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阳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内镜
  • 1篇胰管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腺
  • 1篇十二指肠腺瘤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黏膜
  • 1篇黏膜切除
  • 1篇黏膜切除术
  • 1篇腺瘤
  • 1篇膜切除术
  • 1篇内镜下切除
  • 1篇内镜下黏膜
  • 1篇内镜下黏膜切...
  • 1篇内镜下黏膜切...
  • 1篇内镜治疗
  • 1篇内镜治疗技术
  • 1篇壶腹
  • 1篇壶腹部

机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张澍田
  • 2篇孔阳
  • 2篇李鹏
  • 1篇冀明
  • 1篇王拥军
  • 1篇朱圣韬

传媒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均≥1cm)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抬举征阳性者进行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回收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进行内镜随访。结果20例中6例(30%)腺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3例(65%)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5%)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病灶直径平均(1.9±1.1)em,其中1.0~2.0em14例,〉2.0em6例。12例(60%)切除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腺瘤均起源于黏膜层。15例整块切除,5例分块切除,平均操作时间(33.8±16.7)min。术后出血4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内镜下止血均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检查,均获完整切除,管状腺瘤14例(70%),绒毛管状腺瘤6例(30%)。17例术后随访2—39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余16例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是安全、有效的。
孔阳王拥军冀明李鹏张澍田
关键词:腺瘤十二指肠肝胰管壶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离体动物模型在消化专业研究生内镜治疗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索离体动物模型在消化专业研究生内镜治疗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消化科研究生13人,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完成调查问卷,对基本资料进行基线比较。随后,将其随机分临床观察学习组(A组)和离体动物模型组(B组)。A组与B组在临床观察学习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6个月,B组在临床观察学习期间进行12次时长约6小时的离体动物模型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对操作得分、操作时间、有无并发症等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再次完成调查问卷。结果 A组临床观察学习组与B组离体动物模型组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总操作时间、总得分及自信心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B组EMR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5)。B组EMR操作的自信心程度(3.4±0.5)较A组(2.3±0.5)有所提高(P<0.05)。B组离体动物模型组和A组临床观察学习组ESD的总操作时间分别为(48.9±19.0)min、(88.8±27.8)min,B组ESD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5),在标记时间、切开时间及黏膜剥离时间方面也有显著差异(P<0.05),而注射时间无差异。B组ESD自信心程度(2.9±0.7)较A组(1.5±0.5)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三种技术操作过程中均未发生穿孔。离体动物模型组研究生在培训课程培训后,在内镜治疗技术原理及器械的了解程度、自信心程度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离体动物模型实践操作的内镜教学方法,能够使消化研究生熟悉并初步掌握内镜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方法,对日后内镜技术在临床开展的自信心有较大的提高。
孔阳朱圣韬冀明张澍田李鹏
关键词:内镜治疗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