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劲波

作品数:22 被引量:257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糖尿
  • 14篇糖尿病
  • 7篇肥胖
  • 6篇胰岛
  • 6篇胰岛素
  • 5篇代谢
  • 5篇糖尿病患者
  • 5篇综合征
  • 5篇2型糖尿
  • 5篇2型糖尿病
  • 5篇2型糖尿病患...
  • 5篇病患
  • 4篇代谢综合
  • 4篇代谢综合征
  • 4篇血症
  • 4篇酮症
  • 3篇脂肪
  • 3篇中毒
  • 3篇糖尿病酮症
  • 3篇糖尿病酮症酸

机构

  • 18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泉州市第一医...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22篇苏劲波
  • 19篇蒋建家
  • 12篇林振忠
  • 11篇牟伦盼
  • 8篇孙炳庆
  • 5篇黄文森
  • 5篇明德松
  • 5篇庄玉君
  • 5篇张雅萍
  • 4篇何芳
  • 3篇何伟民
  • 2篇曾志雄
  • 2篇李纯团
  • 1篇孙志纯
  • 1篇袁凌青
  • 1篇曾志雄
  • 1篇毛艳玲
  • 1篇王长庭
  • 1篇何芳
  • 1篇廖二元

传媒

  • 4篇中华糖尿病杂...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实用糖尿病杂...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就诊的肥胖患者12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与皮下型肥胖组(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采用CT测定腹部脂肪分布,并测定血清胰岛素、血尿酸、血糖等指标。结果内脏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450.37±56.58)μmol/Lvs(329.19±94.00)μmol/L,P<0.01]。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4.1%vs31.8%,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BMI、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HOMA-IR、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皮下脂肪、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可用作腰围的解释变量;尿酸、甘油三酯、收缩压可作为内脏脂肪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水平及MS发生密切相关。
蒋建家孙炳庆庄玉君苏劲波林振忠黄文森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肥胖症高尿酸血症内脏脂肪类
体脂分布与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特点与代谢综合征(M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2006-2008年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未经降血糖、降血脂、利尿、降压、抗尿酸药物治疗。在脐水平测定腰围和CT测定内脏脂肪面积及体脂分布,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颈动脉IMT,散射比浊法测定UAER。将研究对象分组为内脏型肥胖组[腰围≥90(男)或≥85cm(女),内脏脂肪面积≥100cm2,n=71)、皮下型肥胖组[腰围≥90(男)或≥85cm(女),内脏脂肪面积<100cm2,n=80]及正常对照组[腰围<90(男)或<85cm(女),n=31]。结果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3.7%比31.9%,P<0.01)。内脏型肥胖组IMT高于皮下型肥胖组[(0.95±0.14)比(0.77±0.12)mm,P<0.05]与正常对照组[(0.71±0.13)mm,P<0.05]。内脏型肥胖组UAER高于皮下型肥胖组[(31.05±19.87)比(22.75±9.32)mg/24h,P<0.01]与正常对照组[(9.95±6.23)mg/24h,P<0.01]。皮下型肥胖组UAE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蓄积随代谢综合征组分增加而增加(r=0.65,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蓄积与IMT、UAER呈正相关(r=0.59,P<0.01;r=0.61,P<0.01);皮下脂肪蓄积与UAER呈正相关(r=0.5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用作IMT的解释变量;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血糖及HDL-C可作为UAER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型肥胖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颈动脉IMT主要受内脏脂肪蓄积影响,UAER既受内脏脂肪影响也受皮下脂肪影响。
蒋建家孙炳庆庄玉君牟伦盼苏劲波林振忠黄文森曾志雄
关键词:内脏脂肪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白蛋白排泄率
艾塞那肽在非糖尿病肥胖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2014年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在非糖尿病肥胖受试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以非糖尿病肥胖自愿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腰围男>90 cm,女>85 cm。测定基线及应用艾塞那肽7 d后的空腹与早餐后2 h血浆血糖,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每日8点指尖血糖监测。结果:29例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观察。基线与艾塞那肽应用后,空腹血糖为(5.2±0.3)mmol/L与(4.7±0.3)mmol/L(P<0.01),早餐后2 h血糖为(6.2±1.1)mmol/L与(5.9±1.0)mmol/L(P>0.05),体重为(80.6±7.6)kg与(79.5±7.7)kg(P<0.01);72 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血糖低值3.1 mmol/L,血糖高值8.7 mmol/L。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消化道症状,其中9例出现恶心、3例呕吐、2例腹胀,另有3例头晕,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艾塞那肽短期应用于非糖尿病肥胖人群低血糖风险小,主要不良事件为轻中度消化道症状。
牟伦盼蒋建家林振忠苏劲波孙炳庆庄玉君明德松
关键词:肥胖低血糖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糖尿病并肝脓肿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科糖尿病并感染患者272例,其中糖尿病并肝脓肿3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糖尿病并肝脓肿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败血症、肺结核、高糖化血红蛋白、低蛋白血症为糖尿病肝脓肿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I〉60岁、败血症、低蛋白血症是糖尿病肝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I〉60岁、败血症、肺结核、高糖化血红蛋白、低蛋白血症为糖尿病肝脓肿的危险因素;年龄〉160岁、败血症、低蛋白血症是糖尿病肝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苏劲波袁凌青廖二元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肝脓肿并发症
血尿酸与体脂分布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男性肥胖患者中血尿酸(SUA)与体脂分布及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4年门诊就诊的133例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均>25.0 kg/m2,均未经降血糖、降血脂、利尿、降压、抗尿酸药物治疗。测定血清胰岛素及生化指标,用CT在脐水平测定腹部脂肪分布。结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UA与BMI、腰围、内脏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空腹血糖、HOMA-IR、甘油三酯、血肌酐、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0.446、0.634、0.360、0.193、0.287、0.477、0.259、0.280、0.18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SUA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内脏脂肪面积、甘油三酯,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3、0.183;内脏脂肪蓄积随血尿酸水平升高明显增加,更高的4分位数血尿酸对应更高的内脏脂肪面积(P<0.05)。MS组SUA水平高于非MS组者[(434.6±69.6)umol/L vs(367.0±104.9)umol/L,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A水平随MS组分数增加而增高(P<0.01)。结论SUA水平与内脏脂肪蓄积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SUA水平更高。
牟伦盼蒋建家苏劲波孙炳庆林振忠
关键词:血尿酸代谢综合征
艾塞那肽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 评估艾塞那肽与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8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5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腰围男>90cm,女>85 cm,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5%~10.5%,二甲双胍与磺脲类降糖药治疗达12个月以上,二甲双胍剂量至少达1000 mg/d,磺脲类剂量达最大剂量一半以上.4周进入期结束后,按随机、开放、平行分组法,将符合人选条件的80例受试者分入艾塞那肽组(试验组,n=40)与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组(对照组,n=40),进行为期16周的临床观察.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16周时,试验组(36例)与对照组(37例)HbA1c分别为(7.6±0.9)%、(7.2±1.0)%,较基线时[(9.0±1.1)%、(9.2±1.0)%]降低(t=-3.6,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HbA1c降至6.5%的比例分别为16.7%和37.8%(X2=4.1,P<0.05),HbAlc降至7.0%的比例分别为47.2%与54.1%(X2=0.3,P=0.6).试验组体质量减轻(3.4±1.7)kg,对照组体质量增加(2.7±1.4)kg.16周时,试验组8例受试者发生24例次低血糖事件,无重大低血糖事件发生.对照组15例发生60次低血糖,2例因重大低血糖事件、2例因反复夜间低血糖而中止试验.试验组消化道不良事件更多见.试验组收缩压、血脂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均P<0.05),两组舒张压、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塞那肽在控制体质量、改善血脂代谢、降低低血糖风险上存在优势.
蒋建家牟伦盼苏劲波孙炳庆林振忠毛艳玲庄玉君何芳明德松
关键词:肥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血淀粉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8年
分析1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排除急性胰腺炎所致)患者血淀粉酶(AMY)升高的相关因素,以血AMY为因变量,以入院时14项生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葡萄糖、钠、渗透压、甘油三酯进入回归方程,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0.26,10.35,2.21和8.00,常数为-2162.06。与269例血AMY正常者血葡萄糖、甘油三酯、钠、渗透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蒋建家苏劲波黄文森何芳何伟民李纯团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淀粉酶升高预后
盐酸吡格列酮与人胰岛素对糖尿病的协同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糖尿病人高血糖低胰岛素水平状态下瑞彤 (盐酸吡格列酮 )与人胰岛素的协同作用 ;方法  以瑞彤 +人胰岛素为治疗组 ,二甲双胍 +人胰岛素为对照组 ,空腹血糖≤ 7mmol· L - 1与餐后两小时血糖≤ 9mmol· L - 1为控制达标 ,观察两组治疗至血糖达标所需的胰岛总量及治疗 12周后维持血糖达标的单日胰岛素总量。结果  治疗至血糖达标所需的胰岛素总量两组无差异 ,维持血糖达标每日所需胰岛素用量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瑞彤与外源性胰岛素在低胰岛素水平状态下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显著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用量 。
蒋建家苏劲波何伟民张翼
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胰岛素糖尿病
腰围身高比预测代谢综合征的切点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腰围身高比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寻找腰围身高比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佳切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343名人员,体检项目包括腰围、身高、体质量、血压、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T测定腹腔内脂肪面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腰围身高比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佳切点。结果343名体检者中共检出19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总患病率为56.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70.2%(127/181),女性患病率为42.0%(68/162)。在ROC曲线分析中,男性腰围身高比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为0.664,女性为0.673,男性及女性腰围身高比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0.5430(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44.4%)和0.5683(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46.8%)。结论泉州地区人群腰围身高比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佳切点值男性为0.5430,女性为0.5683。
蒋建家张雅萍林振忠牟伦盼孙炳庆苏劲波
关键词:腰围身高比代谢综合征
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对胰岛素控制欠佳的肥胖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评估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对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符合体质指数(BMI〉〉25kg/m2、腰围f男〉90cm,女〉85cm)、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9.5%、胰岛素(至少45U/d)联合二甲双胍(至少1000mg/d)治疗超过6个月等条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拉鲁肽组(48例)与西格列汀组(50例),两组分别加用利拉鲁肽(第1周0.6mg,后续加至1.2mg)每日1次或西格列汀100mg每日1次。进行为期16周的临床观察,评估治疗前后血糖、体重、血压、血脂谱及不良事件。同一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16周时,利拉鲁肽组(41例)与西格列汀组(43例)HbA1c分别为7.4%±0.6%、7.5%±0.7%,较基线8.8%±0.4%、8.7%±0.5%分别下降1.4%±0.4%与1.2%±0.4%,两组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P〈0.05);利拉鲁肽组与西格列汀组HbA1c降至7.0%的比例分别为53.7%与37.2%(x2=2.3,P〉0.05)。16周时,利拉鲁肽组体重减轻(2.5±2.4)kg,西格列汀组体重增加(0.3±1.2)kg,两组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P〈0.01)。16周时,利拉鲁肽组收缩压下降(7.3±6.5)mmHg(1mmHg=0.133kPa),西格列汀组收缩压下降(1.7±3.7)mmHg,两组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P〈0.01)。16周时,两组血脂谱、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舒张压较用药前改善(均P〈0.05),但两组间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拉鲁肽组消化道不良事件多于西格列汀组。结论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对胰岛素治疗血糖�
牟伦盼蒋建家苏劲波张雅萍林振忠明德松
关键词:肥胖胰岛素利拉鲁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