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孜孜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台北荣民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基因
  • 2篇突变
  • 2篇基因突变
  • 2篇合成酶
  • 2篇苯丙酮尿症
  • 2篇产前
  • 2篇产前诊断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基因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疾病
  • 1篇新生儿疾病筛...
  • 1篇新生儿筛查
  • 1篇羊水
  • 1篇羊水细胞
  • 1篇三磷酸

机构

  • 5篇台北荣民总医...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广州市妇婴医...

作者

  • 6篇刘孜孜
  • 3篇戚豫
  • 3篇吴希如
  • 2篇顾学范
  • 2篇时春艳
  • 2篇张雅芬
  • 2篇刘晓青
  • 2篇杨艳玲
  • 1篇包新华
  • 1篇江剑辉
  • 1篇曹伟锋
  • 1篇李蓓
  • 1篇秦炯
  • 1篇陈瑞冠
  • 1篇林庆
  • 1篇钱宁
  • 1篇鲍克容
  • 1篇宋金青
  • 1篇张致祥
  • 1篇潘虹

传媒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199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广东省新生儿筛查检出持续性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鉴别诊断及管理模式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对广东省新生儿筛查检出持续性高苯丙氨酸血症(PHPA)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可行有效的管理模式。方法建立广东省"一个诊断中心支持多个检测机构"的PHPA转诊协作网络及"转诊申请-诊断报告反馈"管理模式,应用苯丙氨酸(Phe)定量测定、四氢生物蝶呤(BH4)负荷试验、尿蝶呤谱分析、二氢蝶啶还原酶检测和PTPS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对PHPA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2002~2007年6年期间广东省新生儿筛查检出PHPA75例,诊断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22例(29.33)、轻~中度HPA26例(34.66)、BH4反应型(BH4R)-HPA12例(16.00)和BH4缺乏症(BH4D)15例(20.00)。全部病例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结论PHPA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类型不同,治疗方法迥异,故筛查检出PHPA治疗干预前必须先行鉴别诊断。可采用"一个诊断中心,多个检测机构"的管理模式,培育诊断中心,建立转诊协作网络,规范管理程序,为区域性新生儿筛查检出的PHPA提供鉴别诊断服务。
江剑辉李蓓刘孜孜曹伟锋陈倩瑜范雅凌张宝贞范美羚蒋翔贾雪芳萧廣仁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新生儿疾病筛查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陷症的产前诊断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对 6 丙酮酰 四氢蝶呤合成酶 (6 pyruvoyltetrahydropterinsynthase,PTPS)缺陷所致非经典型苯酮尿症家系先证者母亲现孕的第 3胎进行产前DNA突变分析 ,以确诊其是否受累。方法 用PCR和DNA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身上找到PTPS基因突变。分离胎儿羊水细胞DNA ,以PCR 限制酶识别突变位点的方法进行基因突变分析 ;同时辅以高压液相 (HPLC)测定羊水中的生物蝶呤 /新蝶呤 +生物蝶呤比例 (B % ) ,对照该家系的尿生物蝶呤水平进行生化检查。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PTPS一对等位基因各有一 2 86G→A和 2 2 6C→T的突变 ,分别来自父母 ;先证者姨母也是 2 2 6C→T突变携带者 ,待测胎儿不含这两种突变。结论 对PTPS基因而言 。
戚豫杨艳玲刘孜孜邱延慧萧广仁时春艳吴希如
关键词:基因产前诊断基因突变
非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7
1997年
为探讨非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突变特征,应用高效液相层折法技术、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c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2例6-丙酮酰-四氢生物喋呤合成酶(6-pyruvoyltetrahydrobiopterinsynthase,PTPS)缺陷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了基因分析。其结果发现2个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第155A→G突变和第259C→T突变。为早期诊断PKU患儿提供了依据。
刘晓青刘孜孜萧广仁张眉张雅芬张雅芬陈瑞冠叶军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基因突变四氢生物喋呤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类型与临床表型关系研究被引量:26
2003年
目的 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disease ,WD)患者的P型ATP7B基因突变的分布类型与发生情况 ,研究WD患者临床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化酶测定、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 5 7个无亲缘关系家庭的 60例WD患者进行ATP7B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60例中 5 2例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症状 ( 87% ) ,其中 3 0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肝脏损害症状 ,12例为肝脏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10例肝脏合并其他症状 ;7/60例表现为单纯神经系统症状 ;1例 5岁 ,无临床症状。经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突变 11种 ,其中错义突变类型 5种 (R778L、V1140A、G943S、V110 6I和V12 16M) ,碱基缺失 1种( 13 84del17) ,多态性变化 5种 (IVS4 5T/C、A2 495G、C2 3 10G、IVS18+ 6C/T和IVS2 0 + 5A/G)。WD患者5 2 /114个 778位点的精氨酸被置换为亮氨酸 (R778L) ,R778L基因突变发生率为 45 6%。 5 2例WD伴肝脏损害的患者中 3 8例存在R778L基因突变 (占 73 % ) ,其中 14例为R778L纯合型 ,2 4例为杂合型。2例V110 6I基因突变类型的携带者均为迟发型WD患者 ( 1 7% )。 3例已知ATP7B基因突变类型(R778L/V110 6I、R778L/V12 16M和R778L/R778L)的铜 ATP酶活性较正常对?
刘晓青张雅芬刘孜孜顾学范萧广仁鲍克容俞丽华
关键词:等位基因肝脏损害腺苷三磷酸酶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类型临床表型
线粒体基因组的五个新的多态性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线粒体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在 4个中国汉族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 16 5 6 9bp进行分段PCR和荧光测序的基础上 ,针对发现的7个未报道的新单碱基变异 ,以识别变异的限制性内切酶和通过引物变动人工增加识别位点的方法 ,对这些变异进行 10 0个正常人对照的PCR 限制酶切分析。结果 发现 5个未经MITOMAP收录或发表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化 :C2 98T、C6 38G、C32 0 6T、A6 32 3G和C6 32 6T ,均属多态性位点 ,基因频率分别为 :17.6 5 %、32 .0 4%、6 2 .77%、33.33%和 32 .2 6 %。结论  5个新发现的多态性位点 ,1个位于线粒体基因组调控区 (C2 98T) ,2个位于编码蛋白MTCO1区 (A6 32 3G、C6 32 6T) ,另外两个分别位于编码 12S和16S的rRNA区 (C6 38G和C32 0 6T) 。
戚豫刘孜孜蒋思慧潘虹张英王朝霞吕建军包新华魏耀挥萧广仁吴希如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MTDNA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致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的诊断、治疗与产前诊断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 6 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 (6 pyruvoyltetrohydropterinsynthase ,PTPS)缺乏所致四氢生物蝶呤 (tetrahydrobiopterin ,BH4)缺乏症的诊断、治疗与产前诊断方法。 方法  10例患儿 (男 2例、女 8例 )均经血苯丙氨酸、尿蝶呤谱分析诊断。 7例患儿及其父母接受了PTPS基因检测 ,其中 2个家系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对胎儿作了诊断。 结果  10例血苯丙氨酸不同程度增高 ,尿生物蝶呤显著降低 ,符合PTPS缺乏症。其中 7例未接受新生儿筛查 ,于婴儿早期出现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 ,来院时智力损害严重 ,6例合并惊厥及营养不良 ,5例呈松软儿状态 ,2例肌张力不全 ,6例分别于 2岁半~ 6岁死亡。 3例为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 ,其中 2例曾接受低苯丙氨酸奶粉治疗无效 ,经BH4、左旋多巴、5 羟色氨酸等治疗后逐渐好转。 1例自出生 1个月起开始治疗 ,智力运动发育良好。7个家系接受了PTPS基因分析 ,分别发现了 15 5A >G、2 2 6C >T、2 5 6C >T、2 5 9C >T、2 72A >G、2 86G>A、317C >T、IVS3+1G >A、IVS1 2 91A >G ,共 9种基因突变。完成产前诊断的 2个家系中的第 3个胎儿都排除了PTPS缺乏症 ,出生后再次验证 ,发育正常。 结论 PTPS缺乏症是导致BH4缺乏症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挽救患儿的关键。建议?
杨艳玲戚豫时春艳刘孜孜萧广仁顾强宋金青孙芳1钱宁张致祥林庆秦炯吴希如
关键词:产前诊断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羊水细胞合成酶基因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