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正豪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转移瘤
  • 3篇细胞
  • 3篇脑转移
  • 3篇脑转移瘤
  • 2篇硬脑膜
  • 2篇预后
  • 2篇肿瘤
  • 2篇脑膜
  • 2篇骨膜
  • 1篇大腺瘤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脑转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外皮细胞...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硬脑膜减张缝...
  • 1篇预后分析
  • 1篇增生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0篇邓跃飞
  • 10篇刘正豪
  • 7篇郑眉光
  • 4篇李忠军
  • 4篇雷炳喜
  • 3篇李超
  • 3篇周志威
  • 1篇王圣文
  • 1篇蔡望青
  • 1篇黄燕冰
  • 1篇黄利娟

传媒

  • 3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发性脑转移瘤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多发性脑转移瘤42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多发性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术后2周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3例(7.1%),明显缓解31例(73.8%);整体中位生存期为11.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颅外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脑转移瘤手术后综合治疗状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χ^2=6.007-13.70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颅外转移(RR=2.302,95%CI:1.151-4.607)及是否采用综合治疗方法(RR=0.262,95%CI:0.118-0.58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合并颅外转移是影响多发性脑转移瘤预后的不利因素,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刘正豪邓跃飞郑眉光李忠军李超
关键词:脑转移瘤多发性预后分析统计学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68岁。位于颅内16例,椎管内4例。大多数的肿瘤边界清楚,磁共振上T_(1)WI表现为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7/20),T_(2)WI多为信号稍高和高信号混杂的不均匀信号,病灶周围脑组织可见片状稍长T_(1)稍长T_(2)水肿区,T_(1)WI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在16例颅内肿瘤中,存在瘤周脑组织水肿11例,侵犯静脉窦7例,骨质破坏7例,而脑膜尾征仅有3例。组织病理诊断1级11例,2级5例,3级4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STAT6(20/20),Bcl-2(16/16)、CD99(8/8)和Vimentin(13/13)在检测肿瘤中均全部阳性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18/19,Ki-67指数3%~55%,而EMA、S-100、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6/17、7/15,GFAP、SOX10和CK均阴性表达。随访10~75个月,大部分控制良好,3例未全切者出现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脑膜尾征少见、瘤周水肿发生率高、静脉窦和颅骨侵袭率高是其影像学特征,STAT6、Bcl-2、CD99、Vimentin和CD34高阳性表达率是其病理学特征,结合影像和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效率。
郑眉光卞丽娟刘正豪邱儒彬邓跃飞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硬脑膜
帽状腱膜下层骨膜瓣和钛板联合修复前颅底沟通肿瘤术后颅底巨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颅底缺损是制约颅底沟通肿瘤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颅底缺损越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就越高[1-4].因此,探讨颅底巨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邓跃飞刘正豪郑眉光李忠军李超
关键词:肿瘤术后前颅底骨缺损帽状腱膜骨膜瓣钛板
趋化因子配体18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2017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8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情况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其作为胶质瘤预后判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CL18在正常人脑组织及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生存曲线对患者的生存预后进行分析。结果:CCL18在人胶质瘤组织中均高表达,且在高级别较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相对于正常脑组织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L18表达量越高,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越短(P<0.05)。结论:CCL18是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标志,且可作为判断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黄帅彬雷炳喜周志威李忠军刘正豪邓跃飞
关键词:胶质瘤预后
甲磺酸溴隐亭治疗垂体催乳素大腺瘤合并不孕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溴隐亭对垂体催乳素(PRL)大腺瘤所致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1例垂体PRL腺瘤不孕女性患者,按肿瘤大小分为研究组(瘤体直径≥1.0cm)15例和对照组(瘤体直径〈1.0cm)26例,采用溴隐亭治疗,1、3、6个月行垂体MRI扫描、血PRL测定及B超监测排卵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PRL正常或低于治疗前50%水平、肿瘤消失或体积缩小〉50%的患者分别为12例(80.0%)、12例(80.0%)和13例(86.7%),对照组分别为22例(84.6%)、21例(80.8%)和22例(84.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超监测有排卵、成功妊娠及足月分娩患者分别为12例(80.0%)、11例(73.3%)和11例(73.3%),对照组分别为23例(88.5%)、22例(84.6%)和20例(76.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随访6~12个月,研究组中肿瘤体积轻度增大1例,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溴隐亭对垂体PRL大腺瘤和微腺瘤所致不孕的治疗效果相当,可单独用于治疗PRL大腺瘤合并不孕患者。
黄燕冰黄利娟邓跃飞刘正豪
关键词:垂体催乳素瘤不孕症溴隐亭
颅脑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分型与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颅脑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颅脑手术并且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符合LCH诊断标准的患者,参考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临床分型将其分为7型:Ⅰ型:颅骨单部位,Ⅱ型:颅骨单部位可危及中枢神经系统(CNS),Ⅲ型:颅骨多部位,Ⅳ型:CNS单部位,Ⅴ型:CNS多部位,Ⅵ型:多系统低危,Ⅶ型:多系统高危。根据分型采取2种治疗方法:Ⅰ型采取单纯局部病灶手术切除,Ⅱ~Ⅶ型进行颅脑病灶切除或活检后按日本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研究组(JLSG)制定的方案化学治疗,并按JLSG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共纳入Ⅰ型17例,Ⅱ型2例,Ⅲ型1例,Ⅳ型1例,Ⅴ型0例,Ⅵ型10例,Ⅶ型15例。随访1~10年,Ⅰ型17例患者均未见复发;Ⅱ~Ⅶ型29例患者术后化学治疗中诱导治疗有效27例,诱导有效率为93.1%;2例化学治疗无效改用其他化学治疗方案,其中1例随访1年病情稳定。结论颅脑LCH Ⅰ型患者局部手术切除可达临床治愈,Ⅱ、Ⅲ、Ⅳ、Ⅵ、Ⅶ型患者行病灶活检或切除术后联合JLSG方案化学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疗效,对初始诱导6周无反应和疾病进展的LCH患者及时更换挽救方案能改善疗效。
彭岸雄刘正豪郑眉光雷炳喜邓跃飞
关键词:临床分型
颅骨骨膜减张修补硬脑膜在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与常规缝合硬脑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6年1月份~2017年6月份我院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预后,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分析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观察组,n=26)与常规缝合硬脑膜(对照组,n=241)两组患者GOS的差异。结果两组组患者GOS比较,U检验发现硬脑膜减张缝合组(观察组)的GOS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脑膜减张缝合组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缝合组,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
陈钦标郭泳彤胡智赵义营刘正豪周志威黄毓韬邓跃飞雷炳喜
关键词:颅骨骨膜硬脑膜减张缝合
早期诊断及手术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附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80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 结果 无症状定期头颅CT或MRI增强扫描早期发现12例(15%).手术后2周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32例(40.0%)、明显缓解40例(50.0%)、无缓解或加重6例(7.5%)、死亡2例(2.5%).术后早期死亡(≤6个月)8例(10.3%),均为合并有颅外其他部位转移瘤患者.1年生存率为60.3%(47/78),2年生存率为34.6%(27/78),3年生存率为20.5%(16/78),存活≥5年5例6.4%(5/78),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存活≥3年的16例中,9例为早期发现的无症状患者. 结论 原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定期行头颅CT或MRI增强扫描检查是早期诊断脑转移瘤的有效手段;手术可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刘正豪邓跃飞郑眉光李忠军李超
关键词:脑转移瘤显微外科手术
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靶向NFKB2的分子对接研究
2018年
目的: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是否可与NFKB2形成良好的分子对接,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方法:使用Auto Dock软件计算NFKB2与PGG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结果:PGG与受体NFKB2具有较好的对接,可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极性相互作用及氢键是主要的相互作用类型。结论:PGG很有可能通过NFKB2发挥作用,NFKB2很有可能是PGG的作用靶点。
郑眉光雷炳喜黄毓韬周志威赵义营李文鹏刘正豪王圣文蔡望青邓跃飞
关键词:分子对接
脑转移瘤内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与脑转移瘤内出血相关的因素,为脑转移瘤患者的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64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抗凝/抗板药物使用史、脑转移瘤的部位、最大径、是否多发、是否他处转移、原发肿瘤病理类型、颅内肿瘤病理类型、颅内转移瘤的ki⁃67指数、D二聚体、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筛选可能引起脑转移瘤出血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因素的筛选。结果:264例脑转移瘤中33例发生肿瘤内出血(12.5%),其中肺癌脑转移出血最常见(13/33),其次是肝癌(6/33),肝癌脑转移发生出血的风险最高(6/8)。高血压、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转移灶位于大脑半球是脑转移瘤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转移瘤内出血和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早期识别其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脑转移瘤出血的发生,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
郑眉光李文鹏邱儒彬刘正豪邓跃飞
关键词:脑转移瘤脑出血肺癌肝细胞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