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巫宇舟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翼状胬肉
  • 4篇胬肉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角膜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分析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凋亡相关
  • 1篇凋亡相关基因
  • 1篇凋亡相关基因...
  • 1篇眼视力
  • 1篇眼翼状胬肉
  • 1篇眼睑
  • 1篇眼睑肿瘤
  • 1篇眼睑肿物
  • 1篇治疗性
  • 1篇视力
  • 1篇术后

机构

  • 7篇昆山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7篇巫宇舟
  • 5篇王丽波
  • 5篇周欣
  • 5篇胡乃民
  • 3篇李海
  • 2篇蔡世佳
  • 2篇陈芳
  • 1篇王懿
  • 1篇刘俐利
  • 1篇黄菁

传媒

  • 1篇眼科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交通医学
  • 1篇苏州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5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可拆缝线治疗青光眼23例30眼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45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一组采用巩膜可拆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另一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5月。结果①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组术后第1、7、14、30天滤过泡评分与对照组相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第3、6、12月,治疗组滤过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②治疗组术后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6.7%和100%,而对照组为83.3%和97.0%,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比较术后眼压曲线发现:治疗组术后第1、7、14天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3、6、12月,两组眼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和平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组术后视力下降者占16.7%(5/30),对照组占23.3%(7/3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瓣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控制滤过,促进滤过泡形成,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特殊设备,可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
蔡世佳胡乃民巫宇舟周欣王丽波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术后浅前房滤过泡术后疗效开角型
PCNA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分析PCNA、Bcl-xl、bak蛋白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翼状胬肉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翼状胬肉组织中PCNA、Bcl-xl、bak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PCNA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膜(P<0.01)。Bcl-xl主要表达于翼状胬肉的上皮基底层,正常结膜无表达。bak在翼状胬肉与正常结膜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CNA与Bcl-xl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PCNA和Bcl-xl、bak的异常表达有关,可能是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衡的结果。
胡乃民李海巫宇舟周欣陈芳
关键词:翼状胬肉凋亡PCNABCL-X1BAK
眼睑肿物5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眼睑肿物的临床、病理学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眼科从2000年~2009年间收治的52例眼睑肿物患者病理学资料。结果:在52例眼睑肿物中,炎性病变16例,占30.77%;肿瘤性病变36例,占69.23%,其中,良性肿瘤24例,占样本总量46.15%;恶性肿瘤12例,占23.08%。良性肿瘤前2位是色素痣、皮样囊肿。恶性肿瘤前2位是基底细胞癌、皮脂腺腺癌。结论:对眼睑肿物行病理学资料分析,有助于眼睑肿物的临床诊断,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丽波巫宇舟黄菁
关键词:眼睑肿瘤病理学
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研究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D34、Ki-67和p21在62例翼状胬肉和对照组20例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CD34、Ki-67和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46/62),77.4%(48/62),66.1%(41/62),40.3%(25/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CD34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临床类型关系密切(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无关(均为P>0.05);Ki-6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p2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胬肉性质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3)VEGF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5);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9,P<0.05);VEGF与p21表达呈负相关(r=-0.267,P<0.05);Ki-67与CD34的表达无相关性(r=0.021,P>0.05);Ki-67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76,P>0.05);CD34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85,P>0.05)。结论:(1)VEGF、CD34和Ki-67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p21在翼状胬肉中低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过程;(2)VEGF、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的提高而上升,Ki-67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提高而上升,p21在翼状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进展而降低,提示它们可能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发生了作用;(3)VEGF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与p21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两之间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王丽波李海巫宇舟王懿伍凯强
关键词:翼状胬肉CD34KI-67P21
泪囊鼻腔吻合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评价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 ,MMC)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 ,将 36例 ,4 2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MMC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1只眼 ,其中 6例为左右眼对照。所有患者年龄在2 0~ 5 6岁之间 ,均为首次手术。两组手术方式相同 ,其中 ,MMC组术中置一含 0 2mg/mlMMC棉片于泪囊鼻腔粘膜吻合口内 ,30分钟后自鼻腔抽出。术后随访 10个月 ,观察并记录溢泪症状改善情况、下睑缘角膜间泪液弧高度 (theheightoftearmeniscus)以及泪道冲洗情况 ,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MMC组有 2 0只眼 (95 2 % )溢泪症状完全消失 ,1只眼症状无改善 ;对照组有 14只眼 (6 6 7% )症状消失 ,4只眼 (19 0 % )症状好转 ,3只眼 (14 3% )无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x2 =6 0 5 84 ,P <0 0 5 ) ;随访期间 ,测量下睑缘角膜间泪液弧高度 ,MMC组正常者 19只眼 (90 5 % ) ,偏高 1只眼 (4 8% ) ,较高 1只眼 (4 8% ) ;而对照组正常者 12只眼 (6 3 2 % ) ,偏高 6只眼 (2 8 6 % ) ,较高 3只眼 (14 3%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x2 =6 14 88,P <0 0 5 ) ;随访期间泪道冲洗 ,MMC组 1只眼 (4 8% )阻塞 ,对照组 3只眼 (14 3% )阻塞。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7日拆线 ,未发现鼻腔出血、鼻粘膜坏死及?
蔡世佳巫宇舟胡乃民王丽波周欣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慢性泪囊炎丝裂霉素C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角膜浅层病变52眼行PTK治疗,近、远视者作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胬肉术后均经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再行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者共聚焦显微镜确诊后行PTK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并分析其疗效。结果:翼状胬肉29例PTK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真菌性角膜溃疡2例PTK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且未见复发。角膜瘢痕患者PTK术后角膜中央6mm区域基本透明,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平均提高3行。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3眼,角膜带状变性3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1眼,PTK后角膜中央6mm区域基本透明,原发病未再复发。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欣刘俐利巫宇舟王丽波胡乃民
关键词:角膜浅层病变翼状胬肉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眼翼状胬肉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手术切除108例翼状胬肉标本,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08例翼状胬肉中,其头、体部上皮均见不同程度增生,77例原发型胬肉基质浅层多表现为增生,基质深层主要为变性。31例复发型胬肉基质层多以增生为主。结论:翼状胬肉病理学特征中出现增生和变性两种表现,并涉及免疫过程,故提示手术切除时应尽量将胬肉切净,以防止残留胬肉细胞再度增殖。术前、术后适量应用类固醇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及胬肉组织的充血程度。
胡乃民李海巫宇舟周欣陈芳
关键词:翼状胬肉病理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