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劲松

作品数:275 被引量:3,553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5篇期刊文章
  • 64篇会议论文
  • 7篇学位论文
  • 6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7篇天文地球
  • 44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水利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电气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79篇干旱
  • 50篇气候
  • 35篇电离层
  • 30篇气候变化
  • 28篇降水
  • 19篇气象
  • 17篇旱灾
  • 16篇气温
  • 15篇灾害
  • 14篇土壤
  • 14篇干旱灾害
  • 13篇流域
  • 13篇环流
  • 12篇黄土高原
  • 12篇季风
  • 12篇干旱指数
  • 11篇沙尘
  • 11篇卫星
  • 10篇夏季
  • 9篇干旱监测

机构

  • 186篇中国气象局兰...
  • 36篇北京大学
  • 32篇兰州大学
  • 26篇甘肃省气象局
  • 24篇国家空间天气...
  • 20篇中国气象局
  • 20篇国家卫星气象...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白银市气象局
  • 14篇兰州中心气象...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广州气象卫星...
  • 10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中国气象局国...
  • 7篇西北区域气候...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天水市气象局
  • 4篇南昌大学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275篇王劲松
  • 35篇张强
  • 32篇李耀辉
  • 27篇王莺
  • 25篇王素萍
  • 24篇姚玉璧
  • 22篇冯建英
  • 20篇李忆平
  • 15篇陈少勇
  • 13篇毛田
  • 13篇任余龙
  • 12篇王芝兰
  • 11篇王润元
  • 10篇魏锋
  • 10篇张洪芬
  • 10篇单海滨
  • 10篇王静
  • 9篇郭江勇
  • 9篇张宇
  • 8篇王云冈

传媒

  • 23篇干旱气象
  • 21篇中国沙漠
  • 13篇冰川冻土
  • 12篇高原气象
  • 10篇空间科学学报
  • 9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干旱地区农业...
  • 7篇甘肃气象
  • 5篇资源科学
  • 5篇土壤通报
  • 5篇气象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21篇2015
  • 24篇2014
  • 16篇2013
  • 18篇2012
  • 29篇2011
  • 23篇2010
  • 14篇2009
  • 16篇2008
  • 18篇2007
  • 12篇2006
  • 9篇2005
2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干旱区与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1961-2006年西北干旱区139站和东部季风区378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夏季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气温变幅分布,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均为波动式上升趋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不同,导致西北干旱区(0.24℃/10 a)的升温趋明显高于季风区(0.11℃/10 a),同时明显高于相同纬度区域的季风区(0.15℃/10 a)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区域气温变幅空间变化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升温区域和气温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季风区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变化不明显,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有相对较明显的升温趋势;西北干旱区以明显的升温为主,尤其是以青海西部至蒙古高原西部形成的一带状区域为主要明显升温区,其最大升温率达到0.93℃/10 a,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黄斌王劲松张洪芬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夏季
标准化降水指数与广义极值分布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应用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2
2013年
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基于广义极值分布理论构建的新干旱指数GEVI(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Index)和我国广泛应用的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指数,详细讨论了SPI和GEVI指数在西北地区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PI和GEVI指数在计算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某一地区干旱程度和反映干旱范围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可替代性。但因两者采取不同的分布形态,对干旱等级的衡量效果不尽相同。GEVI指数在拟合降水量分布函数时更为详尽、客观。在西北5省(区)的干旱监测中,对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甘肃来说,GEVI指数在干旱强度判定方面优于SPI指数;对年降水量最少的新疆地区来说,GEVI指数比SPI指数在干旱监测方面更为适用。
王芝兰王劲松李耀辉王澄海
关键词:干旱广义极值分布
短波信道与其链路穿过的电离层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电离层的状态及其变化在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和短波广播等依赖天波技术的系统应用中有重要意义.以前很少看到关于短波信道与其链路穿过电离层的状态及其变化的同步观测及其相关性定量描述.本文利用2011年7月21-27日厦门—武汉链路短波信道观测数据和2011年12月10-16日西安武汉—莆田链路短波信道观测数据,以及厦门、武汉、西安电离层垂直观测数据,对西安—武汉—莆田链路短波信道、厦门—武汉链路短波信道及其链路穿过的电离层特征参量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西安—莆田链路短波信道的最大可用频率(MUF)与该链路的中点(武汉)电离层F层临界频率(foF2)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74;(2)西安—莆田链路MUF与链路端点(西安)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稍小些,西安武汉链路MUF与链路两端(武汉、西安)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也稍小些,但都接近于0.930;(3)西安—莆田链路MUF与厦门(距离莆田约为140 km)电离层foF2也比较小,为0.912;(4)西安一武汉链路MUF与厦门(距离武汉约770 km)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更小一些,为0.877;(5)根据厦门电离层垂测仪的观测,去除掉与电离层Es相关的数据后,厦门一武汉短波信道MUF与厦门电离层foF2的相关系数为0.557;不去除时,其相关系数几乎为零.这些结果对于提高短波信道预测能力和短波信道信息在依赖天波技术系统中应用水平有重要帮助.
王云冈余涛曾中超王劲松杨平毛田赵必强苏卫东贾毅萍
关键词:FOF2
2011年秋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被引量:2
2011年
2011年秋季(9~11月),我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西南大部、西藏东部以及华南、江南的局部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林业、人畜饮水及水库蓄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王素萍冯建英段海霞王劲松
关键词:秋季干旱状况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近百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CRU高分辨率地面温度格点资料和EOF,REOF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百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空间一致性是高原气温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高原气温在空间分布上还存在东西、南北反相结构.利用方差最大化旋转可将高原气温变化分为高原中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南部区及东部区.近百年来高原气温处于上升通道,气候倾向率约为0.07℃/10 a,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的时期:1901-1930年为冷期;1931-1950年为暖期,气温显著升高;1950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前后,高原气温总体变化比较平稳;而从1980年至今,高原的气温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高原气温的变化主要以准60年周期为主,同时还有30年准周期振荡,存在多个突变点.高原各个区域近百年来气温都处于上升状态,青藏高原中部区气候倾向率达0.065℃/10 a,西部区上升趋势最显著,气候倾向率达0.128℃/10 a,北部区为0.108°/10 a,南部区为0.015°/10 a,东部区为0.022℃/10 a,且大部分区域都通过α=0.01的信度检验.各区域有不同的温度变化特征,中部区和北部区相似,而东部区正负交替比较频繁.
任余龙石彦军王劲松张宇王式功
关键词:EOF小波气候倾向率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广东省旱情动态监测被引量:13
2014年
广东省饱受季节性干旱的困扰,开展遥感旱情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MODIS数据构建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提取干湿边,计算广东省2011年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该指数为依据分析了广东省旱情的时空分布,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EVI的增加,陆地表面最大温度减小,最大地表温度和最小地表温度差值呈减小趋势,且地面温度的最大和最小值与EVI呈近似线性关系。EVI-TS特征空间的季节变化明显,随着温度降低,EVI-TS特征空间明显萎缩。随着年内温度的变化,EVI-TS特征空间的干湿边截距也发生相应变化,即冬季截距较小,夏季截距较大。2)2011年广东省的冬旱非常严重,春季和秋季也有一定程度的干旱。其冬旱和春旱的地域分布相似,均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加重的趋势,且沿海地区重于内陆。秋旱的地区分布特点与冬春旱相反,大致呈自南向北逐渐加重的趋势。结合广东省历史气象资料对干旱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遥感监测结果与实际旱情较吻合。3)比较了TVDI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VDI可以体现土壤湿度状况,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将TVDI和主要气象因子做了相关性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TVDI与降水量、温度和相对湿度间都呈负相关关系。从相关系数来看,TVDI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从气象站尺度来说,TVDI对降水的变化是敏感的,即连续降水可导致TVDI值下降,旱情得到缓解;持续无降水可使TVDI值增加,旱情加重。
王莺王劲松姚玉璧赵福年
关键词:MODIS
西峰黄土高原土壤含水量干旱指数被引量:9
2007年
某时段的干旱不但与同期降水有关,还与前期降水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水分是表达干旱的重要因子,可以综合反映干旱的变化,为此,利用1989~2004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土壤水分、降水资料,分析了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0~100cm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对春季、伏期、秋季、初春、春末初夏旱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制定了这几个时段的针对土壤含水量的土壤干旱指标。
王劲松张洪芬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干旱指数
中国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影响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138站、东部季风区375站1960~2006年47年的冬季气温资料,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变化倾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变化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与季风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是在波动中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但西风地区的升温趋势较季风区更加明显;增温趋势与纬度有关,增温大区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以处于季风区的东北、华北北部和处于干旱区的西北地区的东北、西北和中南部地区最大,最大增温幅度≥0.6℃/10a,升温不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贵、滇、湘一带;共同的天气气候背景及大尺度天气系统,在不同地区影响能力的大小以及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环流等是造成季风区和干旱区气温变化异同的主要原因。
张洪芬王劲松黄斌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冬季气温
子午面内时变电离层模型及其边界条件被引量:9
1999年
子午面内时变电离层模型(TDIMMP)既可以以给定的热层背景为输入,也可与子午面内热层环流模型(TCMMP)耦合使用。该模型根据Chapman基础理论,考虑了波长在100mn以下共35个谱段的太阳辐射和4种光化反应,得到O+、No+、O+和N+等4种离子的浓度和离子的运动矢量速度,进而根据准中性条件得到电子浓度.其计算网格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进行调节.通过使用5种不同的边界条件进行实验,发现二维电离层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特别是电离层的纬向结构)对边界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这与单点或一维(沿高度方向)模型几乎不受边界条件影响的情况完全不同.在根据实验结果选定的合适的边界条件下,TDIMMP给出了与实测符合得十分好的电离层状态和结构,表明TDIMMP是一个适用于电离层中、大尺度现象研究的模型。
王劲松肖佐
关键词:电离层模型子午面
近49a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
陈少勇王劲松任燕乔立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流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