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可

作品数:16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胆管
  • 4篇血流
  • 4篇鼠肝
  • 4篇肝移植
  • 4篇大鼠肝
  • 3篇术后
  • 3篇细胞
  • 3篇静脉
  • 3篇肝脏
  • 2篇血流阻断
  • 2篇再灌注
  • 2篇上皮
  • 2篇上皮-间质转...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切除术后
  • 2篇缺血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阻断
  • 2篇小鼠

机构

  • 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潘可
  • 16篇李崇辉
  • 10篇葛新兰
  • 9篇张爱群
  • 7篇董家鸿
  • 3篇柏佳
  • 3篇王洪东
  • 3篇黄志强
  • 3篇周成
  • 2篇石雍
  • 2篇叶晟
  • 2篇梁雨荣
  • 2篇胡建军
  • 1篇任为正
  • 1篇唐浩文
  • 1篇朱震宇
  • 1篇宋建宁
  • 1篇谈景旺
  • 1篇郭少华
  • 1篇刘涵生

传媒

  • 4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新的复合型野战创伤早期抗休克液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依据失血性休克发生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配制一种新的"复合型战地抗休克液",并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的2∶1混合液(LH)作为对照组休克复苏液;以添加地塞米松和呋塞米的LH作为加药组休克复苏液;复苏4 h后取血和器官标本检测生化、肝功能指标和肺组织含水量,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两组液体均可使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恢复到基础值.与对照组比较,加药组血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但大鼠复苏后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明显降低(4.56±0.14比4.88±0.29,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下降[ALT:(73.02±41. 89)U/L比(193.85±104.49)U/L;AST:(199.06±108.70)U/L比(395.25±137.08)U/L,均P<0.05],利尿作用明显[开始排尿时间:(76±20)min比(153±14)min;尿量:(9.6±5.2)ml比(1.5±2.2)ml,P<0.01和P<0.05],腹水量减少[(1.3±0.6)ml比(5.0±3.0)ml,P<0.05].肝、肺和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也显示加药组损伤轻于对照组.结论 本研究中设计的"复合型战地抗休克液"配方简单,用于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可快速恢复并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可起到减轻组织水肿及肝、肺、小肠损伤的作用.
李崇辉黄志强周成潘可张爱群朱震宇梁斌王彦斌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呋塞米
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监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的微循环血流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技术监测大鼠入肝血流阻断前后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阻断入肝血流组(n=8),实施尾叶转流法90%全肝血流阻断,并于阻断入肝血流前后和复流后,应用moorFLPI-2LSCI系统分别进行肝左叶、左中叶和右中叶表面微循环血流量测量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与假手术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阻断入肝血流组阻断前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分别为(882.11±103.78)LSPU和(855.61±117.58)LSPU(P>0.05),阻断入肝血流使肝脏微循环血流量下降至(464.97±92.20)LSPU(P<0.05),复流后进一步下降至(336.46±29.33)LSPU(P<0.05),而假手术组肝微循环血流量无明显变化。阻断入肝血流后大鼠肝左叶微循环血流量(395.24±75.48)LSPU明显低于左中叶(511.70±116.98)LSPU和右中叶(519.94±101.49)LSPU(P均<0.05)。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主要表现为肝窦大量充血和肝细胞核固缩及变性坏死。结论:LSCI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入肝血流阻断导致的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可用于肝外科手术中入肝血流控制的监测和肝脏微循环研究。
李崇辉王洪东葛新兰潘可柏佳张爱群董家鸿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激光散斑门静脉压力
第一肝门阻断对大鼠硬化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阻断)对硬化肝组织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O)对照组和Pringle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组,PTC组阻断45 min、复流6 h取下腔静脉血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及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切片,观察组织损伤及肝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血液中ALT水平:SO组(117.8±58.0)IU/L,PTC组(1 147.0±297.0)IU/L,PTC组高于SO组(P<0.05);肝组织中ATP的含量:SO组(3.80±0.75)μmol/g,PTC组(1.10±0.26)μmol/g,PTC组低于SO组(P<0.05);超微结构观察SO组肝细胞线粒体轻微肿胀,而PTC组肝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膜损伤破裂,线粒体嵴疏松溶解,肝细胞核固缩,光镜下见肝细胞片状坏死。结论大鼠硬化肝组织中肝细胞对于Pringle阻断引起的缺血损伤更为敏感,对于硬化肝应尽量缩短Pringle阻断时间。
葛新兰胡建军潘可李崇辉张爱群董家鸿
关键词:血流阻断超微结构肝硬化
Ki-67在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程度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Ki-67在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冷保存1 h组、冷保存6 h组各36只。每组行肝移植手术,分别在术后1 d、3 d、5 d取肝标本,将不同时间获取的标本分为冷保存1 h下移植后1 d组(A)、移植后3 d组(B)、移植后5 d组(C);冷保存6 h下移植后1 d组(D)、移植后3 d组(E)、移植后5 d组(F),运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大鼠肝进行染色,运用Image J软件进行阳性新生肝细胞计数,比较各组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A组、B组、C组阳性细胞表达率逐渐升高(4.97%±2.34%,9.65%±1.68%,19.27%±2.94%);D组、E组、F组阳性细胞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其中D组与F组(19.24%±3.08%vs 32.97%±6.05%,P<0.01)、E组与F组(21.98%±3.14%vs32.97%±6.05%,P<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可见D组、E组、F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A组、B组、C组(19.24%±3.08%vs 4.97%±2.34%,21.98%±3.14%vs 9.65%±1.68%,32.97%±6.05%vs 19.27%±2.94%;P均<0.01)。结论 Ki-67表达率可反映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再生情况。
苏一男李崇辉石雍葛新兰柏佳潘可梁雨荣
关键词:肝移植KI-67肝再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延长引流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引流时间大于1 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7例,女性86例,中位年龄59.0(47.5,65.5)岁。根据术后引流时间分为引流时间1 d组65例和引流时间大于1 d组168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分析引流时间大于1 d的危险因素。结果引流时间1 d组的引流时间1 d,引流时间大于1 d组的引流时间2~8 d。233例患者发生胆漏1例,发生腹腔出血14例,2~3 d后均自愈。233例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出院时均已痊愈。BMI≥28 kg/m^(2)(OR=3.443,95%CI:1.411~8.405,P=0.007)、手术时间≥65 min(OR=2.570,95%CI:1.310~5.045,P=0.006)、胆囊壁厚度≥0.5 cm(OR=12.720,95%CI:1.350~5.478,P=0.005)、术后腹痛(OR=13.537,95%CI:1.685~108.748,P=0.014)和术后发热(OR=8.156,95%CI:1.035~64.249,P=0.046)是引流时间大于1 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BMI≥28 kg/m^(2)、手术时间≥65 min、胆囊壁厚度≥0.5 cm、术后腹痛和发热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临床医师应适当延长其引流时间,以确保医疗安全。
葛新兰唐浩文曹俊宁潘可李崇辉刘博
关键词:引流时间
小鼠胆管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缺损修复
2020年
目的通过制造小鼠胆管远端狭窄而近端扩张,建立一种新的胆管缺损与修复研究模型。方法首先构建胆管狭窄模型小鼠并与假手术和胆管完全梗阻(BDL)小鼠比较,检测体重、胆道和肝功变化情况;然后进行胆管缺损与修补,并检测血清生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建模术后14天,BDL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胆管狭窄组无显著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胆管狭窄组与BDL组的胆管与胆囊均显著扩张,但二者的直径之和胆管狭窄组显著小于BDL组(P<0.05);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实验证实胆管狭窄组小鼠胆道可通畅引流胆汁;胆管狭窄组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水平略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但显著低于BDL组(P<0.05)。胆管狭窄组小鼠胆管经缺口损伤与修补术后30天,胆管外观修复良好,胆道仍然通畅;HE染色见补片处胆管上皮排列整齐;免疫组化证实绿色荧光蛋白、CK19染色阳性。结论成功构建小鼠胆道缺损与修复模型,可为胆管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和组织工程胆管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模型。
葛新兰潘可苏一男毛冠坤李崇辉卢实春
关键词:胆管损伤胆道狭窄小鼠
人增生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组织学特点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建立人增生胆管上皮细胞(BECs)的原代培养.方法 通过胶原酶消化、机械分离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扩张人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建立原代培养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的胆管上皮细胞表达CK-19、E-cadherin、Vimentin、α-SMA和S100A4进行特性鉴定.结果 BECs的贴壁成活率高,原代培养细胞生长速度快 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K-19和E-cadherin表达阳性,间质细胞标志Vimentin表达弱阳性或阴性,α-SMA表达阴性,但上皮间质表型转变标志蛋白S100A4呈阳性表达.结论 本方法经济、简便、易行,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增生的人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获得了高纯度的BECs(〉98%) 发现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了上皮间质表型转变,可能是参与胆汁性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张煊李崇辉叶晟董家鸿潘可周成张爱群黄志强
关键词: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变
单人显微操作下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价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新的袖套和支架制作技术。方法将186只SD大鼠分为4组,前3组予肝移植,每组60只,供、受体各30只;第4组为假手术对照6只。肝移植第1组和第2组采用新的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新的单槽袖套,其中第1组采用新的无损胆道支架,第2组采用传统的粗制支架。第3组采用传统的双定点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传统的多痕袖套+无损支架。第4组为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的假手术组。记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重建时长和无肝期时长,1周和1个月生存率。测定术后1个月肝功能,并明确有无血管扭转、血栓形成和胆汁瘤、胆道梗阻等并发症。结果第1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时间为(661±69) s、第2组(662±67) s,第3组(826±73) 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肝下下腔静脉重建时间为(61±12) s,第2组(58±10) s,第3组(72±12) s;第1组门静脉重建时间为(73±11) s、第2组(76±10) s,第3组(91±17) 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无肝期(758±68) s,第2组(760±67) s,第3组(939±73) s,第1组、第2组均短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第3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第2组。第1组、第3组的1周、1个月生存率均高于第2组。结论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结合单槽袖套的重建时间短、显著缩短无肝期。无损胆道支架术后并发症更少。
王洪东葛新兰潘可李崇辉
关键词:大鼠肝移植显微外科
大鼠肝微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
2016年
目的探索建立测定大鼠肝微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肝缺血1 h、2 h和3 h组(OPT 1 h,OPT 2 h,OPT 3 h),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肝微循环血流变化,以局部加热刺激试验和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st occlusive reactive hyperemia,PORH)试验分别评价肝微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正常大鼠肝微循环血流基线值为(198.30±8.98)PU,局部加热刺激后血流增加至(239.30±9.84)PU;PORH试验的基线、阻断后和反应性充血后的微循环血流值分别为(204.40±11.80)PU、(94.43±29.26)PU和(268.90±22.16)PU。大鼠肝经历不同时间的缺血和再灌注后,OPT 1 h、OPT 2 h和OPT 3 h组的加热刺激试验各血流值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且OPT 3h组显著低于OPT 1 h组(P<0.01)和OPT 2 h组(P<0.05)。计算各组各时间点加热后的血流增加量?PU,结果表明OPT1 h组在再灌注60 min和90 min时的?PU值分别为(57.33±4.63)PU和(50.30±1.76)PU,明显高于Sham组的(31.40±4.80)PU和(30.00±4.41)PU(P<0.05)。OPT 3 h组在再灌注60 min时的?PU为(18.00±4.66)PU,明显低于Sham组和OPT 1 h组(P<0.05)。Sham、OPT 1 h、OPT 2 h和OPT 3 h组PORH试验的PF-BZ值分别为(187.32±15.00)PU、(144.90±9.94)PU、(91.31±4.48)PU和(26.92±9.43)PU,其中OPT 2 h组和OPT 3 h组的PF-BZ值显著低于Sham组和OPT 1 h组的相应值(P<0.05),且OPT 3 h组低于OPT 2 h组的相应值(P<0.05)。结论大鼠肝微血管具有对局部加热刺激和PORH作出反应的能力;严重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肝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局部加热刺激试验和PORH试验可以用于评价肝微血管内皮功能。
葛新兰苏一男王鹏飞潘可李崇辉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探讨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模型及正常大鼠根据血流阻断方式分为4组:正常对照(N-SO)组;硬化对照(C-SO)组;Pringle阻断(PTC)组;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PVC)组.于阻断期比较各组肝切除术中肝断面出血量.复流后1h、6h及24 h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及丙二醛(MDA)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肝断面出血量PTC组<PVC组<N-SO组<C-SO组(P<0.05).复流1h、6h及24 h,血清ALT值及肝组织MDA值检测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组织ATP值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脏形态学观察,PTC组及PVC组病理改变重于C-SO组,PTC组损伤程度更重.结论 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法可有效控制肝硬化大鼠肝断面出血,并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胡建军李崇辉王洪东纪旭葛新兰潘可董家鸿
关键词:肝脏血流阻断肝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