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佩璇

作品数:27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语言文字
  • 11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翻译
  • 7篇圣经
  • 6篇修辞
  • 5篇《圣经》
  • 4篇文化
  • 4篇话语
  • 3篇修辞学
  • 3篇叙事
  • 3篇文学翻译
  • 2篇译本
  • 2篇审美
  • 2篇审美经验
  • 2篇泰戈尔
  • 2篇情感
  • 2篇权威话语
  • 2篇中译
  • 2篇中译本
  • 2篇庄严
  • 2篇文化经验
  • 2篇文学

机构

  • 27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广播电视...

作者

  • 27篇林佩璇
  • 1篇尤泽顺
  • 1篇朱玲
  • 1篇谢朝群
  • 1篇谭学纯
  • 1篇齐学东
  • 1篇岳峰
  • 1篇葛桂录
  • 1篇张爱珍
  • 1篇李光泽

传媒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外国语言文学
  • 3篇闽江学院学报
  • 2篇龙岩学院学报
  • 2篇圣经文学研究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语言文字应用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福建工程学院...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福建广播电视...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武夷学院学报
  • 1篇山东青年政治...
  • 1篇2002烟台...
  • 1篇福建省外国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本刊编辑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开辟专栏发表一组笔谈,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
葛桂录岳峰林佩璇尤泽顺张爱珍李光泽
关键词:文化影响力中国叙事践行机制中国话语传播力
《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
2010年
林佩璇谭学纯
关键词:《圣经》典故语言现象论文数量资源转化
意识形态规约下的诗歌创作与翻译改写——以《古老的北京》冰心译文为例
2016年
《古老的北京》是美国诗人海伦·斯诺创作于1935年的诗作,后由冰心译成中文并发表。诗歌反映了当时北京的危局,表现了国际友人与爱国诗人对苦难中的北京人民的同情,对当时国民党不战而败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广大中国民众奋起抗日的积极呼吁。解析诗歌创作和翻译改写的原委,有助于透视特殊社会语境下作者与译者的书写情怀和心路历程,力证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与翻译话语的影响力。
林佩璇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歌创作翻译改写
跨文化意识与口译的得体性
2004年
本文通过对2001年杨俊峰老师主编的自考教材《口译与听力》一书的一些典型句子口译译文进行分析,揭示是否具 备英汉句子的不同结构生成和语体的明显相异的跨文化意识,对取得得体的翻译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林佩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口译得体性英语教学自学考试
圣经的庄严叙事解析——以《士师记》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文学、宗教的元典,其情感色彩与庄严、崇高紧密相关,这种情感弥漫于圣经全部文本中,感染着历代读者。本文回顾了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情感理论,探讨了情感在维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达成美学修辞效果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文艺作品的情感通常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态得以诠释,本文以《士师记》为例,从叙事背景、叙事主角和叙事情节三方面分析圣经庄严叙事的建构。
林佩璇
关键词:情感圣经
鲍勃·迪伦歌词中“风”之意象的解析
2018年
鲍勃·迪伦用"风"之意象营构了情景交融而又意蕴无穷的审美空间。其笔下之风形态多样,包含悲情之风、抗议之风以及浪漫之风。丰富的风意象是迪伦不同时期反叛个性的展现以及内心情感的承载,亦是迪伦反抗社会反抗现实的强兵利器,借助风之意象,他奏出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时代强音。风之意象凝聚了迪伦深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时代、人生、生命、自我的质疑与反思,亦奠定了其沉郁悲情的歌曲主基调。
叶曼雯林佩璇张小媛
关键词:鲍勃·迪伦歌词意象情感意境
影视剧中关羽形象论被引量:1
2011年
20世纪以来,影视传播逐渐成为古典小说传播的一个重要形式。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关羽,已经有固定的外形、丰满的性格,被大多数读者认同。影视剧如何处理关羽和历史、小说、民俗信仰中的关羽的异同,如何在传统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故事来塑造关羽形象,是影视剧关羽形象塑造的关键。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塑造出让观众接受的人物形象,成为影视改编的难点,也成为文学接受和传播必须研究的课题。
齐学东林佩璇
关键词:关羽形象影视改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及社会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却长期被淹没在那一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中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这是一场由激进知识分子引领的爱国翻译运动,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成立,其深度、广度空前,意义重大,值得书写。本文拟从译介主体、内容、模式、对象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对这一重大的翻译事件进行宏观回顾总结与微观个案剖析,彰显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林佩璇方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试论日本《西游记》题材动画片的艺术特色被引量:3
2013年
日本《西游记》题材的动画片数量多、艺术水平高,在《西游记》当代影视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此类作品,特别是比照小说和它们的巨大差异,可以了解《西游记》跨文化、跨文体传播的状况,了解期待视野在这种传播中的解构和建构的作用,也可以了解它们对当代中国《西游记》动画片传播的影响。
齐学东林佩璇
关键词:《西游记》漫画
《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
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圣经》典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评析和再阐释,对《圣经》典故研究的价值和缺失做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依次分析:《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部分同类研究在概念模糊、交叉,学科...
林佩璇
关键词:《圣经》语言学价值文学价值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