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红格

作品数:96 被引量:2,108H指数:2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4篇天文地球
  • 21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4篇盆地
  • 36篇鄂尔多斯盆地
  • 19篇油气
  • 14篇裂变径迹
  • 13篇地质
  • 10篇三叠
  • 8篇地层
  • 7篇三叠世
  • 7篇晚三叠世
  • 6篇新生代
  • 6篇盆地西部
  • 6篇锆石
  • 6篇勘探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北部
  • 5篇地质意义
  • 5篇铀矿
  • 5篇砂岩
  • 5篇盆地西缘
  • 5篇气煤

机构

  • 96篇西北大学
  • 8篇长安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石化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郑州经济管理...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学院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西安石文软件...

作者

  • 96篇赵红格
  • 47篇刘池洋
  • 38篇王建强
  • 20篇刘池阳
  • 12篇张东东
  • 12篇李蒙
  • 11篇王海然
  • 9篇王锋
  • 9篇赵俊峰
  • 9篇高少华
  • 8篇吴柏林
  • 8篇黄雷
  • 8篇任战利
  • 8篇李文厚
  • 7篇乔建新
  • 6篇宋立军
  • 6篇杨兴科
  • 5篇邱欣卫
  • 4篇姚亚明
  • 4篇桂小军

传媒

  • 8篇西北大学学报...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地学前缘
  • 5篇沉积学报
  • 3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质与资源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科学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岩石学报
  • 2篇石油地球物理...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世界地质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里格气田盒_8气层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构型分析被引量:32
2014年
苏里格气田盒8气层组砂体厚度大、内部结构复杂、岩性变化快,砂体构型严重制约地下砂体和有效储层的认识,影响气井的井位部署、井轨迹设计及开发效果.基于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以古代露头和现代沉积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精细识别技术,分析盒8气层组储层成因及砂体构型,确定各构成单元的沉积特征、构型模式、规模和空间叠置方式.结果表明:盒8气层组为砂质辫状河沉积相,厚储层主要为辫状河道复合砂体,辫状河相划分为4类亚相、7类微相;辫状河道复合砂体内部为近水平或水平波状薄夹层构型模式,分为孤立型、横向局部连通型、堆积叠置型、切割叠置型等4类空间叠置模式.该研究结果为深化盒8气层组储层认识,指导该区水平井部署与明确地质导向提供依据.
卢海娇赵红格李文厚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
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的确定及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03年
以地震反射特征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确定了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基底拆离形成的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滑脱面以上有多层平行反射,不出现逆冲推覆前缘带复杂变形造成的杂乱反射;在平面上拆离滑脱构造与周边构造有明显的不协调性;它是在晚侏罗世地块西部大规模的东西向逆冲推覆所造成的南高北低的构造背景下,因重力作用沿T9界面附近的煤系地层由南至北拆离滑脱形成的,在东、西、北均以断层与周边相接,为一外来岩席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在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强烈变形区,因重力作用导致从南至北的拆离滑脱,形成了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并且完整的石沟驿复向斜覆盖在原地岩席之上,这对该区构造演化史研究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王锋刘池洋赵红格
关键词:油气聚集地质结构地震反射特征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裂变径迹差异升降特点
<正>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裂变径迹及其相关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 1.现今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和陕北大斜坡的形成,并不是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形成的,而是在区域东部隆起逐步向西部迁移的大背景下,于晚侏罗世-早...
赵红格李琼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纪末抬升剥蚀事件及热年代学记录被引量:13
2020年
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期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剥蚀改造特征,盆地及周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记录并约束了此次构造抬升的时限与过程;综合周邻区域构造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末期的剥蚀具西南强、东北弱的特点,西南部大范围内延长组地层残缺不全,剥蚀量最大可达1000余米;前侏罗纪沉积古地貌总体呈西南高、北东低的特点;其抬升时间始于205~190Ma,西南部稍早于盆地腹部,抬升速率大于1℃/Myr,可持续至中侏罗世(约160Ma)。该期抬升剥蚀事件范围可涉及至盆地西南缘更广阔的区域,与同期秦岭造山带内出现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具有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是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响应和纪录。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三叠纪末期构造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对该区油气、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建强刘池洋赵红格张东东ZATTIN Massimiliano彭恒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秦岭造山带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的动力学环境与构造属性被引量:19
2020年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亦为烃源岩中较高铀含量(测井高伽马异常)和凝灰岩夹层较厚分布区,在位置上三位一体、彼此交互叠置。盆地上古生界-中侏罗统多层系高热演化区上下同位,早-中侏罗世多期持续沉降区先后叠置,均位于延长期富烃坳陷范围内。综合调查研究揭示,在延长期,特别是长7段沉积期间,各类深部物质上拱挤入构造(如砂岩墙(脉)、泥岩脊和热液碳酸盐岩结核)、同沉积变形构造(如断裂、褶皱、揉皱、滑塌、滑坡等(软)地层变形)和事件沉积(如浊流沉积、震积岩及湖底扇等)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烃坳陷深湖-较深湖区。在烃源岩等地层中,检测出多种指示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异常。深部探测显示,在富烃坳陷深部400km以上壳幔各界面呈上拱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延长期富烃坳陷和其中优质烃源岩是在构造活动明显、深部作用活跃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演化的,从深层次揭示了其形成条件与发育环境。延长期富烃坳陷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岩浆活动,在空间上相邻、发育时限相当、演化阶段响应、活动兴衰同步,是在华北-扬子两大陆块汇聚碰撞,进而向板内构造环境转换的动力学环境中进行的。延长期富烃坳陷两次较长距离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是对秦岭碰撞造山环境重大变革始发的响应和纪录。在南北两大陆汇聚碰撞过程中,在仰冲华北板块后陆地带深部积聚的巨量俯冲物质发生熔融和热量转换,促使该区深部物质过饱和聚集、热能及压力超常骤增,形成较小尺度地幔�
刘池洋王建强邱欣卫张东东赵俊峰赵红格邓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深部作用秦岭造山带
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被引量:51
2007年
贺兰山横亘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其隆升时限与盆地的构造属性和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对其隆起的时间前人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等多种认识.对贺兰山现存地层的分布和岩浆及热液活动等资料分析,认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贺兰山并未隆升,其隆起时间应在中侏罗世之后.通过对与贺兰山相邻的银川地堑沉积地层及沉降速率的研究,指出贺兰山大规模隆升时间为始新世,在上新世以来发生了快速隆升.根据对不同时代样品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的分析,精细刻画了贺兰山的隆升-冷却过程,指出其隆升至少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以来的隆升最为明显.早白垩世中晚期为区域冷却过程.综合分析和总结各方面研究结果,认为贺兰山隆升的最早时间在晚侏罗世,此时隆升规模较为局限;晚白垩世的隆升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的抬升相对应;始新世开始发生大规模的隆升,上新世隆升速率进一步加快.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
关键词:裂变径迹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被引量:3
2013年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及其邻区残存的沉积建造、现今构造格局出发,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钻井资料分析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盆地西北部(贺兰山、桌子山和狼山地区)残留延安期及对应地层进行地层对比、边缘相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环境分析,指出贺兰山及其东侧的银川盆地,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属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狼山地区的对应地层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属于不同的沉积环境;认为早-中侏罗世延安期盆地西北缘边界大致在贺兰山西缘断裂至桌子山一线。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期
贺兰山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赵红格刘池洋乔建新王海然王建强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及其相关问题讨论被引量:37
2015年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是盆地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已有的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各有侧重和所长,但对陆内盆地的划分和研究较为薄弱。沉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对其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盆地分类的原则和结果应体现此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对比性(预测性)。盆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盆地发育鼎盛时期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岩石圈类型、沉降机制和动力环境、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基底性质、沉积环境及充填特征等。导致盆地沉降的动力主要源自地球深部,可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及其复合4种。小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所形成的盆地属特殊类型,将其划归重力成因盆地大类。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地貌成因盆地,其形成与内动力地质作用联系不密切,主要由地表负向地形存在而导致沉积物充填和水体汇聚。这类盆地在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中均有发育,但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和沉积矿产赋存条件等均与内动力成因的盆地差别颇大。故将其作为新的盆地和成因类型单独列出。根据上述沉积盆地分类的原则和基础,以全球板块构造动力环境、大陆内部动力活动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盆地沉降成因的主动力为主线,综合和归纳前人分类方案和盆地研究成果,将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动力环境分为6大类(大洋和大陆板块内部,离散型、消减型、碰撞型、转换型大陆(板块)边缘),增加了天体撞击的特殊型和后期改造的复合型2大类与之并列;将前6大类构造动力环境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分为44(亚)类,按构造动力环境、盆地主要构造力学性质(即应力)两大系统,分别进行了划分和归类。对本盆地分类方案中新的类型、或内涵有变、或需说明的部分盆地及术语,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或说明。这些盆地如后陆盆地、侧陆盆地、�
刘池洋王建强赵红格张东东邓煜赵晓辰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被引量:11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对比、演化剖面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在本溪期—太原期主要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地层空间展布东西分带明显;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不是很明显,地层从东西分异逐渐过渡到南北分异,这种沉积格局的转变与古地理演化具有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贺小元刘池阳王建强赵红格王飞飞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中央古隆起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