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建云

作品数:14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圳市宝安区科技局立项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5篇急性
  • 4篇髓系
  • 4篇髓系白血病
  • 4篇细胞
  • 4篇骨髓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肿瘤
  • 3篇综合征
  • 3篇文献复习
  • 3篇慢性
  • 3篇急性髓系
  • 3篇急性髓系白血...
  • 3篇骨髓增生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复习

机构

  • 12篇深圳市宝安区...
  • 3篇广东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宝安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4篇黎建云
  • 12篇涂传清
  • 10篇张旭艳
  • 10篇黄灿
  • 2篇唐玫琴
  • 2篇彭玲
  • 2篇张旭艳
  • 1篇沈志祥
  • 1篇李军民
  • 1篇孙顺昌
  • 1篇徐岚
  • 1篇贺德
  • 1篇糜坚青
  • 1篇彭玲
  • 1篇冯春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t(8;22) (p11;q11) 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2019年
患者,男,28岁,因"咳嗽1月余,发现白细胞升高2 d"于2018年5月2日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无瘀点,胸骨无压痛,肝脾淋巴结无肿大。右髋关节压痛,无活动受限。WBC 91.41×10^9/L,ANC 80.99×10^9/L,HGB 111 g/L,PLT 29×10^9/L。外周血涂片:可见早中晚杆状粒细胞,红细胞大致正常,血小板散在,量少。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D-二聚体、风湿、空腹血糖、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轻度脂肪肝,胆、胰、脾、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磁共振髋关节平扫+增强:腰椎、双侧股骨上段及骨盆诸骨质广泛骨质信号异常,右侧髂骨、髋臼及左侧股头片状强化;双侧髋关节少量积液。胸部CT右肺中叶内侧段及左肺下舌段少许纤维条索灶。
黄灿邹玲丽王典文张旭艳黎建云涂传清
关键词:外周血涂片股骨上段右髋关节瘀点
不能分类的MDS/MPN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不能分类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S/MPN-U)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MDS/MPN-U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MDS/MPN-U具有混合性...
黎建云涂传清唐玫琴张旭艳王典文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脾切除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激素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与脾切除后ITP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治疗的ITP脾切除患者32例,随访时间3~60个月,按脾切除疗效分为早期复发组(脾切除后6个月内复发,PLT<30×109/L)及有效组(脾切除后PLT>30×109/L且较切除前PLT增加2倍以上)。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脾切除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19+)及CD56+CD16+自然杀伤细胞的百分比(CD3-/CD16+CD56+)。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早期复发组患者11例(占34.4%),有效组21例(占65.6%)。早期复发组脾切除术前CD3+CD4+、CD3+CD4+/CD3+CD8+明显低于有效组[(21.7±5.4)%vs(32.6±4.1)%,t=6.39,P=0.015;0.65±0.21 vs 1.29±0.36,t=3.92,P=0.003];早期复发组脾切除术前CD3+CD8+明显高于有效组[(34.5±5.9)%vs(26.8±6.6)%,t=-3.20,P=0.030];两组患者CD3-/CD16+CD56+、CD3-CD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行脾切除术治疗前CD3+CD4+、CD3+CD4+/CD3+CD8+低的ITP患者,术后易出现复发,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可作为ITP脾切除疗效预测的参考指标之一。
黎建云涂传清贺德王典文黄灿张旭艳冯春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脾切除术淋巴细胞亚群
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PICC-DVT)及影响因素。方法 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按有无PICC-DVT分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并分析PICC-DVT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疾病类型、疾病状态、疾病预后、感染、置管长度、化疗及置管后1月内使用止血药的关系。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6例(21.8%)患者出现PICC-DVT,未发生肺梗塞。PICCDVT患者均未拔管,予药物抗凝治疗后血栓均溶解。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高于非高危者,为8/8例比2/28例(χ~2=11.5,P=0.001),血栓组及非血栓组两组间置管时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类型、疾病完全缓解(CR)/疾病复发(RR)/初发、PICC前后1月内有无肺部感染/化疗/使用止血药、及置管长度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文发现急性白血病预后为高危者PICC-DVT发生率相对更高。虽然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发生率高,但无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在留管状态下积极抗凝治疗可安全有效消除血栓。此外,血液肿瘤患者PICC-DVT发生可能与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疾病状态、化疗及使用止血药无关。
黎建云涂传清彭玲黄灿王典文张旭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血栓形成
不能分类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不能分类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S/MPN-U)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MDS/MPN-U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MDS/MPN-U具有混合性MPN和MDS特征而不能归为任何一种MDS、MPN或MDS/MPN亚型,高风险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及放疗效果较差,生存期较短。结论:MDS/MPN-U是一类少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最终可能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黎建云涂传清唐玫琴张旭艳王典文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髓系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髓外急变1例
2018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纳差1个月,阴茎异常勃起4 d于2015年1月31日入院。经骨髓涂片、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查确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 1次/d治疗。2015年5月复查染色体恢复为46XY,荧光原位杂交(FISH)BCR/ABL融合基因4%,BCR/ABL国际标准值IS(BCR/ABL^IS)3.73%。2015年10月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伴呕吐,颈强直。复查骨髓染色体正常、FISH BCR/ABL阴性,BCR/ABLIS 3.1%;脑脊液压力>300 mmH2O,微浊,球蛋白1+,白细胞数2 355×10^6个/L,单核细胞72.5%,红细胞-,蛋白1 050 mg/L,氯104 mmol/L,葡萄糖<1 mmol/l;感染科会诊考虑结核性脑膜炎,10月21日起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症状无缓解。
郑彩凤涂传清黎建云王典文黄灿张旭艳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髓外急变中枢神经
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致病基因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进行ENG基因和ALK1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方法:用RT-PCR方法对家系4代11名成员的ENG基因14个外显子和ALK1基因9个外显子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查找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ENG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无义突变c.447G﹥A,导致149位氨基酸Trp(UGG)变为Stop(UGA),在该家系未发现ALK1基因突变。结论:ENG基因无义突变c.G447A引起氨基酸发生p.Trp149Stop改变,是该家系致病的遗传基础。
成小慧涂传清孙顺昌黎建云张旭艳王典文黄灿
关键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肺孢子菌肺炎一例被引量:5
2017年
近年免疫抑制剂诱导的非HIV感染相关卡氏肺孢子菌肺炎(非HIV-PCP)逐渐增多,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早期易被误诊误治。现报告一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肺孢子菌肺炎,以引起临床注意。1病例简介患者,女,37岁,因"双下肢皮肤瘀点瘀斑2 d"于2015年10月8日入院。查体:躯干及四肢皮肤可见密集瘀点、瘀斑。
郑彩凤涂传清黄灿黎建云王典文张旭艳邹玲丽赵盟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肺孢子菌肺炎
PAD及VAD样-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26例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行 PAD 方案(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及 VAD 方案(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多柔比星衍生物、地塞米松)联合沙利度胺(VAD 样-T 方案)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 VAD 样-T 方案及72例接受 PAD 方案治疗的 MM 患者的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总有效率(OR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AD 组 CR 率高于 VAD 样-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3/72)比9.3%(5/54),χ2=0.30,P=0.002],但是 VGPR 率及 ORR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12/72)比16.6%(9/54),P=0.180;82.2%(65/72)比81.5%(44/54),P=0.190]。 PAD 组中位 PFS 时间长于 VAD 样-T 组[(38.2±2.2)个月比(28.0±7.6)个月,P=0.017];PAD 组3年 PFS 率和5年 OS 率高于 VAD 样-T 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PAD 组末梢神经损害发生率高于 VAD 样-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3/72)比14.5%(8/54),P=0.03]。结论虽然 VAD 样-T 方案的 CR 率低于 PAD 方案,中位PFS 时间短于 PAD 方案,但 VGPR 率、ORR、3年 PFS 率、5年 OS 率与 PAD 方案相当,且相对安全,末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国内无法使用硼替佐米及骨髓移植的初发 MM 患者,可选择 VAD 样-T作为一线诱导化疗方案。
黎建云徐岚李军民沈志祥糜坚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青蒿酯联合阿糖胞苷±柔红霉素对MLL基因重排白血病细胞株MV4-11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青蒿酯(ARTS)联合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对MLL基因重排(MLL-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MV4-1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RTS、DNR、Ara-C单药及联用对MV4-11细胞增殖率及计算单药的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凋亡受体DR4、DR5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结果:ARTS、Ara-C、DNR均呈浓度依赖性抑制MV4-1l细胞增殖(r=0.99,r=0.90,r=0.97),48 h的IC50分别为0.31μg/ml、1.43μmol/L、22.47 nmol/L。ARTS 0.3μg/ml、Ara-C 1.0μmol/L、DNR 15 nmol/L作用于MV4-11细胞48 h的增殖率比较:3药联合组<2药联合组<单药组(均P<0.05);2药联合组细胞增殖率比较:ARTS+Ara-C组0.05),各组细胞中DR4和DR5的表达无差异(P>0.05)。与DNR+Ara-C组相比,ARTS+DNR+Ara-C组、ARTS+Ara-C组24 h Caspase-3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药联合组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下调最显著,但各组细胞中Caspase-9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体外研究显示ARTS+DNR+Ara-C、ARTS+Ara-C方案协同抑制MV4-11细胞增殖和诱导MV4-11细胞凋亡作用均强于传统方案Ara-C+DNR,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发挥作用,对Caspase-9、DR4、DR5的表达无影响。
黎建云熊欣王典文张旭艳黄灿邹玲丽郑彩凤陈信涂传清
关键词:MLL基因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