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莺

作品数:64 被引量:1,10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21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9篇干旱
  • 14篇灾害
  • 13篇气候
  • 13篇旱灾
  • 12篇干旱灾害
  • 9篇灾害风险
  • 9篇气候变化
  • 9篇流域
  • 6篇河流域
  • 6篇变暖
  • 5篇石羊河流域
  • 5篇气候变暖
  • 5篇降水
  • 5篇风险评估
  • 4篇生态
  • 4篇时空变化特征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壤
  • 4篇黄土高原
  • 4篇MODIS

机构

  • 56篇中国气象局兰...
  • 22篇兰州大学
  • 10篇甘肃省气象局
  • 5篇西北区域气候...
  • 5篇天水市气象局
  • 3篇兰州中心气象...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兰州资源环境...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湖南省气候中...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兰州工业学院
  • 1篇通辽市气象局

作者

  • 64篇王莺
  • 27篇王劲松
  • 19篇姚玉璧
  • 19篇张强
  • 10篇李耀辉
  • 9篇王素萍
  • 7篇梁天刚
  • 7篇赵福年
  • 7篇夏文韬
  • 7篇王静
  • 6篇韩兰英
  • 5篇姚小英
  • 3篇胡田田
  • 3篇冯琦胜
  • 3篇张宇
  • 3篇沙莎
  • 2篇马鹏里
  • 2篇黄小燕
  • 2篇张良
  • 2篇李忆平

传媒

  • 10篇干旱气象
  • 7篇草业学报
  • 6篇中国沙漠
  • 5篇草业科学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灾害学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1篇2015
  • 14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氮变化动态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农田氮素循环变化动态及其机理,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覆膜管理对植株氮素(全氮)和土壤氮素(无机氮、全氮)变化动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土壤NO3--N含量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近似斜"N"的变化规律。2)相对于不覆膜处理而言,覆膜处理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表现出倒"V"型变化趋势。成熟期不覆膜处理茎叶中氮素残留较多,即将氮素更多地用于营养生长;而覆膜能使植株吸收的氮素更多地转移到籽粒中去,更多地用于生殖生长。3)对于不同土壤剖面不覆膜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而言,覆膜处理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相似的"W"型变化规律。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变化规律有所延迟。三叶期至拔节期由于植物根系长度限制出现下降趋势;拔节期至籽粒形成期,由于覆膜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分布,故出现上升趋势;籽粒形成期至成熟期变化规律与植物地上部分总氮含量恰好相反,说明该阶段土壤中全氮变化与玉米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覆膜对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氮素变化影响较大,生育后期土壤氮素变化主要与玉米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且覆膜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
漆婧华张峰王莺孙国钧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氮素
基于GIS的甘南地区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根本,科学合理的分类是草原开发利用、培育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基础。本研究根据甘南及周边地区55个气象台站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地统计学及回归方法对甘南地区的积温和湿润度进行插值,建立了〉0℃年积温和湿润度空间数据库。依据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原则,绘制了甘南地区的潜在草地类型图。结果表明,甘南草地共分为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寒温潮湿寒温性针叶林类、微温潮湿针叶阔叶混交林类、微温湿润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类、暖温潮湿落叶阔叶林类、暖温湿润落叶阔叶林类、暖温微润森林草原类、暖温微干暖温带典型草原类、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9种草地类型;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4000m,海拔和坡度的变化对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
邹德富冯琦胜王莺夏文韬梁天刚
关键词:天然草地GIS
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遥感监测指数的对比和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河东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如何在众多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中选择适宜的指数是干旱遥感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研究区30个农业气象站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相对湿度和对应的MODIS数据,分析了7种典型干旱遥感监测指数(AVI、NDWI、VCI、PDI、MPDI、VSWI和MEI)的构建原理和模拟结果,并选择适宜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对2006年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情况的时空分布做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7种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均能反映研究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对土壤水分监测的最佳深度为20cm,其次为10cm。从相关系数来看,PDI、MPDI指数对春季,VSWI、NDWI指数对夏季的土壤相对湿度有较好的监测结果;MEI指数对秋季土壤相对湿度模拟效果较差,其余指数对秋季模拟效果均较好;根据各指数与20cm处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结合各指数的构成原理,春季选择PDI和MEI,夏季选择VSWI和NDWI,秋季选择PDI和MPDI,分别对2006年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考虑各等级出现的频率,同时兼顾土壤相对湿度,评定各指数干旱等级。监测结果显示,庆阳市北部连续出现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陇中北部和庆阳市北部旱情严重。
王莺沙莎张雷
关键词:土壤湿度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被引量:26
2015年
21世纪,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农业综合损失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利用遥感、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等4个因子的风险指数和模型,基于4个因子建立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GIS平台下计算了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格局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全区并不一致,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增加。随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的变化,干旱灾害风险的模式具有不同的格局。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带的影响,还受植被盖度、农业经济水平、土壤状况等地理环境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和相对薄弱的抗旱能力也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较高。
韩兰英张强马鹏里贾建英姚玉璧成青燕郭铌王劲松王莺
关键词:干旱灾害风险评估遥感土壤湿度
过去60a间全球干旱变化甚微被引量:1
2013年
由于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预计将会增加[1-3]。先前一些关于干旱变化的评估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增加趋势可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特别是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计算的结果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水分总体是减小的,
李耀辉胡田田王莺
关键词:干旱指数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
广东近40年土壤水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2015年
用Peman公式计算了华南广东12个气象站1971~2010年潜在蒸散值,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潜在蒸散值随纬度的升高减少,变化范围为680~1800 mm a-1;潜在蒸散的大小主要受温度和降水支配,20世纪80年代最小,90年代以后,随气候变暖,潜在蒸散值增加明显,本世纪00年代达到最高值,突变年为2004年。中亚热带夏季最高,南亚热带及北热带春季最高,各地冬季均最小。一年当中,地表湿润指数最高的时段为5月及6月,最低时段为冬季及秋季11月,最高的季节为春季,其次为夏季和秋季,最低为冬季。湿润度指数随纬度的降低下降明显,春季和冬季最为突出,湿润程度最好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最差为21世纪的00年代,以春季下降最多。广东各地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作物生长所需水分未及最适宜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干旱,主要为各地的秋旱、南部地区的春旱和中南部的冬旱,南部地区春旱重于秋旱,北部地区秋旱重于春旱。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旱灾,采取有效防旱抗旱措施成为保障当地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姚小英张强吴丽王劲松王莺
关键词:土壤水蒸散发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35
2015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目前,气候变化对黄河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和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径流量、土壤侵蚀、湿地、冻土和植被5个方面综合分析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对策。结果显示,黄河源区降水略有增加,气温显著升高。黄河源区径流有很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相对偏丰,90年代初至2008年相对偏枯;源区年径流量距平的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距平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强度也是影响径流量的原因。黄河源区土壤侵蚀现象严重。湿地面积减少,沼泽和水域的斑块数、破碎度和分维数增加,优势度降低。源区多年冻土已经减薄或消失,多年冻土的边缘地带,垂直方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升高50~70 m。源区植被覆盖总体上保持原状,局部出现退化。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社会环保意识,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部门联合,实施生态移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
基于MOD16产品的科尔沁草原地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草原是科尔沁地区的主体生态系统,定量研究该地区地表蒸散发对掌握科尔沁草原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MOD16地表蒸散数据集和气象站点观测数据,探讨分析科尔沁草原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MOD16地表蒸散产品在科尔沁草原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地表潜在蒸散产品数据与蒸发皿实测数据的决定系数达0.9以上。(2)近20 a科尔沁草原ET与PET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月际分布特征,ET的年际波动较PET明显,且ET整体以28.86 mm·(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增加区域超过研究区的75%,而PET整体则以13.35 mm·(10 a)^(-1)的速率显著减小,但速率增加的区域大于减小的区域。(3)ET高值区集中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PET高值区则集中在中部地区,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反向空间分异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表蒸散不同,ET自林地、草地、农田依次减小,而PET则相反。(4)近20 a科尔沁草原ET分别在2003年和2011年发生由弱至强的突变,而PET则在2015年发生由强至弱的突变,且未来约20%的区域地表实际蒸散可能持续目前的变化趋势。(5)科尔沁草原ET、PET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一致,均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相关性不明显。
于静王莺高亚敏齐佳慧付铭
关键词:科尔沁草原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模型校准与验证得到适宜于该流域的SWAT模型,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种情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主要水文要素。结果表明:(1)1985—2005年,流域林地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用地增加;草地和工业用地在上游减少,中下游地区增加;耕地在上游增加,中下游地区减少。流域总体呈暖干化趋势,上游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较中下游地区大。(2)与1976—1995年相比,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使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土壤含水量、壤中流、实际蒸散发和产水量减少。其中,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大于土地利用变化。林草地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耕地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方面呈负贡献。RCP8.5情景下年平均产水量较RCP 4.5情景高,但长期来看,RCP 4.5情景对降低地表径流和实际蒸散发,增加地下径流、壤中流和产水量的作用优于RCP 8.5。(3)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较大,对中下游的影响大于对上游的影响。
王莺王劲松武明王素萍
关键词:SWAT模型土地利用气候变化水文特征
甘肃冬小麦主产区40年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风险评估被引量:12
2014年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 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次?a -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次?a -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次?a -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 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姚小英张强王劲松王莺周忠文马杰
关键词: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