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激素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与脾切除后ITP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治疗的ITP脾切除患者32例,随访时间3~60个月,按脾切除疗效分为早期复发组(脾切除后6个月内复发,PLT<30×109/L)及有效组(脾切除后PLT>30×109/L且较切除前PLT增加2倍以上)。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脾切除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19+)及CD56+CD16+自然杀伤细胞的百分比(CD3-/CD16+CD56+)。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早期复发组患者11例(占34.4%),有效组21例(占65.6%)。早期复发组脾切除术前CD3+CD4+、CD3+CD4+/CD3+CD8+明显低于有效组[(21.7±5.4)%vs(32.6±4.1)%,t=6.39,P=0.015;0.65±0.21 vs 1.29±0.36,t=3.92,P=0.003];早期复发组脾切除术前CD3+CD8+明显高于有效组[(34.5±5.9)%vs(26.8±6.6)%,t=-3.20,P=0.030];两组患者CD3-/CD16+CD56+、CD3-CD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行脾切除术治疗前CD3+CD4+、CD3+CD4+/CD3+CD8+低的ITP患者,术后易出现复发,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可作为ITP脾切除疗效预测的参考指标之一。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行 PAD 方案(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及 VAD 方案(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多柔比星衍生物、地塞米松)联合沙利度胺(VAD 样-T 方案)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 VAD 样-T 方案及72例接受 PAD 方案治疗的 MM 患者的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总有效率(OR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AD 组 CR 率高于 VAD 样-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3/72)比9.3%(5/54),χ2=0.30,P=0.002],但是 VGPR 率及 ORR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12/72)比16.6%(9/54),P=0.180;82.2%(65/72)比81.5%(44/54),P=0.190]。 PAD 组中位 PFS 时间长于 VAD 样-T 组[(38.2±2.2)个月比(28.0±7.6)个月,P=0.017];PAD 组3年 PFS 率和5年 OS 率高于 VAD 样-T 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PAD 组末梢神经损害发生率高于 VAD 样-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3/72)比14.5%(8/54),P=0.03]。结论虽然 VAD 样-T 方案的 CR 率低于 PAD 方案,中位PFS 时间短于 PAD 方案,但 VGPR 率、ORR、3年 PFS 率、5年 OS 率与 PAD 方案相当,且相对安全,末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国内无法使用硼替佐米及骨髓移植的初发 MM 患者,可选择 VAD 样-T作为一线诱导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