • 2篇陈冠峰
  • 2篇张洪春
  • 1篇杨子江
  • 1篇毛艳玲
  • 1篇何芳
  • 1篇李秀梅
  • 1篇曾又晓
  • 1篇黄志鹏
  • 1篇黄日升

传媒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0
  • 1篇199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脂分布与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特点与代谢综合征(M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2006-2008年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未经降血糖、降血脂、利尿、降压、抗尿酸药物治疗。在脐水平测定腰围和CT测定内脏脂肪面积及体脂分布,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颈动脉IMT,散射比浊法测定UAER。将研究对象分组为内脏型肥胖组[腰围≥90(男)或≥85cm(女),内脏脂肪面积≥100cm2,n=71)、皮下型肥胖组[腰围≥90(男)或≥85cm(女),内脏脂肪面积<100cm2,n=80]及正常对照组[腰围<90(男)或<85cm(女),n=31]。结果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3.7%比31.9%,P<0.01)。内脏型肥胖组IMT高于皮下型肥胖组[(0.95±0.14)比(0.77±0.12)mm,P<0.05]与正常对照组[(0.71±0.13)mm,P<0.05]。内脏型肥胖组UAER高于皮下型肥胖组[(31.05±19.87)比(22.75±9.32)mg/24h,P<0.01]与正常对照组[(9.95±6.23)mg/24h,P<0.01]。皮下型肥胖组UAE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蓄积随代谢综合征组分增加而增加(r=0.65,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蓄积与IMT、UAER呈正相关(r=0.59,P<0.01;r=0.61,P<0.01);皮下脂肪蓄积与UAER呈正相关(r=0.5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用作IMT的解释变量;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血糖及HDL-C可作为UAER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型肥胖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颈动脉IMT主要受内脏脂肪蓄积影响,UAER既受内脏脂肪影响也受皮下脂肪影响。
蒋建家孙炳庆庄玉君牟伦盼苏劲波林振忠黄文森曾志雄
关键词:内脏脂肪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白蛋白排泄率
艾塞那肽在非糖尿病肥胖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2014年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在非糖尿病肥胖受试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以非糖尿病肥胖自愿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腰围男>90 cm,女>85 cm。测定基线及应用艾塞那肽7 d后的空腹与早餐后2 h血浆血糖,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每日8点指尖血糖监测。结果:29例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观察。基线与艾塞那肽应用后,空腹血糖为(5.2±0.3)mmol/L与(4.7±0.3)mmol/L(P<0.01),早餐后2 h血糖为(6.2±1.1)mmol/L与(5.9±1.0)mmol/L(P>0.05),体重为(80.6±7.6)kg与(79.5±7.7)kg(P<0.01);72 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血糖低值3.1 mmol/L,血糖高值8.7 mmol/L。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消化道症状,其中9例出现恶心、3例呕吐、2例腹胀,另有3例头晕,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艾塞那肽短期应用于非糖尿病肥胖人群低血糖风险小,主要不良事件为轻中度消化道症状。
牟伦盼蒋建家林振忠苏劲波孙炳庆庄玉君明德松
关键词:肥胖低血糖
不同层厚SWI对大脑内静脉及属支成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比较扫描层厚分别为2. 0 mm和1. 0 mm的两种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方案对大脑内静脉及属支的成像能力。方法招募47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1~45(30. 1±12. 93)岁。对所有健康志愿者进行层厚分别为2. 0、1. 0 mm的两种SWI序列扫描。两种SWI扫描方案所得图像经MIP重建后,由两名医生统计大脑内静脉及属支的显示率及静脉直径,统计分析使用McNemar检验及两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⑴双侧大脑内静脉、丘纹静脉及左侧侧脑室内静脉在两种扫描方案上的显示率均为100%,而左右两侧透明隔静脉、尾状核前静脉及右侧侧脑室内静脉在层厚为2. 0 mm的SWI序列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90. 0%(左)、91. 0%(右)、87. 2%(左)、85. 1%(右)、91. 5%,在层厚为1. 0 mm的SWI序列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97. 9%(左)、94. 0%(右)、97. 9%(左)、95. 7%(右)、95. 7%。⑵在两种扫描方案上双侧透明隔静脉、双侧尾状核前静脉所测静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侧大脑内静脉、双侧丘纹静脉及双侧侧脑室内静脉所测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⑶两种扫描方案对直径> 0. 9 mm的静脉显示率均为100%,而对直径为0. 6~0. 9 mm(包括0. 6 mm及0. 9 mm)静脉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WI序列能够清晰显示大脑内静脉及属支的解剖走形,层厚为1. 0 mm的SWI序列扫描方案对较细脑静脉的显示能力高于层厚为2. 0 mm的SWI序列扫描,因此利用层厚为1. 0mm的SWI序列扫描方案将更有利于观察及研究大脑内静脉及属支。
陈冠峰向意娟谭长连张洪春孙炳庆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基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发性失眠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基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发性失眠。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50例为研究组,选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皆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被研究者均进行临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选择PCC为种子点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获得被研究者的脑内功能连接参数,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HAMA评分以及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被研究者和研究组患者组间无弥散张量成像(DTI)差异,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左侧海马以及右上额枕束FA值显著下降,而双侧扣带回、左下纵束、右上额枕束、左侧海马、双侧钩束的MD值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被研究者与PCC功能连接脑部区域,包括:颞极L/颞上回/额上回/岛叶、颞极R/岛叶、枕下回R/梭状回、额下回R/额下回眶部、楔前叶L、R/后扣带回/中间扣带回、颞上回L/颞横回、枕中回R/楔前叶/顶上小叶、颞上回R,显著阈值设为P=0.000,簇≥1355 mm^3;研究组患者与PCC功能连接脑部区域,包括:额下回眶部L/颞上回/额中回、楔前叶L、R/后扣带回/中间扣带回、颞中回R/枕中回/楔前叶/角回、枕中回L/楔前叶/枕上回、额中回L、中央前回R、额上回R,显著阈值设为P=0.000,簇≥1355 mm^3。结论:联合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可以作为一种多模态的方式揭示原发性失眠患者发生的病理和生理机制。
陈冠峰李秀梅孙炳庆黄日升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高频超声诊断附睾淤积症的价值探讨(附63例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附睾淤积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输精管造影证实的附睾淤积症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其与精子数量的关系。结果63例患者51例为无精症患者,12例精子密度<64×106/ml;附睾头、体、尾部厚度分别>1.5cm、0.5cm、1.0cm,高频超声声像图上可见扩张的细小附睾管。结论高频超声可以作为附睾淤积症的初步筛查手段。
谢思培孙炳庆
关键词:超声诊断高频附睾淤积症
螺旋CT在矽肺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矽肺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矽肺的早期诊断及矽肺患者合并症、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泉州市第一医院行矽肺普查的300例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和X线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和X线检查在不同分期矽肺检出率及合并症的检出率。结果 CT检查共确诊矽肺患者83例,检出率为27.67%,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16.67%(P<0.05),其中经CT检查确诊Ⅰ期矽肺41例,检出率为13.67%,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5.00%(P<0.05),两组Ⅱ、Ⅲ期矽肺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确诊病例合并症45例,检出率为16.67%,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9.67%(P<0.05)。结论螺旋CT更清晰地显示小结节、肺气肿、小叶间隔增厚、纤维化及其他病变,在矽肺早期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炳庆叶德湫
关键词:CT矽肺X线
血尿酸与体脂分布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男性肥胖患者中血尿酸(SUA)与体脂分布及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4年门诊就诊的133例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均>25.0 kg/m2,均未经降血糖、降血脂、利尿、降压、抗尿酸药物治疗。测定血清胰岛素及生化指标,用CT在脐水平测定腹部脂肪分布。结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UA与BMI、腰围、内脏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空腹血糖、HOMA-IR、甘油三酯、血肌酐、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0.446、0.634、0.360、0.193、0.287、0.477、0.259、0.280、0.18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SUA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内脏脂肪面积、甘油三酯,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3、0.183;内脏脂肪蓄积随血尿酸水平升高明显增加,更高的4分位数血尿酸对应更高的内脏脂肪面积(P<0.05)。MS组SUA水平高于非MS组者[(434.6±69.6)umol/L vs(367.0±104.9)umol/L,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A水平随MS组分数增加而增高(P<0.01)。结论SUA水平与内脏脂肪蓄积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SUA水平更高。
牟伦盼蒋建家苏劲波孙炳庆林振忠
关键词:血尿酸代谢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及腰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NAFLD病例,根据彩超脂肪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轻度61例、中度45例、重度21例,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WC,接受肝脏超声波检查及肝功能等检测,并接受腹部CT扫描,测量VAT、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T)、腹部脂肪总面积(TA)。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方差不齐者以ANOVA(Welch法)比较,否则改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行两两比较。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等级变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WC、VAT、TA、SAT、BMI、AST、ALT、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FLD严重程度与BMI、WC、VAT、SAT、T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67(P=0.000)、0.503(P=0.000)、0.473(P=0.000)、0.280(P=0.001)、0.465(P=0.000)。结论控制体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是预防NAFLD的重要措施之一。
黄志鹏苏智军蒋建家孙炳庆林振忠曾志雄
关键词:脂肪肝人体质量指数体脂分布
肾上腺外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神经节细胞瘤(GN)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GN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肾上腺外GN患者中2例位于颈部,4例位于后纵隔,4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骶前,1例位于肾门区。肿块边界清晰,2例病灶呈圆形,3例呈类圆形,8例呈不规则形。不规则形中,6例呈塑形生长,包绕或推移周围血管,但血管形态正常,无侵犯征象;2例侵及椎间孔。CT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9例,其中2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无强化,8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轻至中度持续强化。镜下示肿瘤含大量黏液基质,其间散在神经纤维细胞、胞质丰富的节细胞和毛细血管。结论肾上腺外G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病理特点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孙炳庆陈向荣陈冠峰
关键词:神经节瘤X线计算机
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就诊的肥胖患者12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与皮下型肥胖组(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采用CT测定腹部脂肪分布,并测定血清胰岛素、血尿酸、血糖等指标。结果内脏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450.37±56.58)μmol/Lvs(329.19±94.00)μmol/L,P<0.01]。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4.1%vs31.8%,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BMI、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HOMA-IR、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皮下脂肪、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可用作腰围的解释变量;尿酸、甘油三酯、收缩压可作为内脏脂肪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水平及MS发生密切相关。
蒋建家孙炳庆庄玉君苏劲波林振忠黄文森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肥胖症高尿酸血症内脏脂肪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