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眉光

作品数:29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手术
  • 7篇肿瘤
  • 4篇血管
  • 3篇蛋白
  • 3篇凋亡
  • 3篇转移瘤
  • 3篇外科
  • 3篇细胞凋亡
  • 3篇脑出血
  • 3篇脑转移
  • 3篇脑转移瘤
  • 3篇急性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血肿
  • 2篇炎症
  • 2篇预后
  • 2篇入路
  • 2篇神经细胞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孙逸...
  • 6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惠州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惠州市第三人...
  • 1篇巴中市中心医...

作者

  • 29篇郑眉光
  • 16篇邓跃飞
  • 7篇刘正豪
  • 7篇李方成
  • 5篇刘安民
  • 5篇许新科
  • 5篇吴锦铨
  • 4篇李梅
  • 4篇蔡望青
  • 4篇闫振文
  • 3篇张善义
  • 3篇李忠军
  • 3篇雷炳喜
  • 3篇李超
  • 3篇李军亮
  • 2篇余舰
  • 2篇王圣文
  • 2篇张锦祥
  • 2篇李军亮
  • 2篇翁胤仑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岭南急诊医学...
  • 3篇中国医药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国处方药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68岁。位于颅内16例,椎管内4例。大多数的肿瘤边界清楚,磁共振上T_(1)WI表现为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7/20),T_(2)WI多为信号稍高和高信号混杂的不均匀信号,病灶周围脑组织可见片状稍长T_(1)稍长T_(2)水肿区,T_(1)WI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在16例颅内肿瘤中,存在瘤周脑组织水肿11例,侵犯静脉窦7例,骨质破坏7例,而脑膜尾征仅有3例。组织病理诊断1级11例,2级5例,3级4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STAT6(20/20),Bcl-2(16/16)、CD99(8/8)和Vimentin(13/13)在检测肿瘤中均全部阳性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18/19,Ki-67指数3%~55%,而EMA、S-100、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6/17、7/15,GFAP、SOX10和CK均阴性表达。随访10~75个月,大部分控制良好,3例未全切者出现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脑膜尾征少见、瘤周水肿发生率高、静脉窦和颅骨侵袭率高是其影像学特征,STAT6、Bcl-2、CD99、Vimentin和CD34高阳性表达率是其病理学特征,结合影像和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效率。
郑眉光卞丽娟刘正豪邱儒彬邓跃飞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硬脑膜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可吸收固定系统对开颅游离骨瓣复位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67例开颅游离骨瓣成型切除颅内病变后患者,采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5个月~73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3个月~6年,中位病程25个月。幕上病变41例,幕下病变26例;其中位于额颞部13例,额顶部12例,颞顶部8例,颞枕部5例,顶枕部4例,后颅窝25例。诊断为胶质瘤15例,脑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海绵状血管瘤)8例,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各7例,听神经瘤和原发三叉神经痛各5例,胆脂瘤和脑脓肿各3例,垂体瘤、颅咽管瘤、转移瘤及放射性脑病各2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生殖细胞瘤、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面肌痉挛及硬膜下血肿各1例。颅内病变范围3 cm×2 cm~7 cm×5 cm。观察术后局部切口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术后有2例幕上和3例幕下病变患者少许皮下积液,均经穿刺抽吸2周后消失;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发热等表现;术后2周内复查CT或MRI示骨瓣复位良好,内、外颅骨面均平整,无任何影像伪影。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3个月。切口无不适,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积液等。CT或MRI复查未见骨瓣移位凹陷及伪影。结论应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简便、安全、可靠,且能消除术后CT或MRI复查时金属固定材料导致的伪影,近期疗效较好。
邓跃飞郑眉光吴锦铨
关键词:颅骨内固定
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纤维蛋白胶固定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纤维蛋白胶固定对原发性三又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手术显微镜将与神经接触或压迫的责任血管推离、垫入适当大小的明胶海绵或涤纶絮分隔并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疼痛即消失44例(93.6%),疼痛显著减轻3例(6.4%);术后头晕、呕吐11例,耳鸣7例,患侧口角疱疹6例,面部轻微麻木感5例,均在术后1个月消失:术后3d后出现切口皮下积液5例,经穿刺引流1周后消失。无新发面部麻木,无面瘫、听力障碍、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6个月~8年,平均3.2年,治愈45例(95.6%),显效2例(4.4%),无疼痛复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加固定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能减少疼痛复发的发生。
邓跃飞张锦祥郑眉光吴锦铨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显微外科
雌激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颅内动脉血管壁TNF-α和MMP-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颅内动脉血管壁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的可能作用。方法: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2只,随机分为4组: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卵巢切除去势组、去势后雌激素替代组和卵巢切除去势对照组,每组8只。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静脉血的雌激素水平,获取标本后光镜下观察血管壁的病理变化,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颅内动脉Willis环血管壁组织TNF-α和MMP-9蛋白的含量。结果: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卵巢切除去势组(P<0.01);卵巢切除去势后雌二醇替代组的雌激素水平较卵巢切除去势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所有大鼠均未见进展期动脉瘤。在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中未见动脉瘤样改变,在卵巢切除去势组、卵巢切除去势对照组和卵巢去势后雌激素替代组中分别发现2个、3个和1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颅内动脉血管壁TNF-α和MMP-9的含量明显低于卵巢切除去势组,雌二醇替代治疗组颅内动脉血管壁的TNF-α和MMP-9表达明显低于卵巢去势对照组(P<0.01)。结论:雌激素能通过抑制颅内动脉的炎性反应,降低血管壁MMP-9的表达,影响颅内动脉的血管重塑。
刘安民刘军蔡望青胡震郑眉光
关键词:颅内动脉雌激素类血管重塑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和鸢尾素水平的变化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TN-C)、鸢尾素水平的变化特点,分析其单独与联合检测对AIS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57例(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轻度损伤组)32例、≥6~<13分(中度损伤组)85例、≥13分(重度损伤组)40例,腔隙性梗死组57例、小面积梗死组53例、大面积梗死组47例,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18例(预后良好组),≥3分39例(预后不良组)。另选择100名于我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TN-C、鸢尾素水平,以及不同梗死面积、不同神经缺损程度、不同预后组AIS患者血清TN-C、鸢尾素水平,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TN-C、鸢尾素单独和联合检测对AIS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N-C水平高于对照组[(71±12)μg/L比(46±6)μg/L],鸢尾素水平低于对照组[(91±13)μg/L比(135±25)μg/L](均P<0.05)。随着梗死面积增加和神经缺损程度增加,AIS患者血清TN-C水平逐渐升高、鸢尾素水平逐渐降低(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N-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87±3)μg/L比(66±9)μg/L],鸢尾素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75±3)μg/L比(97±11)μg/L](均P<0.05)。大面积梗死、入院时NIHSS评分和血清TN-C、鸢尾素水平均与AIS预后不良独立相关(比值比=1.978、2.024、2.776、0.382,95%置信区间:1.277~3.064、1.233~3.324、1.579~4.882、0.233~0.626,均P<0.05)。血清TN-C、鸢尾素预测AIS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83.68、80.95μg/L,TN-C+鸢尾素预测AIS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大于TN-C、鸢尾素单独检测(0.896比0.835、0.754)(均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TN-C水平升高,鸢尾素水平降低,二者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李梅郑眉光闫振文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颅鼻眶恶性沟通瘤显微手术12例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颅鼻眶恶性沟通瘤显微手术的入路选择和切除方法。方法自2001年6月-2011年1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同时累及鼻部、颅部和眶部的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及侵袭的范围和方向不同,分别选择经扩大额下入路(7例),眶-翼点入路(4例)和额颞眶颧人路(1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和修复颅底缺损,其中5例联合经鼻内镜、2例经鼻侧切开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早期动眼神经不全麻痹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新神经功能缺损、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7年.平均3.8年,5例恢复正常工作,3例生活自理,死亡4例,其中1例术后6个月死于化疗引发的肝功能衰竭,3例3年内死于颅内和全身多发转移。结论颅鼻眶恶性沟通瘤手术切除难度大,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及侵袭的范围和方向不同,选择不同入路或联合人路显微切除肿瘤和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邓跃飞陈斌吴锦铨郑眉光陈伟良
关键词: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过表达TAP1上调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 HLA-Ⅰ的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抗原提呈相关转运蛋白1(TAP1)过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U251细胞,构建慢病毒载体并转染U251细胞,获得稳定高表达TAP1的细胞株并设立转染空载体对照组,分别收集U251细胞组、空载体对照组和TAP1基因转染细胞组细胞的蛋白和RNA,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过表达的TAP1对U251细胞HLA-Ⅰ表达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U251细胞HLA-Ⅰ表面呈现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TAP1高表达U251细胞株,TAP1 mRNA和蛋白分别升高(8.73±1.07)倍和(11.71±0.83)倍。高表达的TAP1促进U251细胞HLA-A、HLA-B、HLA-C(重链)和β2微球蛋白(轻链)mRNA表达上调,分别升高(3.51±0.36)倍、(4.78±0.85)倍、(2.94±0.28)倍和(3.23±0.24)倍,HLA-Ⅰ蛋白表达升高(3.14±0.53)倍,同时U251细胞HLA-Ⅰ的表面呈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TAP1能促进U251细胞HLA-Ⅰ表达及其在细胞表面呈现的提高。
欧阳乐平张善义李军亮许新科翁胤仑郑眉光王圣文李方成
关键词:U251细胞
氯化锂预处理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每组各18只。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手术前7d起每天腹腔注射氯化锂(1mmol/kg)。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Ⅳ型胶原酶用微量进样器精确注入大鼠内囊诱导成脑出血模型。跟据术后处死动物的时间不同,各组再分别分为1、3、7d三个亚组。分别采用TUNEL法、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NF-κB表达的情况。结果在脑出血后1、3、7d,与脑出血组(TUNEL阳性细胞数:18.32±3.75,33.24±6.37,20.49±4.87;NF—κB阳性细胞数:55.34±5.83,30.63±3.27,9.53±2.37)比较.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区TUNEL阳性细胞数(15.84±3.12,10.88±4.75,5.83±4.39)明显减少,NF—κB阳性细胞数(29.27±3.37,16.36±3.64,7.64±2.31)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氯化锂预处理可能通过降低NF-κB的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减少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其对脑出血后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刘安民麦荣康蔡望青郑眉光胡震李方成
关键词:脑出血氯化锂细胞凋亡核因子ΚB
氯化锂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脑组织含铁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氯化锂对SD成年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含铁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每组18只。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手术前7天起每天腹腔注射1 mmol/L的氯化锂。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一定量的Ⅳ型胶原酶用微量进样器精确注入大鼠内囊诱导脑出血模型。据术后处死动物的时间不同,各组再分别分为1、3、7天三个亚组。分别采用TUNEL和免疫组化观察脑出血区的神经细胞凋亡和HO-1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后1、3、7天,氯化锂预处理组脑血肿区的TUNEL阳性细胞明显少于相对应的脑出血组(P<0.01),而HO-1阳性细胞数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显著减少脑出血后血肿区的神经元细胞凋亡,降低HO-1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郑眉光刘安民李方成蔡望青
关键词:脑出血凋亡
大鼠GLUT3启动子的克隆及其缺糖调控活性的测定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构建葡萄糖转运体3(GLUT3)启动子的报告基因,并在正常和缺糖情况下检测其转录活性。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GLUT3的启动子序列,长度1 292 bp,包含第1个外显子,通过PCR及双酶切方法,从大鼠全血基因组DNA中获得GLUT3基因编码序列,包含GLUT3启动子序列,然后克隆到报告基因pGL3-Basic载体上,构建GLUT3启动子的报告基因;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GL3-GLUT3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pRL-TK)共转染入PC12细胞中,以pRL-TK载体作内参照,分别给予正常和缺糖培养,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评估GLUT3启动子的活性。结果:经PCR方法扩增出GLUT3启动子序列,测序与GenBank序列一致;转染后检测显示,该pGL3-GLUT3明显具有转录活性,而且在缺糖24 h情况下其双萤光素酶活性有明显升高。结论:成功构建出GLUT3启动子报告基因,pGL3-GLUT3表现出很好的缺糖诱导活性,缺糖24 h是研究pGL3-GLUT3在缺糖情况下转录调控很有意义的时间点。
蒋广义郑传宜余舰李军亮许新科郑眉光李方成
关键词:基因GLUT3启动子缺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调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