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军
- 作品数:38 被引量:646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重庆酸雨区马尾松生物量和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本文主要研究重庆酸雨区马尾松生物量结构特征、根系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酸沉降对林木生物量及根系分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及健康评价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对位于重庆市铁山坪林场的马...
- 张治军
- 关键词:生物量马尾松群落结构
- 文献传递
-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及其价值评估被引量:1
- 2012年
-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以兰科植物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及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社会公共数据,研究了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多项生态功能,并利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估了其生态功能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为6810.96×104t/a,土壤保持总量为149.62×104t/a,生态系统固定CO2为2.30×104tC/a,释放O2为7.46×104t/a,吸收SO2量为0.17×104t/a,滞尘能力为22.76×104t/a,吸收氟化物和氮氧化物能力分别为54.29 t/a、88.31 t/a;上述功能及维护生物多样性能力价值共计12.68×108元/a,单位面积价值为5.75×104元/a,单位森林面积价值为8.62×104元/a。由此可见,该保护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价值巨大,保持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兰科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境至关重要,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张治军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生态功能价值评估
-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影响被引量:72
- 2013年
-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7%,11.78%和14.49%,林下植被层分别低于对照20.82%,19.80%和0.20%,凋落物层分别低于对照15.81%,2.87%和27.31%;间伐对土壤层碳贮量和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土壤碳贮量和增加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的趋势,土壤碳贮量分别低于对照4.15%,1.83%和5.53%,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分别高出对照2.62%,4.19%和3.58%,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措施对各器官碳贮量在乔木层的分配无显著影响,各处理均表现为树干(53.38%~ 60.12%)>树根(15.70%~ 16.74%)>树皮(12.88%~ 14.38%)>树枝(7.53%9.12%)>树叶(2.27%~ 2.88%)。
- 明安刚张治军谌红辉张显强陶怡苏勇
- 关键词:抚育间伐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贮量
- 酸沉降影响下重庆马尾松林的健康监测及调控技术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酸沉降影响下重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的衰退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森林健康监测和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以重庆铁山坪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洲叶量损失率的划分标准,选择叶量损失率为0~20%、20%~40%、40%~60%和60%~99%的优势木,分析其树冠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针叶元素含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立在土壤表面撒施石灰石粉0(不撒施石灰石粉,对照)、1、2、3和4t·hm-25个处理,探讨不同石灰石粉剂量处理对优势木针叶元素含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量损失率的马尾松优势木树冠下的土壤化学性质基本相似,0~60cm土层的pH平均值在3.59~3.80,盐基饱和度平均值低于10%,土壤严重酸化,随叶量损失率的增加,一年生针叶内K、Na、Ca、Mg、Al、P、S、N等元素含量并无明显差异。针叶内P缺乏是营养限制因子。撒施石灰石粉165d后,1、2、3t·hm-2处理的优势木一年生针叶中P、Mg含量增加,增幅以2t·hm-2处理最高,比对照分别增加30.26%和12.65%;所有撒施石灰石粉处理的N含量增加,Ca含量有增有减,变化规律不明显。撒施石灰石粉一年后,各处理优势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增加,针叶损失率下降,主轴顶梢长度和一年生针叶长度增加。短期内从一年生针叶中P、Mg含量及林木生长和健康情况变化综合来看,石灰石粉一次撒施量以2t·hm-2效果最佳。
- 李志勇王彦辉于澎涛张治军
- 关键词:酸沉降马尾松石灰石粉
- 美国和德国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做法及对我们的启示
- 了美国和德国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做法,分别论述了这两个国家开展森林资源监测的历史背景、指标体系及监测的主要特点.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监测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推...
- 张治军唐芳林李华蒋之富张成程
-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估算参数被引量:23
- 2010年
-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关帝山林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林区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随林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4个区域的根茎比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密度和蓄积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于不同区域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故而建议按区域选择它们的值,并尽可能利用它们与林分测量指标的函数关系来确定。
- 罗云建王效科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侯振宏
- 关键词:生物量估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根茎比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被引量:6
- 2010年
- 生物量估算参数以比值的形式描述林分蓄积量、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间的相对生长关系。为降低区域森林生物量估算及其变化的不准确性,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人工林为例,利用89块样地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关帝山林区、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林区等4个典型区域地上生物量(MA)与蓄积量(V)、地上生物量(MA)与树干生物量(MS)以及地下生物量(MR)与地上生物量(MA)间的回归方程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区域MA与V方程间和MA与MS方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建议按区域构建MA与V以及MA与MS的方程;不同区域的MR与MA方程间无显著差异(p>0.05);整个区域的方程也有良好的回归效果(R2>0.90)。此外,利用V、MS、MA和MR间的函数关系将提高生物量估算的准确性,整体优于利用生物量估算参数和林分指标的函数关系。
- 罗云建王效科张小全朱建华侯振宏张治军褚金翔
-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 关注林业碳汇 展望低碳未来
- 2013年
- 自《京都议定书》提出以来,林业碳汇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文章回顾了林业碳汇在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中国实际阐述林业碳汇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践行的措施,分析碳交易给我国林业带来的机遇以及在低碳发展环境下林业碳汇后续发展的瓶颈、契机和主要途径。
- 张蓉刘绍娟张治军王兆豪
- 关键词:林业碳汇低碳发展碳交易
- 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被引量:25
- 2009年
- 分析重庆铁山坪46年(42~51年)生马尾松次生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生物量为142.06t·hm-2,乔木层(89.91%)>灌木层(5.61%)>枯枝落叶层(2.98%)>草本层(1.50%);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有机碳贮量为197.78t·hm-2,乔木层为76.06t·hm-2(38.45%),灌木层为3.55t·hm-2(1.79%),草本层为0.88t·hm-2(0.44%),现存凋落物层为2.34t·hm-2(1.17%),土壤层为114.96t·hm-2(58.13%);马尾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75.06%;马尾松林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9.01t·hm-2a-1,年净固碳量为4.49t·hm-2a-1,折合成CO2为16.46t·hm-2a-1。
- 张治军张小全王彦辉罗云建李志勇曹磊
- 关键词:碳贮量碳分配固碳能力马尾松次生林
- 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7
- 2014年
- 以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C和全N降幅较大,全P和全K降幅较小。4个林地土壤C/N比变化范围为7.95-21.78,平均值为12.36;土壤C/P比变化范围为23.85-57.52,平均值为40.85;土壤C/K比变化范围为3.61-13.09,平均值为9.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1.24-7.36,平均值为4.30;土壤N/K比变化范围为0.18-2.37,平均值为1.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0.16-0.35,平均值为0.25;土壤有机C与养分全量的N、P、K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与全K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 张治军李慧王志超竹万宽陈少雄杜阿朋
- 关键词:尾巨桉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