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杏娟

作品数:21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肿瘤
  • 7篇鼻咽
  • 6篇基因
  • 5篇咽肿瘤
  • 5篇染色
  • 5篇肝癌
  • 5篇鼻咽肿瘤
  • 4篇原发性
  • 3篇易感
  • 3篇易感性
  • 3篇杂合性
  • 3篇杂合性缺失
  • 3篇染色体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鼻咽癌
  • 2篇遗传易感
  • 2篇遗传易感性
  • 2篇抑制基因
  • 2篇原发性肝细胞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21篇余杏娟
  • 12篇曾益新
  • 10篇黄丽惜
  • 10篇冯启胜
  • 5篇买世娟
  • 5篇张如华
  • 5篇贾卫华
  • 4篇陈丽珍
  • 4篇冯炳健
  • 4篇黄平
  • 4篇许静
  • 3篇李锦添
  • 3篇夏建川
  • 3篇陈诗萍
  • 3篇李大疆
  • 3篇王辉云
  • 3篇邵建永
  • 3篇郑利民
  • 3篇黄晓明
  • 2篇李国辉

传媒

  • 7篇癌症
  • 2篇Chines...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现代医学仪器...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发病危险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局限于高发家系报告或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家族成员发病风险性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本研究在高发区广东进行大样本高发家系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家族成员鼻咽癌发病风险性进行定量估算,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遗传咨询提供资料。方法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收集广东籍鼻咽癌高发家系113个,使用标化发病比(SIR)进行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的估算。结果鼻咽癌高发家系中一级亲属的SIR值为37.55,其中,兄弟、姐妹、父亲、母亲的SIR值分别为50.72、79.64、7.12和33.58。结论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的发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7.12倍至79.64倍。
贾卫华许宗利冯炳健黄丽惜余杏娟冯启胜张锋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遗传易感性先证者
V-val突变型EB病毒核抗原1的功能研究
2008年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核抗原1(Epstein-Barr viral nuclear antigen 1,EBNA 1)对于维持EB病毒的潜伏感染有重要作用。V-val变异型的EBNA1与鼻咽癌有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型和V-val变异型的EBNA1基因在上皮细胞中的功能的差异。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全长并克隆到pGFP载体上,转染HEK293细胞,检测两种亚型的EBNA1蛋白的表达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含有EB病毒增强子FR序列的荧光素酶载体作为报告基因,比较两种亚型的EBNA1基因对质粒的转录激活能力。结果: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表达对HEK293细胞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影响,但表达原型EBNA1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低于V-val亚型。在裸鼠致瘤实验中,接种表达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细胞的实验组均未见肿瘤形成。但是在瞬时转染实验中,表达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HEK293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原型EBNA1基因。结论:原型和变异型EBNA1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转化细胞的能力,但是V-val变异型EBNA1蛋白与原型相比,其转录激活的功能明显增强。
买世娟李大疆周昕熙陈丽珍冯启胜张如华余杏娟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EB病毒变异型
CEQ8000遗传测序仪的日常维护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005年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测序工作已越来越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临床工作等所要开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随着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测序工作以及对基因组序列的了解已更成为科研人员所需的重要信息.
余杏娟
关键词: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序列基因测序生命科学测序工作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7q31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最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为能在更小的区域内找寻胃癌相关的TSGs,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胃癌在7q31区域内微卫星标记位点的LOH情况,确定胃癌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D7S486位点为中心,在位于其上下的7q31区域内选取平均遗传距离约0.5厘摩(centimorgan,cM)的12个微卫星标记。显微切割78例原发性胃癌和相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分别提取DNA;进行多重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以GeneScan、Genotyper软件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的LOH情况。根据LOH结果作图,确定胃癌在7q31内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联系,分析区域缺失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均可在原发性胃癌中出现LOH,总的LOH频率为41.7%(40/72)。LOH的最高频位点是D7S486(位于7q31.2),为30.4.%(17/56);次高频位点是D7S650(位于7q31.3),为21.1%(8/38)。原发性胃癌在7q31内有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长度均约为90kb)。D7S2543~D7S486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3);D7S480~D7S650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3),且该区域缺失仅出现于临床Ⅲ/Ⅳ期、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原发性胃癌在染色体7q31上存在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在这两个区域内可能存在胃癌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李锦添付莉夏建川冯炳健买世娟余杏娟黄丽惜冯启胜潘志忠詹友庆
关键词:胃肿瘤杂合性缺失
High frequency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n the long arms of chromosomes 13 and 14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Southern China被引量:2
2002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n chromosomal arms 13q and 14q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using 21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c marker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LOH and clinicopathologic parameters and/or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fection in NPC. METHODS: Sixty cases of NPC were studi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based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with genescan and genotyping techniques. RESULTS: LOH was detected on 13q in 78% of NPC tumors, high frequency LOH loci (more than 30%) clustered to 13q12.3-q14.3 and 13q32. On chromosome 14q, LOH was detected in 80% of NPC tumors; high frequency LOH loci clustered to 14q11-q13, 14q21-q24 and 14q32. High frequency LOH at 13q31-q32 correlated with a lower level of EBV infection; LOH on chromosome 14q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oor differentiation of NPC tumor cells.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NPC, LOH on chromosome 13q and 14q are common genetic events, and putativ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SG) residing in these regions may be involved in tumorigenesis.
邵建永李宇红吴秋良梁小曼余杏娟黄丽惜侯景辉黄晓明曾益新Ingemar ErnbergLi-Fu HU
原发性肝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研究肝癌全基因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382对微卫星标志 ,对 6 5例肝癌 2 2条常染色体等位基因LOH进行检测。结果 全组平均杂合子 6 8.1%。LOH >30 %的有 1q、3p、4q、8p、13q、16q和 17p。HBsAg阳性者D4S2 96 4LOH(6 6 % )较HBsAg阴性者(30 % )高 (P <0 .0 5 ) ;D3S36 81和D17S938LOH者术后复发率 (91%、83% )较无LOH者 (5 2 %、6 5 % )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和P <0 .0 5 ) ;D17S938LOH者术后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35 %、2 5 % ,无LOH者则分别为 75 %、6 7%、5 8%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我国肝癌LOH与国外报道有类似之处 ,但 3p高频率缺失属首次报道。HBV感染导致肝硬化、肝癌可能与D4S2 96 4(4q12 13)位点上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D3S36 81(3p12 )和D17S938(17p13)位点上可能存在与肝癌复发及预后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李升平王辉云张昌卿冯启胜余杏娟陈敏山黄丽惜黄平郭荣平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李国辉曾益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微卫星标志
组织芯片制备及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全自动组织芯片仪进行组织芯片制作,以及组织芯片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利用组织芯片仪制备肝癌组织芯片16枚,共包含31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HLA-DR抗体,并比较其在肝癌癌旁及肿瘤内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全自动组织芯片仪能更加完好地构建肝癌组织芯片。用此组织芯片检测HLA-DR抗原在肝癌中高阳性表达率为51.1%,而在癌旁组织为76.4%,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结论:全自动组织芯片仪制备的组织芯片能简单、快捷检测相关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组织芯片在肝癌研究中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等特点。
余杏娟许静郑利民
关键词:组织芯片肝癌
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研究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5例肝癌1号染色体上28个微卫星标志位点杂合性缺失进行检测。结果:65例肝癌中63例为杂合子,57例至少在1个微卫星标志位点上发生LOH,1号染色体LOH率为91%(57/63),1p76%(48/63),1q88%(5/59);1p36.32-p36.33和1q12~42区域内各微卫星标志LOH均在30%以上。微卫星标志LOH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肿瘤大小、包膜、血清AFP浓度、Edmonson分型均无关。D1S468和D1S2797LOH与肝癌根治术后3年内转移和复发有关,有D1S468(1p36.33)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468LOH者高(分别为82%和38%,P<0.05);有D1S2797(1p32)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2797LOH者高(分别为75%和37%,P<0.05)。1p、1q及各微卫星标志位点LOH均与肝癌术后生存率无关。结论:肝癌中存在1p36.32-p36.33和1q12~42的高频LOH,其中后者为首次报道;1p36.33和1p32区域内可能存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李升平张昌卿王辉云冯启胜余杏娟黄平黄丽惜冯凯涛陈敏山郭荣平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李国辉曾益新gzsums.edu.cn
关键词:肝肿瘤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风险评估的组合抗体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评估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的多抗体检测试剂盒,包括8种用于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抗体。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此试剂盒判断肝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方法。本发明的预测效果优于现有临床指标,并具有客观准...
郑利民许静丁童何琪余杏娟贾卫华石明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IK细胞对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IK细胞对肺癌移植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成熟的DC及CIK细胞;用反复冻融肺癌组织的方法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并负载DC,诱导DC-CIK细胞;进行肺癌移植瘤内注射,比较两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重量,观察其抑瘤情况。结果 DC-CIK细胞对肺癌皮下移植瘤细胞的抑制率为70.3%,抑制作用明显强于DC或CIK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IK细胞能够有效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
陈诗萍买世娟余杏娟柯妙拉夏建川高秋
关键词:肺肿瘤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