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媛

作品数:22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血吸虫
  • 17篇吸虫
  • 15篇日本血吸虫
  • 8篇免疫
  • 6篇血吸虫感染
  • 6篇日本血吸虫感...
  • 6篇吸虫感染
  • 5篇东方田鼠
  • 5篇细胞
  • 5篇小鼠
  • 3篇重组抗原
  • 3篇细粒
  • 3篇抗原
  • 2篇血吸虫病
  • 2篇质粒
  • 2篇逃避
  • 2篇脾脏
  • 2篇重组蛋白
  • 2篇重组质粒
  • 2篇吸虫病

机构

  • 22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湖北省疾病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江苏大学
  • 1篇上海市肺科医...
  • 1篇青海省地方病...
  • 1篇安徽省血吸虫...

作者

  • 22篇胡媛
  • 21篇曹建平
  • 17篇沈玉娟
  • 16篇徐馀信
  • 8篇卢潍媛
  • 8篇袁忠英
  • 6篇王燕娟
  • 6篇刘述先
  • 5篇周何军
  • 3篇王虎
  • 3篇姜岩岩
  • 3篇官亚宜
  • 3篇韩秀敏
  • 3篇蔡辉霞
  • 3篇孙磊
  • 2篇李佩
  • 2篇权红
  • 2篇李小红
  • 2篇刘华
  • 2篇郑力

传媒

  • 8篇中国寄生虫学...
  • 5篇国际医学寄生...
  • 4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方田鼠免疫抑制模型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免疫抑制模型,初步探讨淋巴细胞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的东方田鼠40只,分成4组(每组10只):免疫抑制+血吸虫感染组、免疫抑制组、血吸虫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剂每周注射3次,连续使用6周,建立东方田鼠免疫抑制的动物模型,用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ELISA抗体检测进行免疫抑制模型的初步鉴定。在尾蚴攻击感染各组动物后42d,麻醉处死各组动物后进行解剖,灌注冲虫,收集虫体和肝脏虫卵镜检。结果免疫抑制模型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免疫抑制组血吸虫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未抑制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和未抑制的东方田鼠均未检出成虫和虫卵。结论成功建立东方田鼠免疫抑制模型,淋巴细胞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机制中可能不发挥直接作用。
胡媛卢潍媛徐馀信沈玉娟袁忠英刘述先曹建平
关键词:东方田鼠免疫抑制抗性机制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和SD大鼠特异性DNA序列的克隆
2010年
目的比较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和SD大鼠特异性DNA序列的差异。方法提取东方田鼠、SD大鼠、C57BL/6小鼠和KM鼠肝脏DNA,根据东方田鼠特异性DNA序列片段(GenBank登录号:AF277394)设计引物,PCR方法扩增以上4种鼠的基因组特异性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特异条带,纯化后的PCR产物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PCR扩增东方田鼠、SD大鼠DNA分别得到520bp左右的特异扩增片段,同源性为99%。C57BL/6小鼠和KM鼠没有扩增出此特异片段。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和SD大鼠之间特异性DNA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
胡媛袁忠英沈玉娟朱小华刘述先曹建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东方田鼠SD大鼠
诊断细粒棘球蚴病的重组抗原蛋白、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诊断细粒棘球蚴病的重组抗原蛋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ID NO:1所示)。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RT-PCR扩增EgEPC1基因,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中,再将其与表...
曹建平蔡辉霞沈玉娟韩秀敏胡媛王虎卢潍媛徐馀信官亚宜
东方田鼠肝内巨噬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2015年
目的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Mf)肝内巨噬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和功能鉴定。方法采用在体灌注、胶原酶消化及梯度密度离心相结合的方法分离Mf肝内巨噬细胞,并采用流式和墨汁吞噬功能实验进行巨噬细胞的功能鉴定。结果通过此方法获得Mf肝脏来源的巨噬细胞,分离的细胞呈透亮圆形,贴壁生长,活细胞比例为95%。Mf来源的巨噬细胞与抗鼠CD14流式单抗(Clone:Sa2-8)阳性结合率是小鼠来源巨噬细胞与该抗体结合率的50%左右。Mf肝脏来源的巨噬细胞墨汁吞噬实验阳性。结论该方法能有效地分离纯化Mf肝内巨噬细胞,可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肝脏巨噬细胞抗血吸虫机制奠定基础。
胡媛孙磊徐馀信曹建平
关键词:东方田鼠日本血吸虫巨噬细胞天然免疫
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2016年
目的 了解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中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IgG、IgM抗体阳性情况,为临床诊断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的病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采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用猪囊尾蚴和刚地弓形虫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抗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的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分析其性别分布、急性感染季节分布、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情况。 结果 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中,猪囊尾蚴IgG和IgM抗体阳性分别为17例、22例,阳性率为13.9%(17/122)和18.0%(22/122);刚地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分别为29例和8例,阳性率为23.8%(29/122)和6.6%(8/122)。男性猪囊尾蚴和刚地弓形虫阳性率为30.6%(22/72)和31.9%(23/72),女性为26.0%(13/50)和24.0%(12/50)。猪囊尾蚴IgM抗体阳性率季节分布分别为12.0%(3/25)、27.0%(17/63)、6.9%(2/29)和0/5;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出现在13~25岁组,为45.0%(9/20);工人组阳性率最高,为7/14。刚地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季节分布为4.0%(1/25)、11.1%(7/63)、0(0/29)和0/5;阳性率最高出现在〉65岁组,为44.0%(11/25);不同职业中其他组的阳性率最高,为4/10。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在性别、季节、年龄和职业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22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患者血清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抗体阳性率较高,临床诊断该症候群病原时应结合其寄生虫血清学检测结果,考虑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
孙磊王燕娟胡媛曹胜魁沈玉娟曹建平
关键词:猪囊尾蚴刚地弓形虫血清抗体
血吸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现状被引量:4
2009年
血吸虫免疫逃避机制是血吸虫抵抗宿主而得以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较肯定的机制主要是抗原改变和免疫调节。抗原改变主要是血吸虫抗原的变异、模拟和伪装,使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敏感度下降;免疫调节主要是血吸虫通过合成神经分子、蛋白酶、细胞因子及其他小分子物质,阻断宿主补体的激活,抑制宿主的免疫细胞功能,从而下调宿主的免疫功能,这两种机制均有利于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存活。
曹建平胡媛沈玉娟周何军陈勤刘述先
关键词:血吸虫免疫逃避免疫调节
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对小鼠感染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2014年
目的 探讨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对小鼠感染血吸虫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C57BL/6小鼠48只,抽签法随机均分为4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组,给予IL-4 (200 ng); IL-12组,给予IL-12 (200 ng);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组,给予TSLP(200 ng);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200μl).4组均为腹腔注射,每周3次,持续注射8周.给药后2周,各组小鼠经皮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鼠,感染后第3、6周剖杀,计算各组小鼠虫荷数、肝脏卵荷数.芯片检测各组小鼠感染前和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L-5、IL-10、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动态变化.观察小鼠肝、脾的病理变化. 结果 细胞因子注射的第8周,IL-4组的Th2类细因子IL-5、IL-10依次为161.97、65.47 μg/ml; TSLP组的IL-5、IL-10依次为132.72、77.18 μg/ml; IL-12组的IL-5、IL-10依次为87.15、12.29 μg/ml;生理盐水组的IL-5、IL-10依次为188.92、167.52 μg/ml.IL-4和TSLP组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IL-12组,但低于生理盐水组.IL-12组IFN-γ、TNF-α依次为165.7、23.64 μg/ml,水平高于其它各组.感染后3周IL-4、IL-12、TSLP、生理盐水组虫荷数依次为(9.50±4.51)、(12.83±2.32)、(6.75±2.87)、(9.80±3.03)条;感染后6周上述各组虫荷数依次为(18.83±5.91)、(24.80±9.42)、(21.67±3.67)、(17.67±6.74)条,每克肝组织虫卵数依次为(58 286.98±25 351.60)、(80 460.18±35 542.66)、(54 579.56±16 399.21)、(41 094.92±25 598.27).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各实验组虫荷数与每克肝组织虫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后第3周,IL-4、IL-12、TSLP、生理盐水组脾指数依次为(0.010±0.002)、(0.011±0.002)、(0.009±0.001)、(0.007 ±0.001),各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58、5.076、6.204,P<0.05).感染后第6�
胡媛徐馀信卢潍媛权红曹建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TH1TH2细胞因子
四种刺激剂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CD8^+T细胞内细胞因子及表面分子CD62L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4种常用刺激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离子霉素(ionomycin,I)、布雷非德菌素A(brefeldin A,B)和莫能霉素(monensin,M)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脾脏CD8+T细胞内细胞因子及表面分子CD62L的影响。方法 21只C57BL/6雌性小鼠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鼠。感染后第8周和第12周,分别取小鼠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用P(50 ng/ml)+I(1μmol/L)+M(2μmol/L)体外刺激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CD8+T细胞比例,同时检测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情况。制备感染后4周的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按I组(1μmol/L)、P组(50 ng/ml)、B组(1μg/ml)、M组(2μmol/L)、P+I组、P+I+M组、P+I+B组、P+I+M+B组分组,用对应刺激剂体外刺激4 h后,利用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IL-17A、IFN-γ、IL-10、IL-1β和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细胞因子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情况,计算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8周和第12周,产生IFN-γ的CD8+T细胞比例分别降至(1.3±0.8)%和(0.7±0.2)%,均低于未感染对照组的(5.6±0.8)%(P<0.0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CD8+T细胞表面均未检测到CD62L阳性群。不同组合刺激剂作用感染后4周,小鼠脾脏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P+I组和P+I+M组的IL-4水平分别为(177.2±56.0)和(13.7±2.2)pg/ml;P+I组和P+I+M组的IL-17A浓度分别为(361.8±81.3)和(33.7±2.9)pg/ml;P+I组和P+I+M组上清中的IFN-γ浓度分别为(1 534.0±316.6)和(135.3±16.1)pg/ml;P+I组、P组和I组上清中IL-10的浓度分别为(705.5±179.6)、(34.8±13.9)和(43.1±13.9)pg/ml;P组和P+I组中G-CSF的浓度为(44.6±8.0)和(21.7±2.9)pg/ml;P组、I组和P+I+M组中IL-1β的浓度分别为(3.9±1.0)、(6.4±0.2)和(3.7±0.3)pg/ml;上述各组与其对应�
郑力胡媛王燕娟黄希宝沈玉娟徐馀信巩文词蔡顺祥曹建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细胞因子CD62LCD8^+T细胞
日本血吸虫HGPRT重组抗原与不同佐剂联合应用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重组抗原(reSjc HGPRT)与ISA206或弗氏佐剂联合免疫对小鼠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reSjc HGPRT加ISA206佐剂免疫组、reSjc HGPRT加弗氏佐剂组、ISA206佐剂对照组、弗氏佐剂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20μg重组抗原和ISA206或弗氏佐剂乳化后小鼠项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佐剂对照组小鼠仅注射ISA206或弗氏佐剂和生理盐水,感染对照组不注射任何重组抗原或生理盐水。于末次免疫后3周,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后剖杀小鼠,门脉灌注收集成虫,计数成虫数、雌雄合抱数和小鼠肝组织虫卵数。在免疫前、攻击感染前和小鼠剖杀前分别采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结果:重组抗原加ISA206佐剂或弗氏佐剂免疫组均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应答,与感染对照组和弗氏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小鼠产生的减虫率、减雌雄合抱率和肝组织减卵率分别为53.7%、59.3%、44.9%和43.3%、44.1%、33.0%,与感染对照组和2种佐剂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jcHGPRT与ISA206或弗氏佐剂联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
胡媛沈玉娟曹建平徐馀信卢潍媛周何军张璟李小红权红刘述先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佐剂免疫保护性
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的病变情况及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其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将15只6~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吡喹酮治疗感染组(治疗组)、未治疗感染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每组5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治疗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给予200 mg/(kg·d)吡喹酮灌胃治疗,连续3 d;未感染组和未治疗组不治疗。于治疗后4周解剖各组小鼠,观察小鼠肝脏和脾脏病变情况,计算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fh占CD4^+T细胞的比例,检测其表面分子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病变明显较轻,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分别为84.1%和69.1%(P<0.01)。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的比例分别是14.7%~18.0%和15.6%~25.0%、13.7%~16.7%和12.4%~18.2%、2.5%~6.8%和4.9%~8.0%,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中ICOS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1%和1.8%~6.8%、1.3%~3.2%和4.1%~7.0%、0.2%~0.3%和0.5%~0.8%,未治疗组高于治疗组和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脾脏IC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而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中Tfh细胞PD-1水平分别为0.5%~1.5%和4.5%~8.9%、0.8%~1.9%和4.1%~10.7%、0.4%~0.8%和1.2%~1.8%,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治疗后4周,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的SE
张玉梅王燕娟刘华姜岩岩徐馀信郑力胡媛沈玉娟曹建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滤泡辅助性T细胞小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