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云建

作品数:26 被引量:58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物量
  • 6篇人工林
  • 5篇落叶松
  • 4篇华北落叶
  • 4篇华北落叶松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生物量估算
  • 3篇落叶松人工
  • 3篇落叶松人工林
  • 3篇华北落叶松人...
  • 3篇根茎比
  • 3篇城市
  • 2篇有机碳
  • 2篇植物带
  • 2篇森林生物
  • 2篇森林生物量
  • 2篇杉木
  • 2篇生态工程技术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生...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扬州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城...
  • 4篇大自然保护协...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承德市环境保...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4篇罗云建
  • 11篇张小全
  • 7篇朱建华
  • 7篇张治军
  • 7篇罗云建
  • 6篇王效科
  • 5篇任引
  • 5篇侯振宏
  • 4篇左舒翟
  • 1篇褚金翔
  • 1篇王彦辉
  • 1篇李志勇
  • 1篇张千千
  • 1篇曹磊
  • 1篇赵娟娟
  • 1篇闫晶
  • 1篇王淑芳
  • 1篇欧阳志云
  • 1篇于澎涛
  • 1篇杨乐

传媒

  • 6篇林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林业建设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被引量:45
2009年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布区林分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林龄较小时各区林分生物量的差别很小,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在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林分生物量在林龄25年左右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五台山山间盆地则在林龄35年左右时才基本达到稳定,并且这两个分布区的最大林分生物量都小于关帝山和塞罕坝。②不同分布区生物量的分配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干生物量的比例在关帝山和塞罕坝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都明显大于五台山(P<0.05),其中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干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小。各区枝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却无明显差异(P>0.05)。除五台山山间盆地外,其余3个分布区干生物量的比例与林龄、胸径和蓄积量等林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枝和叶生物量的比例与这些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且都以指数形式趋于稳定值,但根生物量的比例却与这些指标大多无明显相关性(P>0.05)。
罗云建张小全王效科朱建华张治军孙贵生高峰
关键词:人工林华北落叶松
城市绿地降温效应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绿地降温效应及其机制现已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绿地的降温效应沿着城乡梯度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变化和日变化,受到群落特征(植物种类、群落结构、郁闭度等)、植物绿量、景观格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乔木的降温作用通常高于灌木和草本,小叶植物的降温作用往往高于大叶植物。不同群落类型的降温强度从高到低大致为乔灌草型>乔草型≈乔木型>灌草型>草地型;降温效应随群落郁闭度、平均冠幅等的增加而增强。降温效应随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的趋势。绿地的面积、周长和景观格局(景观组成与配置)均对绿地降温效应产生显著影响。近来有研究初步揭示,景观组成与配置在缓解城市热环境方面发挥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尺度单一以及驱动机制不明晰),进而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心,以期将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调控、规划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进而达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车通杨旸罗云建
关键词:城市绿地群落特征影响因素
桉树生物量估算差异的源解析被引量:11
2014年
森林生物量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生物量可以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以福建省南靖县为研究区,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利用缺省的和本地化的生物量模型分别得到区域桉树林生物量的估算值,然后利用BRT(boosted regression trees)方法解析区域生物量估算差异的来源及其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利用缺省的生物量模型推算的桉树林生物量比本地化的生物量模型推算的高估了20.88%。林分条件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主导因素,3个变量(林龄、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对森林生物量估算差异的贡献率达70.94%,其中林龄是导致生物量估算差异的最主要因素(54.92%),并且生物量估算差异随林龄增长而逐渐减小。环境因素(地形和土壤)对森林生物量估算的影响较小,二者对生物量估算差异的贡献率为29.06%,其中,海拔和土层厚度分别是地形和土壤因素中造成森林生物量估算差异的最大因素。
闫晶罗云建郑德福王水城
关键词:生物量估算生物量模型影响因素桉树人工林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估算参数被引量:23
2010年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关帝山林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林区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随林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4个区域的根茎比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密度和蓄积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于不同区域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故而建议按区域选择它们的值,并尽可能利用它们与林分测量指标的函数关系来确定。
罗云建王效科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侯振宏
关键词:生物量估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根茎比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连栽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被引量:36
2007年
收集了有关杉木连栽的地力退化和连栽杉阔混交林的对比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表明,杉阔混交林土壤容重平均比杉木纯林降低5%;连栽杉木人工林随代数的增加呈现容重变大的趋势,2代比1代平均增加6%,3代比2代平均增加9%。这种容重的变化使看似具有可比性的对比样地之间失去了可比性,可能导致对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的评价产生偏差。通过对这种容重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校正,对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表明,采用固定深度采样的杉阔混交林与对照的杉木纯林、多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次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固定深度采样时,与对照的纯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被低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平均低估6%和5%;杉木连栽引起的地力退化也被低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从1代到2代分别低估5%和7%,从2代到3代分别低估7%和8%。经t-检验表明,杉阔混交林与对照的杉木纯林、多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次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在土壤容重影响校正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
罗云建张小全
关键词:杉木连栽混交
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被引量:24
2009年
分析重庆铁山坪46年(42~51年)生马尾松次生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生物量为142.06t·hm-2,乔木层(89.91%)>灌木层(5.61%)>枯枝落叶层(2.98%)>草本层(1.50%);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有机碳贮量为197.78t·hm-2,乔木层为76.06t·hm-2(38.45%),灌木层为3.55t·hm-2(1.79%),草本层为0.88t·hm-2(0.44%),现存凋落物层为2.34t·hm-2(1.17%),土壤层为114.96t·hm-2(58.13%);马尾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75.06%;马尾松林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9.01t·hm-2a-1,年净固碳量为4.49t·hm-2a-1,折合成CO2为16.46t·hm-2a-1。
张治军张小全王彦辉罗云建李志勇曹磊
关键词:碳贮量碳分配固碳能力马尾松次生林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扬州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动态关联被引量:4
2020年
剖析城市扩张过程中热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动态关联,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问题,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以快速发展的中型城市--扬州为例,基于多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 Landsat卫星影像,运用景观格局分析、增强回归树等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探究景观组成与配置对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5年,扬州整体升温,市中心和西南地区尤其明显,北部则有一定降温趋势,热力学中心逐渐向东南移动。随着城市的发展,景观组成对热环境的相对影响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态势,并始终高于景观配置的影响。景观组成方面,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的增加促使地表升温,耕地面积比例的增加对热环境的作用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水体则为明显的冷源;景观配置方面,斑块密度的增加促使地表升温,聚合度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边缘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则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如边缘密度对热环境既有促进(2000年)又有抑制(2015年)。
车通林芙蓉武思凡杨静王梦倩罗云建
关键词:热环境
扬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33
2019年
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中最剧烈、最直观的表现。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将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扩张机理,促进城市用地调控的科学化。以快速城市化的中型城市——扬州市为例,基于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等资料,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地理空间、社会和经济因子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995—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从725.4 km^2持续增加到1076.5 km^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空间形态趋于紧凑、形状变得规则,重心也随之转移,表现出市辖区的局部吸引和联动特征。在地理空间、社会和经济因子中,地理空间因子(如海拔、距县市核心区和建成区的距离)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最大,但其相对影响却从1995—2000年的73.9%逐渐下降到2010—2015年的60.2%;社会和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则呈增加的趋势,即1995—2000年的5.2%和20.9%分别增加到2010—2015年的7.9%和31.9%。地理空间因子(如距县市核心区和建成区的距离)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以抑制作用为主,但不同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呈现较大差异,例如,人口密度、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能够促进建设用地的形成,人口数量表现为抑制作用,第二产业则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车通罗云建罗云建
关键词:驱动力机器学习技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被引量:23
2015年
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作为一种简便且有效的生物量估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偏重于针叶林或阔叶纯林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研究,而在估算多树种阔叶林的生物量时,一般选用混合物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这会导致估算结果产生较大误差.本文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分布区随机设置了33块样地,针对栲树、鹿角锥、钩锥、石栎、猴欢喜、虎皮楠、赤杨叶、乳源木莲和少叶黄杞9个常见的树种,构建了单物种及混合物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并探讨了单物种模型及混合物种模型间估算误差的差异.结果表明:以D(胸径)和D2H(胸径的平方乘以树高)为自变量,分别构建混合物种模型,其中树枝、树叶、树根、地上和整株生物量是以D为自变量的模型为优,但树干生物量是以D2H为自变量的模型为优.将树高引入以D为自变量的单物种模型后,6个树种单物种模型的解释能力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最高下降5.6%(猴欢喜).与以D和D2H为自变量的混合物种模型相比,8个树种单物种模型的SEE(估计值的标准差)出现下降;对不同器官而言,其单物种模型的SEE不同程度地下降,最高达13.0%和20.3%(树枝).不考虑种间和模型形式间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生物量碳库及其动态评估的准确性.因此,为提高生物量估算的准确性,应综合考虑种间和模型形式间的差异.
左舒翟任引翁闲丁洪峰罗云建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估算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被引量:25
2006年
通过收集多代连栽桉树、落叶松和杉木人工林生长和土壤方面的数据,分析了不同代数间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并定量或定性分析了混交、施肥等地力维护措施对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1代下降24%和10%,3代分别比2代下降39%和15%。地力维护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治连栽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下降,2代杉阔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2代纯林提高69%和19%;2代桉树与相思属树种的混交林生物量比2代桉树纯林增加29%;施肥可使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提高22%。轮作和林下植被培育也能提高林分生物量,但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罗云建张小全
关键词: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