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正祥

作品数:59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1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6篇鼠疫
  • 16篇疫源
  • 16篇疫源地
  • 14篇兽类
  • 14篇小型兽类
  • 9篇鼠疫疫源地
  • 8篇群落
  • 6篇鼠形动物
  • 6篇鼠疫自然疫源...
  • 6篇自然疫源
  • 6篇自然疫源地
  • 6篇寄生蚤
  • 5篇地面游离蚤
  • 5篇野鼠
  • 5篇蚤类
  • 5篇群落结构
  • 4篇物种
  • 4篇物种多样性
  • 4篇居民区
  • 3篇影响因素

机构

  • 51篇云南省地方病...
  • 24篇大理大学
  • 3篇昭通市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大理学院
  • 2篇昆明市疾病预...
  • 2篇临沧市疾病预...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丽江市疾病预...
  • 1篇普洱市疾病预...
  • 1篇孟连县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玉溪市...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铁路成都...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1篇刘正祥
  • 25篇高子厚
  • 20篇邵宗体
  • 19篇洪梅
  • 18篇杜春红
  • 16篇段兴德
  • 12篇李玉琼
  • 11篇宋志忠
  • 8篇蔡文凤
  • 7篇杨光璨
  • 6篇钟佑宏
  • 6篇杨桂荣
  • 5篇尹家祥
  • 5篇王国良
  • 5篇吴爱国
  • 5篇苏超
  • 4篇王秀芳
  • 4篇石丽媛
  • 3篇苏丽琼
  • 3篇梁云

传媒

  • 10篇中国媒介生物...
  • 8篇中华地方病学...
  • 6篇疾病监测
  • 5篇中国热带医学
  • 5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四川动物
  • 2篇疾病预防控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8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昭通市鼠疫噬菌体分离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调查昭通市宿主动物中鼠疫噬菌体的携带情况,对部分噬菌体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2019年5月在昭通市永善、水富、绥江3个县采用鼠笼法及5 m夹线法捕获宿主动物,经鉴定采集肠道样本,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对分离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宿主动物449只,分离到15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3.34%。有8个乡(镇)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青胜乡分离率最高为16%(4/25)。不同生境、性别和年龄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属宿主动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分离噬菌体噬菌斑表现为3种类型,电镜下观察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云南省昭通市存在鼠疫噬菌体,所分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
彭海燕钟佑宏张海鹏石丽媛樊荣刘正祥杨丰义邵宗体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鼠疫疫源地噬菌体的分离及鉴定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调查丽江市古城区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携带鼠疫噬菌体情况,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为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9月于丽江市古城区5个乡镇共13个野鼠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流行自然村采用5 m夹线法进行捕鼠,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即鼠疫噬菌体的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对所分离噬菌体进行噬菌斑观察和电镜下形态鉴定。结果在丽江古城区5个乡镇共捕鼠766只,其中七河321只,文化镇131只,开南良美48只,大东乡117只,金安乡149只,采集鼠回盲段样本766份,在34份样本中分离34株鼠疫噬菌体,鼠疫噬菌体分离率4.43%;5个乡镇均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七河噬菌体阳性率较高(6.85%)。34株鼠疫噬菌体中,29株分离自齐氏姬鼠,2株分离自大绒鼠,3株分别来自灰麝鼩、斯氏家鼠和树鼩。齐氏姬鼠的噬菌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鼠种,其所分离鼠疫噬菌体的噬斑出现特大(直径2.5~<3.5 mm)、大(直径1.5~<2.5 mm)、中(直径0.5~<1.5 mm)及小(直径<0.5 mm)四种噬菌斑。结论丽江市古城区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携带一定数量的鼠疫噬菌体;因齐氏姬鼠的噬菌体携带率远高于其他鼠种,证明齐氏姬鼠是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
郭牧钟佑宏洪梅田楚琦吴鹤松杨桂荣刘正祥浦恩念陈志军肖双星王鹏
关键词:大绒鼠
云南省鹤庆县2011-2020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调查云南省鹤庆县2011-2020年鼠疫宿主及媒介的种群数量变化,监测动物鼠疫疫情动态,评估鼠疫风险,为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开展动物鼠疫监测,收集整理2011-2020年鹤庆县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免疫学监测资料,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20年鹤庆县动物鼠疫监测共捕获小型兽类4146只,隶属2目4科7属10种,居民区以黄胸鼠(82.89%)和褐家鼠(10.10%)为优势种,农耕区以大绒鼠(71.65%)和齐氏姬鼠(19.67%)为优势种,居民区和农耕区小兽平均密度分别为0.66%和3.89%,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0.463,P<0.001)。共检获小兽体表寄生蚤4科7属7种3229匹,染蚤率为36.78%,蚤指数为0.78,以方叶栉眼蚤(85.81%)和特新蚤指名亚种(11.12%)为优势种,未发现印鼠客蚤。对4078只小兽、1587组蚤类做了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分离培养,对1712份样本做了间接血凝试验鼠疫F1抗体检测,对354份样本做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鼠疫F1抗原检测,其中2017年小兽脏器检出鼠疫菌7株,蚤类检出鼠疫菌3株,活鼠鼠疫F1抗原阳性3份。结论鹤庆县鼠疫疫源地宿主和媒介构成优势种突出,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趋势不明显。近年动物疫情发生和流行风险较大,主要宿主密度升高与动物疫情发生流行密切相关,需扩大监测面,提高监测质量,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落实联防联控综合防控措施。
张晓云刘正祥苏丽琼罗剑龙朱春文和凤英孙克香邵宗体邵宗体
关键词:鼠疫动物
云南省禄劝县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禄劝县小型兽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为禄劝县鼠传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禄劝县辖区海拔1000~3700 m间选择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等生境进行小型兽类的调查取样,所获数据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3目7科14属27种共408只,总捕获率为13.07%;居民区优势种为黄胸鼠(45.46%)、褐家鼠(36.36%)和小家鼠(18.18%),野外优势种为齐氏姬鼠(19.95%)和大绒鼠(19.69%);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3种生境的捕获率分别为1.75%、18.97%和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85,P<0.001)。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农耕区最高,优势度和均匀度以居民区最高;在海拔梯度Ⅲ~Ⅴ带(2000~3500 m)丰富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丰富度与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到一定海拔梯度后缓慢下降,呈单峰分布。结论禄劝县小型兽类物种丰富;黄胸鼠、褐家鼠与齐氏姬鼠、大绒鼠分别为居民区与农耕区或林区的优势种,提示当地存在鼠传疾病流行传播的潜在风险。
李玉琼毛美娟段兴德刘正祥耿占凯李兴能张荣兵程盼李春霞刘美琪邵宗体
关键词:小型兽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香格里拉县喜马拉雅旱獭及其寄生蚤分布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及其寄生蚤的分布情况,为鼠疫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喜马拉雅旱獭在香格里拉县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种群、数量;利用圈套、挖洞等方法捕获旱獭,检体表寄生蚤及洞干蚤,进行生态学研究。结果海拔2300~4900m的7个乡(镇),调查24个点,确认16个点有旱獭分布,在7个旱獭分布点捕获旱獭22只,均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检获獭体寄生蚤56只,属1科1亚科3属3种,分别为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二刺形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bispiniforma);获洞干蚤7只,分属2科2亚科4属4种,分别为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双凹纤蚤(Rhadinopsylla biconcava)和扇形巨槽蚤(Megabothris rhipisoides)。结论香格里拉县北部有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是该地优势蚤种;该地区高山草甸生境与周边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生态环境相似,同时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及主要传播媒介,提示香格里拉县具备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的宿主、媒介和自然地理条件。
刘正祥孙绍华余化云高子厚王国良宋志忠
关键词:鼠疫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
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检测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了解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中抽取的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中,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鼠肺标本提取R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免疫学方法,检测鼠疫、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原虫、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结果捕获9种421只小型兽类,采集脏器样本404份,血清样本325份。检出鼠疫F1抗体两种方法共同阳性血清1份;扩增到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64份,阳性率为15.84%,基因分析表明属6种基因型;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5份,阳性率为1.24%,系统发育树显示均为Borrelia afzelii型;检出1例复合感染。其余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滇西地区室内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种类多,分布广,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加强监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杜春红尹家祥左曙青栗冬梅王秀芳程晓藕刘正祥杨光璨
关键词:居民区小型兽类病原体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种群结构及分布
2025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县)小型兽类(小兽)体表寄生蚤的组成和分布,摸清其蚤类群落结构及分布状况,为探讨禄劝县是否存在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等蚤传疾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禄劝县辖区海拔1000~3700 m区间,按每间隔500 m划分1个海拔梯度带(海拔带),共划分为6个海拔带,选取不同海拔带中的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3种不同生境进行小兽体表寄生蚤调查取样,采用形态学分类法鉴定种类。所获数据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整理统计采用Excel 2010、SPSS 21.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捕获小兽408只,获体表寄生蚤259匹,隶属6科15属19种。小兽体表平均染蚤率为25.49%,不同小兽体表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6,P<0.01);小兽平均蚤指数为0.63;优势蚤种为方叶栉眼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不同生境和海拔的优势蚤种分布存在差异。3种生境中,居民区小兽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最高;林区小兽染蚤率次之,蚤指数最低;农耕区染蚤率最低,蚤指数次之;不同生境小兽体表染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2,P=0.217)。不同海拔带小兽体表染蚤率在7.69%~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4,P<0.001),蚤指数为0.09~1.24。小兽体表寄生蚤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分布呈随海拔升高逐步增加的趋势;多样性指数在0.544~1.712,并随海拔带Ⅰ~Ⅲ带逐步升高后下降,Ⅳ海拔带降至最低后,在Ⅴ带升为最高,Ⅵ带又逐步降低;均匀度与多样性变化趋势一致,优势度则相反,呈现随不同海拔带生境异质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格局。3种生境多样性指数为0.681~1.591,以农耕区最高,林区次之,居民区最低;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其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海拔的基本相似。结论禄劝县小兽体表寄生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存在云南家鼠、野鼠两型鼠疫主要媒介印鼠客蚤和�
邵宗体李兴能段兴德李玉琼张荣兵耿天顺毛美娟程盼刘美琪高子厚刘正祥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小型兽类群落结构
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特征初步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地理景观特征.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以玉龙县鼠疫疫源地作为研究区域,选取4个海拔梯度(2400~、2600~、2800~、≥3000m)进行地理景观因子取样调查,并结合该疫区既往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及土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地形为滇西北部高中山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纬度高原暖温带季风气候区,2005-2016年月均气温为13.6℃,月均空气相对湿度为59.4%,年均降水量为884.5mm,每年6-9月为雨季;水域分属金沙江水系,该水系控制全区水域面积的98.1%;其植被、土壤随海拔梯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结论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环境,是影响该疫源地疫情发生及流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徐丹丹赵秋芳魏兆飞周芸王梦迪洪汝丹刘正祥洪梅程晓藕尹家祥
关键词: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
三种方法测定地面游离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水盘法、粘蚤纸法及粘蝇板法等三种方法现场测定地面游离蚤的效果。方法选择云南省景洪市景讷乡4个村54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村同时布放水盘及粘蚤纸,另外2个村同时放置水盘及粘蝇板测定地面游离蚤,分别计算不同方法对地面游离蚤的捕获率,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同时布放粘蚤纸及水盘的勐混和小寨,粘蚤纸法和水盘法的捕获率分别为44.50%(283/636)和80.85%(494/611),两种方法对地面游离蚤的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3,P<0.01);同时布放粘蝇板及水盘的大寨和新寨,粘蝇板法及水盘法捕获率分别为54.06%(353/653)和69.78%(448/642),捕获率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9,P<0.01)。不同村寨水盘法的捕获率80.85%(494/611)和69.78%(449/642),与粘蚤纸法和粘蝇板法的捕获率44.50%(283/636)和54.06%(353/653)交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0,P<0.01和χ2=102.48,P<0.01)。分别布放在不同村寨的粘蚤纸及粘蝇板对地面游离蚤的捕获率44.50%(283/636)和54.06%(353/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P<0.01)。结论水盘法对地面游离蚤的收集效果明显优于粘蚤纸法及粘蝇板法,粘蝇板法虽然捕获率优于粘蚤纸法,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缺点。水盘法更适合在基层鼠疫监测工作中使用。
刘正祥蔡文凤王国良杨桂荣李保华
关键词:地面游离蚤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的组成与分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调查了解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的构成与分布。方法 2011年6-7月,以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 m区间4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的空间范围。分别采用笼夹法、圈套、吊杆扣、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型兽类,并分类计数。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及其他中型动物4目7科(亚科)14属21种共425只。其中,啮齿目种类最多,有4科11属15种,占总种数的71.43%,总捕获数的95.76%,齐氏姬鼠捕获数最多,占捕获总数的36.47%;食虫目1科1属4种,兔形目1科1属1种,食肉目1科1属1种。结论香格里拉县境内,不同生态环境和垂直梯度带中小型兽类的种类和构成不同:高山灌丛草甸以喜马拉雅旱獭和藏鼠兔为主;林区以姬鼠属鼠类占优势;农耕地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居民区以大足鼠和社鼠为主。
刘正祥洪梅杨桂荣宋志忠孙绍华余化云吴国良徐友谊高子厚
关键词:小型兽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