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成峰

作品数:12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免疫
  • 9篇细胞
  • 9篇淋巴
  • 9篇淋巴瘤
  • 9篇免疫表型
  • 9篇表型
  • 6篇临床病理
  • 6篇病理
  • 4篇肿瘤
  • 4篇细胞淋巴瘤
  • 4篇免疫表型分型
  • 3篇预后
  • 3篇脾脏
  • 3篇重排
  • 3篇弥漫
  • 3篇免疫表型分析
  • 3篇基因
  • 3篇基因重排
  • 3篇表型分析
  • 2篇预后分析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绵阳市第三人...
  • 1篇成都市青白江...
  • 1篇广元市中心医...

作者

  • 12篇毕成峰
  • 11篇刘卫平
  • 7篇张文燕
  • 5篇林莉
  • 4篇唐源
  • 4篇王晓卿
  • 4篇闵敏
  • 3篇杨群培
  • 3篇蒋莉莉
  • 3篇李甘地
  • 3篇赵莎
  • 3篇李征
  • 3篇罗添友
  • 2篇王威亚
  • 1篇徐缓
  • 1篇廖殿英
  • 1篇左卓
  • 1篇许霞
  • 1篇邹立群
  • 1篇杨志蓉

传媒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观察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预后。方法对58例睾丸DLBCL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研究,包括形态学复习、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EB病毒编码小RNA(EBER)1/2原位杂交以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58例睾丸DLBCL患者平均年龄62.1岁,中位年龄65岁。多数病程较短,51例(87.9%)就诊时处于临床I~Ⅱ期;48例(82.8%)为单侧睾丸受累。12例(20.7%)伴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少有其他器官累及。52例(89.7%)病理形态学表现为中心母细胞样细胞在睾丸间质内弥漫性浸润,并浸润曲细精管。睾丸白膜受侵、血管浸润分别见于14例(24.1%)和10例(17.2%)。Hans分型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为主(48/58,82.8%)。缺乏EB病毒感染。所有病例行病变睾丸切除,35例(60.3%)接受了术后化疗和(或)放疗。随访率为82.8%(48/58),其中28例(58.3%)患者死亡;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5.7%、31.6%和27.6%。年龄〉60岁、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高临床分期及未接受术后联合治疗者预后差。结论睾丸DLBCL确诊时以局部病变为主,低临床分期,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多为非生发中心型DLBCL,预后不良;术后联合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杨志蓉毕成峰张文燕杨群培刘卫平
关键词:睾丸肿瘤免疫表型分型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NSDLBCL)进行Hans、Choi和Tally分型比较研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CD20、CD3、CDIO、Bcl-6、Mum-1、CD5、Bcl-2、Ki-67、FOXP-1、GCET-1、BLIMP-1和LMO.2在47例CNSDLBCL中的表达,并进行Hans、Choi和Tally分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CNSDLBCL中,Bcl.2、CDl0、Bcl-6、Mum-1、GCET-1、BLIMP-1、FOXP-1和LMO-2的表达率分别为46.8%、4.3%、70.2%、53.2%、36.2%、4.3%、63.8%和19.2%;Ki-67的阳性率为30%-95%,中位数为80%,其中12例(25.5%)I〉90%。Hans分型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16例(34.0%),非生长中心B细胞(non-GCB)型31例(66.0%);Choi分型中,GCB型16例(34.0%),活化B细胞(ABC)型31例(66.O%);Tally分型中,GCB型6例(12.8%),non-GCB型41例(87.2%)。47例CNSDLBCL患者的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4.0%、15.6%和12.5%。Hans、Choi和Tally分型不影响CNS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Hans、Choi和Tally分型与CNSDLBCL的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放化疗和甲氨蝶呤治疗与预后相关。
闵敏林莉毕成峰王晓卿罗添友赵莎张文燕刘卫平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并比较Choi、Tally和Hans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90例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免疫表型检测采用EnVision和EliVision法,选用的抗体有CD20、CD38、CD10、bcl-6、MUM-1、CD5、bcl-2、GCET1、FOXP1、LMO2、BLIMP1和Ki-67等。结果(1)年龄为27~83岁,中位年龄58岁,男女比为1.31:1;胃肿瘤58例,占64.4%(58/90);肠肿瘤32例,占35.6%(32/90)。(2)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抗原,均不表达CD3ε和CD5;CDIO、bcl-6、MUM-1(30%/80%阈值)的表达率分别为17.8%(16/90)、75.6%(68/90)、52.2%(47/90)/43.3%(39/90),GCET1、FOXP1、LMO2的表达率分别为50.0%(45/90)、45.6%(41/90)、23.3%(21/90),bcl-2、BLIMP1的表达率分别为42.2%(38/90)、8.9%(8/90),Ki-67阳性指数20%-95%,中位数为80%。Hans分型:51.1%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48.9%为非GCB型;Choi分型:55.6%为GCB型,44.4%为活化B细胞(ABC)型;Tally分型:34.4%为GCB型,65.6%为非GCB型。(3)67.8%(61/90)的患者接受化疗,68.9%(62/90)的患者接受手术。患者的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5%、52.8%和49.8%,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组的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5%、61.2%和52.9%。结论Hans和Choi分型各亚型比例差别不大,Tally分型中非GCB型较GCB型比例增高。三种分型的各亚型均存在GCB型优于非GCB/ABC型的趋势。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提示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
林莉闵敏毕成峰王晓卿罗添友赵莎张文燕刘卫平
关键词:胃肠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t(8;14)研究
【背景和目的】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是淋巴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的高侵袭性淋巴组织肿瘤。BL主要见于赤道非洲地区,在世界各地也可见到。本文对87例散发型BL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
毕成峰
关键词:BURKITT淋巴瘤临床病理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统计学
文献传递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免疫表型在SPB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收集1990—2008年21例SPB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或EJiVision法)检测17种抗原的表达情况,并用半套式PCR技术,以免疫球蛋白重链通用型引物,以及BIOMED一2系统引物IgK和IgL进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结果21例SPB患者年龄36~72岁,中位年龄50岁。主要病变部位为中轴骨骼(14例,66.7%),其次为四肢骨骼(7例,33.3%)。5例有血清Ig升高,其中3例为IgA型,2例为IgG型。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有局部疼痛、脊神经压迫征和病理性骨折等。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局部孤立性占位病变伴骨质破坏。组织学分级:21例中Ⅰ、Ⅱ和Ⅲ级者分别为12例(57.1%)、5例(23.8%)和4例(19.0%)。免疫表型: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两种及以上浆细胞抗原,如CD138、CD38和浆细胞抗体;均不表达CD19和CD20,CD79a表达率为23.8%(5/21)。CD56、CD27和CD44v6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15.0%(3/20)和23.8%(5/21)。21例SPB中12例(57.1%)检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12例(57.1%)有随访,7例死亡,5例存活;其中3例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已死亡。结论SPB以骨的孤立性占位伴疼痛为其临床特征,诊断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之可能。免疫表型及Ig基因重排检测在该肿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左卓刘卫平唐源毕成峰王晓卿张文燕杨群培邹立群
关键词:骨肿瘤浆细胞瘤基因重排
脾脏T细胞和NK细胞肿瘤:9例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脾脏 T 细胞和 NK 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复习9例脾脏 T 细胞和 NK 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行免疫表型检测、EBER 原位杂交及 TCR-y 基因重排检测。选用抗体有 CD45...
李征刘卫平唐源蒋莉莉张文燕毕成峰李甘地
关键词:淋巴瘤脾脏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基因重排
文献传递
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乳腺淋巴瘤(PBL)的病理诊断和预后。方法复习21例PB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病理诊断依据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2008版)进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行免疫表型检测,选用的抗体有CD20、CD3ε、CD10、bcl-6、MUM-1、CD5、bcl-2、CD23、CD10、细胞周期蛋白D1、CIM3和Ki-67等。结果(1)21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岁,右乳11例(52.4%),左乳10例(47.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受累乳腺单发、无痛性肿块。AnnArbor分期:20例为Ⅰ~Ⅱ期(95.2%),1例为Ⅳ期(4.8%)。国际预后指数:19例为0—1分,2例为2~3分。东方肿瘤协作组织(ECOG)体力状态评分:19例为0分,2例为1分。(2)21例(100%)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检测:21例均表达CD20抗原,14例(66.7%)表达MUM-1,5例(23.8%)表达bcl-6,CD10均为阴性表达,1例(4.8%)表达CD5,13例(61.9%)表达bcl-2。Ki-67阳性指数:10例(47.6%)≤59%,7例(33.3%)为60%~89%,4例(19.1%)≥90%,其中位数为60%。21例均符合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肿瘤。(3)13例(64%)获得随访资料,其1年、3年和5年生存情况分别为11例、7例和3例。结论该组21例PBL均为DLBCL,且均符合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的肿瘤。其诊断应充分排除系统性淋巴瘤累及乳腺。
王晓卿张乐星毕成峰罗添友林莉闵敏赵涌何桂香冯江刘卫平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九例脾脏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脾脏T细胞和NK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复习9例脾脏T细胞和NK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进行免疫表型检测、EBER原位杂交及TCR-1基因重排检测。选用抗体有CD45RO、CD3ε、CD3、CD4、CD8、CD56、TIA-1、Granzyme B、CD30、Ki-67和CD20。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4例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4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为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7例有随访资料,5例死亡(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2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1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生存时间为1—10个月。2例存活,1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月余),1例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14月余)。结论脾脏T及NK细胞肿瘤是一组少见的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异质性淋巴瘤,均呈侵袭性临床过程,预后差。该类肿瘤的病理诊断须结合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检测进行。
李征刘卫平唐源蒋莉莉张文燕毕成峰李甘地
关键词:免疫表型基因重排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6
2007年
目的研究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本质。方法对17例脾脏 LCA 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等,并进行了多种抗原标记的免疫表型检测,以正常脾脏、淤血性脾肿大、脾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作为对照。结果 (1)17例脾脏 LCA 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即脾脏肿大伴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5例伴肝囊肿,1例伴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大体病理改变为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切面见单个或多个暗褐色结节,结节的直径为0.2~6.0 cm 不等。(3)镜下改变主要为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常形成乳头状突起或呈囊性扩张,其中可见两类细胞,一类是衬在腔隙内表面的体积较小的细胞,形似窦岸细胞;另一类是脱落于窦状腔隙内的大细胞,两类细胞均尤明显异型性。(4)免疫表型检测:17例标本中的小细胞均呈 CD31、多克隆第八因子相关抗原阳性,CD34阴性,1例呈CD8阳性,1例呈 CD21阳性,均不表达组织细胞分化抗原;大细胞均表达各种组织细胞抗原,包括CD68(KP1和 PG-M1)、CD163和溶菌酶等,各例中均有少数大细胞表达 CD31抗原,但均不表达CD34,且相关抗原的表达模式与对照组的三类脾脏良性病变有所不同;大、小细胞均不表达 S-100蛋白。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致脾脏窦岸细胞增生,脾血窦扩张并相互吻合而形成的局部血管瘤样病变伴组织细胞反应。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以及 CD31和组织细胞相关抗原的检测有助于该疾病的病理诊断。
毕成峰蒋莉莉李征刘卫平
关键词:脾疾病血管瘤错构瘤
Burkitt淋巴瘤:87例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
目的研究 Burkitt 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比较经典型和非典型 Burkitt 淋巴瘤的异同。方法对38例儿童和49例成人 BL 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表...
毕成峰刘卫平唐源张文燕徐缓王威亚陈雨李甘地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