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俐利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角膜
  • 4篇准分子
  • 4篇准分子激光
  • 4篇激光
  • 4篇分子
  • 3篇角膜非球面性
  • 3篇非球面
  • 3篇Q值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角膜磨镶...
  • 2篇术后
  • 2篇切削术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准分子激光原...
  • 2篇磨镶术
  • 2篇激光原位
  • 2篇激光原位角膜...
  • 2篇激光原位角膜...
  • 2篇角膜磨镶术

机构

  • 5篇昆山市第一人...
  • 3篇南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8篇刘俐利
  • 4篇周欣
  • 3篇陈辉
  • 2篇王丽波
  • 1篇张济明
  • 1篇胡乃民
  • 1篇巫宇舟
  • 1篇黄菁

传媒

  • 2篇交通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PCCC处理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
2011年
目的:探讨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在白内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3-01/2010-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后囊膜破裂非计划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的病例,定期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水肿情况、前房Tyndall's征、瞳孔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情况。结果:术后1mo,PCCC组与未行PCCC组的最佳矫正视力0.8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mo,PCCC组与未行PCCC组的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水肿情况、前房Tyndall's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囊膜破裂后在可行PCCC的病例中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更稳定舒适的视觉效果。
周欣张济明刘俐利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
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以及血清支链氨基酸、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研究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以及血清支链氨基酸、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76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和西药治疗组(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后3个月时,通过OCT扫描测定脉络膜厚度,采集血清并测定支链氨基酸及细胞因子含量。结果:(1)OCT扫描:联合治疗组新生血管数目较少、脉络膜厚度较厚,联合治疗组中心凹下以及鼻侧、颞侧、上方、下方且距离中心凹1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2)血清指标:联合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血清VEGF、IGF-1、TF、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低于西药治疗组,PEDF含量高于西药治疗组。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能够改善脉络膜循环、抑制视网膜内多种细胞因子所介导的血管新生、调节支链氨基酸代谢,是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理想方法。
黄菁王丽波刘俐利
关键词:羟苯磺酸钙脉络膜支链氨基酸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角膜浅层病变52眼行PTK治疗,近、远视者作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胬肉术后均经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再行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者共聚焦显微镜确诊后行PTK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并分析其疗效。结果:翼状胬肉29例PTK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真菌性角膜溃疡2例PTK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且未见复发。角膜瘢痕患者PTK术后角膜中央6mm区域基本透明,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平均提高3行。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3眼,角膜带状变性3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1眼,PTK后角膜中央6mm区域基本透明,原发病未再复发。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欣刘俐利巫宇舟王丽波胡乃民
关键词:角膜浅层病变翼状胬肉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性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近视性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常规LASIK的102例(204只眼),年龄18~36岁,等值球镜(SE)为-2.00~10.50D的青壮年近视患者按SE分为低度(-3.00D以下)、中度(-3.00~6.00D)、高度(-6.00D以上)三组。除常规检查外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对上述近视患者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测量分析,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检测对比敏感度。结果角膜前表面Q30、Q30术前分别为-0.14±0.15、-0.24±0.10,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0.66±0.74、0.59±0.53。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Q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前表面Q值较1个月时减小,两个时间点的前表面Q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度数越高,术后Q值变化越大。术后1、3、6个月前表面Q30值的变化(△Q30)与对比敏感度log值的变化之间无相关性(P〉0.05)。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Q30小于0.55组与大于0.55组之间的BSCVA、SI、EI和对比敏感度lo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Q30的变化小于0.68组与大于0.68组之间的BSCVA、SI、EI和对比敏感度log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Q值由术前的负值变为正值且随矫正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Q值趋于稳定;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Q值的绝对值或相对值的变化均不明显影响视功能。
刘俐利陈辉
关键词:Q值视觉质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疗效评价的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乳头炎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视神经乳头炎患者28例(34眼),完善各项相关检查,予甲基强的松龙500mg冲击治疗3天后改为甲基强的松龙250mg,静滴3天,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mg/(kg·d)3天,泼尼松逐渐减量至停药,总疗程大概1月。分别于激素冲击治疗后3天、1周、1月予复查视神经OCT,并记录视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结果:治疗前RNFL平均厚度228.4±60.1μm,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天后RNFL平均厚度164.7±32.0μm,治疗1周时RNFL平均厚度131.2±22.8μm,治疗1月时RNFL平均厚度104.5±15.4μm。治疗后3天、1周、1月OCT检查RNFL平均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检查可以用于评价急性视神经乳头炎患者的视神经损伤程度,并能客观的反映治疗过程中视乳头的变化情况。
刘俐利周欣
关键词:视神经乳头炎糖皮质激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神经损伤
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测量和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0.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40、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0.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40、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一致性。结论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ro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刘俐利陈辉
关键词:近视角膜非球面性Q值角膜像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症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干眼症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816例1 632眼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其中术中将150例患者的左右眼角膜瓣蒂部随机置于角膜上方或鼻侧,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干眼问卷调查、泪液分泌量检查、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干眼症状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泪液分泌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角膜着色眼数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BUT缩短,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组与位于鼻侧组之间术后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量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术后1周、1个月干眼患者较术前增加,术后6个月干眼缓解。角膜瓣蒂部位置对干眼症无显著影响。
周欣刘俐利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干眼症
Q值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被引量:4
2007年
目前角膜非球面性参数 Q 值得到越来越多的眼科学者的关注,Q 值已成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Q 值的调整有助于减少球差的引入,同时 Q 值还在老视矫正手术中得到应用。现就 Q 值的相关研究以及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刘俐利陈辉
关键词:角膜非球面性Q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