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廉波

作品数:21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动脉
  • 14篇旁路移植
  • 14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3篇动脉旁路
  • 13篇动脉旁路移植
  • 13篇动脉旁路移植...
  • 13篇移植术
  • 13篇旁路移植术
  • 13篇冠状动脉旁路
  • 13篇冠状动脉旁路...
  • 13篇冠状动脉旁路...
  • 6篇血管
  • 6篇乳内动脉
  • 6篇体外循环
  • 6篇外循环
  • 6篇非体外
  • 6篇非体外循环
  • 5篇血流
  • 5篇体外循环冠状...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遵义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廉波
  • 15篇刘刚
  • 15篇陈彧
  • 14篇赵舟
  • 12篇陈生龙
  • 11篇杨威
  • 7篇韩增强
  • 6篇高卿
  • 4篇刘曦
  • 4篇鲍黎明
  • 4篇张犁雪
  • 3篇孙文强
  • 3篇董穗欣
  • 3篇李辉
  • 3篇陈彧
  • 3篇凌云鹏
  • 3篇范桄溥
  • 2篇李勍
  • 2篇万峰
  • 2篇刘晶

传媒

  • 5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
2020年
目的:归纳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旁路移植方式,探索影响右冠状动脉桥血管术中流量和术后早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并筛选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患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其中靶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的患者241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63例,包含262支右冠状动脉区域桥血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统计不同旁路移植方式下右冠状动脉的特点,以及术中桥血管流量和术后早期桥血管通畅率的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干预右冠状动脉系统,241例患者以老年[(62.5±8.8)岁]、男性[178例(73.9%)]为主,其中合并高血压151例(62.7%)、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55例(22.8%)。接受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153例(63.5%),平均靶血管数3.2个。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部位选择的方式包括:单纯右冠状动脉主干旁路移植76例(31.5%),单纯后降支(PDA)旁路移植81例(33.6%),单纯左心室后支(PL)旁路移植15例(6.2%),PDA+PL旁路移植54例(22.4%),右冠状动脉主干+PDA旁路移植12例(5.0%),右冠状动脉主干+PL旁路移植3例(1.2%)。术后总体桥血管通畅率为96.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靶血管吻合于右冠状动脉远端分支的桥血管流量预测值差于吻合于右冠状动脉主干(B=-11.126,P<0.001),序贯吻合与非序贯吻合相比其桥血管流量显著提高(B=19.954,P<0.001),而桡动脉桥是预测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3,95%CI:4.657~103.687,P<0.001)。结论:移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和序贯吻合桥可能是提高桥血管流量的独立因素;而桡动脉桥是术后早期桥血管显影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犁雪陈生龙刘刚杨威廉波陈彧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右冠状动脉桥血管
非常规情况下使用大隐静脉替代左侧乳内动脉实施前降支再血管化治疗的围术期表现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非常规情况下使用大隐静脉(SVG)替代原位左侧乳内动脉(LIMA)作为前降支(LAD)的桥血管是否有助于提升桥流量等相关参数,同时观察静脉桥围术期的临床表现,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9月于我院心外科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共计374例,其中LIMA-LAD组332例,SVG-LAD组42例。入选人群术中使用瞬时血流仪(TTFM)测量并记录桥血流量(MGF)、搏动指数(PI)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冠脉)CT检查明确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相较于LIMA-LAD组,SVG-LAD组的术中瞬时桥MGF更高[(29.70±20.97)ml/min∶(37.85±23.28)ml/min,P=0.021],PI(2.65±1.01∶2.12±0.68,P<0.001)也更优。使用倾向性评分校准年龄因素后,尽管流量上SVG-LAD组仍高于LIMA-LAD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9.92±21.92)ml/min∶(37.27±24.31)ml/min,P=0.109],而PI方面SVG-LAD组则依然更优(2.74±1.02∶2.07±0.63,P<0.001)。两组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LIMA-LAD组313例完成冠脉CT检查,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SVG-LAD组40例均完成冠脉CTA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冠脉CT完成率和桥失败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VG-LAD搭桥并不具有高流量优势,但相较于LIMA,SVG桥的PI更优。术后1周冠脉CT检查未显示SVG桥和LIMA桥在通畅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赵舟张显贵张国栋廉波刘刚陈生龙陈彧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乳内动脉大隐静脉
经静脉拔除心内起搏导线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特点与处理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过程中并发心脏压塞病例的特点与处理方法,为经静脉拔除电极过程中预警、识别与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回顾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患者,根据病历记录资料总结电极拔除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并随访此类患者的转归。结果研究期间,共完成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手术922例,共拔除各类电极导线1 832根,发生心脏压塞12例,发生率为1.3%。此类患者的表现有胸闷、憋气、血压下降,透视下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12例患者8例经过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4例需要外科开胸探查,其中3例患者于导管室紧急开胸。本组病例术中死亡1人,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压塞的特点为发生快,过程凶险,大多数患者经过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对于心包穿刺失败或无效的患者应即刻开胸心包腔减压是重要的外科抢救手段。
刘刚李学斌高卿韩增强赵舟杨威廉波昃峰段江波陈彧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压塞
单中心283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生存分析:12年随访结果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共2 831例.其中男性2 099例,女性732例,平均年龄(63±9)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得出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 831例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院内死亡45例,术后顺利出院2 786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女)(x2 =4.4,OR =2.307,P =0.035)、周围血管疾病(x2 =17.4,OR=6.616,P=0.000)、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级(x2=10.5,OR=3.491,P=0.001)、射血分数≤40%(x2=16.9,OR =5.230,P =0.000)、急诊手术(x2=11.9,OR=5.127,P=0.001)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0 ~ 14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4±44)个月,失访107例,109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95.5%、94.3%、93.6%、92.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疾病、既往心肌梗死、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射血分数≤40%、急诊手术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x2=8.150~88.241,P<0.05).进一步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x2=12.1,RR=2.295,P=0.000)、肾功能不全(x2 =12.3,RR =3.160,P =0.000)、周围血管疾病(x2=42.5,RR=5.626,P=0.000)、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x2=9.1,RR=1.994,P=0.002)、急诊手术(x2=5.5,RR=2.247,P=0.019)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体外循环CABG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率.性别(女)、周围血管疾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射血分数≤40%及急诊手术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
刘曦陈彧赵舟董穗欣刘刚陈生龙凌云鹏李辉廉波鲍黎明杨威
关键词:存活率分析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右侧乳内动脉的单中心研究
2023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右侧乳内动脉(RIMA)的使用情况,分析RIMA使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应用RIMA分为RIMA组和非RIMA组,对两组患者按1∶1行倾向性匹配,比较手术结果,分析RIMA应用情况。结果共完成CABG术1537例,其中128例应用RIMA。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RIMA组(128例)与非RIMA组(128例)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MA组旁路移植血管数[(2.81±0.91)支/例对(2.40±1.26)支/例,P=0.005]和动脉旁路移植血管数[(2.10±0.65)支/例对(0.99±0.43)支/例,P<0.001]均高于非RIMA组,静脉旁路血管移植数少于非RIMA组[(0.71±0.90)支/例对(1.41±1.35)支/例,P<0.001]。RIMA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多于非RIMA组[(1068.45±494.02)ml对(888.02±422.67)ml,P=0.002]。两组的术后呼吸机时间、住监护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MA旁路移植血管术后通畅率95.2%(99/104)。RIMA靶血管为左前降支(45例)、对角支(19例)、中间支(12例)、钝缘或回旋支(16例)、后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主干(18例);序贯吻合13例。RIMA游离移植41例,原位应用87例,需其他旁路血管材料延长使用19例。结论在CABG中,RIMA旁路血管术后通畅率较高,应用RIMA未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其使用方式变化较大,可选择性应用。
刘刚陈彧陈生龙杨威廉波韩增强高卿赵舟史艺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带教教师对教学目标知晓情况的调查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了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带教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知晓情况.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了201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教师105人,并将其分为手术组带教教师59人,非手术组带教教师46人.采用面对面或者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知晓程度的考查和相关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 手术组带教教师中教学目标知晓程度得分小于60分的占比37.3%(22/59);非手术组带教教师得分小于60分的占比17.4%(8/46).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在教学时间(Z=2.69,P=0.01)、教学人数(Z=2.53,P=0.02)、教学目标评分(F=8.77,P=0.02)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研究提示教学目标知晓程度得分与带教教师的带教年限(r=0.46,P<0.001)、职称(r=0.45,P<0.001)、是否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r=0.39,P<0.001)和教师年龄(r=0.47,P<0.001),呈正相关性;与外科带教教师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r=-0.22,P=0.03);与带教教师的学历无相关性(r=0.15,P=0.13).结论 临床带教教师的年龄、教学时间、职称、教学评价和外科带教教师,可能是影响教学目标知晓情况的相关因素.
廉波陈彧刘刚赵舟
关键词:教学目标临床教师知晓
微创左侧胸壁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降支平行侧侧吻合方式的尝试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初步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在前降支(LAD)靶血管上实施平行侧侧吻合的可行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2月于我院心外科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CABG手术LAD实施侧侧吻合患者共计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平均移植(2.07±0.26)支。全部患者均采用原位左侧乳内动脉(LIMA)与桡动脉(RA)或大隐静脉(SVG)构成复合桥,并依次完成至前降支靶血管的侧侧吻合以及其他靶血管序贯吻合。通过对术中瞬时血流参数、围术期心肌酶水平以及术后1周冠脉CTA结果观察LAD侧侧吻合的围术期临床表现。结果:所有29例患者均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对28例LIMA-LAD桥血管进行了瞬时流量仪测量,桥流量为(26.29±14.60)mL/min[对照组(29.72±20.93)mL/min,P=0.431]、搏动指数为2.93±1.02(对照组2.64±1.01,P=0.166)以及舒张期血供比例为71.21±10.09(对照组74.04±7.09,P=0.190),与对照组端侧吻合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1例患者未实施术中瞬时血流参数测定,但术后1周冠脉CTA显示复合桥血管通畅。本次研究中3例(10.3%)患者(6支桥)因各种原因未行术后1周冠脉CTA检查。其余26例冠脉CTA共发现桥血管闭塞2支,分别是1例为乳内动脉桥和SVG组成的复合桥第2站钝缘支吻合口闭塞,另1例为乳内动脉与RA组成的复合桥第2站后降支吻合口闭塞,桥血管闭塞率为3.77%;2例患者复合桥中第2站桥血管(RA-PDA)和第2、3站桥血管(RA-PL-PDA)显影略浅淡,但吻合口显示通畅,考虑存在“线样征”可能;1例患者复合桥第1站与第2站吻合口间桥血管显影浅淡,但与第1站和第2站吻合口位置显影良好,且断层观察显影良好,考虑与冠脉CTA成像相关。围术期心肌酶高于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界值10倍以上2例,即为上述出现桥血管闭塞人群(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10)。29例患者�
赵舟韩增强范桄溥王璇廉波陈彧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侧侧吻合微创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双支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早期经验被引量:2
2018年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DCAB)通过胸壁小切口在心脏跳动下直视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多适用于左侧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的单支吻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特点。乳内动脉重建前降支血运具有远期通畅率高的优势。我们自2015年6月尝试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获取单侧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具有多支病变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现总结早期经验报道如下。
张犁雪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廉波
关键词:ARTERY左前降支血运重建胸壁小切口
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移植血管血流变化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使用原位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期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侧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侧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侧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赵舟张犁雪张国栋张显贵王璇高俊雪范桄溥廉波刘晶刘刚陈生龙陈彧
关键词: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侧或右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比较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 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 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 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 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
赵舟张国栋张显贵廉波刘刚陈生龙陈彧
关键词: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