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芳
- 作品数:20 被引量:116H指数:7
- 供职机构:汉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腿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暨美学思考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部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方法:回顾一年多来应用各种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骨缺损创面,总结经验教训。结果:25例患者26个游离组织瓣成功移植25个,1个骨组织复合瓣移植失败,但创面全部得到一期修复。结论:受区血管选择、组织供区选择、手术设计操作及术后观察处理是小腿创面显微外科修复成功的四个关键环节;修复创面的同时亦要兼顾供区和小腿的功能与美观。
- 王爱武张万锋李金有张小锋梁锋李林牛雪涛高秋芳赵丽靓
- 关键词:显微外科游离组织瓣皮肤缺损
- 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腹部或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观察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血管蒂转移修复腹部或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20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腹部或腹股沟区恶性肿瘤患者6例,其中腹部恶性肿瘤5例,腹股沟区恶性肿瘤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扩大切除肿瘤,达到外科阴性边界,形成创面面积范围为8 cm×10 cm^25 cm×32 cm。依据创面大小、位置以及皮支发出位置,设计单侧或双侧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血管蒂转移修复创面,术中尽量选择远端穿支点,留取足够长的血管蒂,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明道或暗道转移皮瓣均可,皮瓣形成后旋转约180°覆盖于创面,将阔筋膜四周与受区创基周围残存腱膜、腹直肌鞘膜进行固定,尽量减少腹壁疝或腹股沟疝的发生率。股前外侧供瓣区残余创面面积8.0 cm×4.0 cm^14.0 cm×7.5 cm,选择股内侧区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给予三抗治疗,腹部使用多头腹带固定,腹股沟区创面需患肢制动。观察术后移植皮瓣及供瓣区植皮成活情况,门诊或微信视频随访3~36个月,记录患者对术区外观满意程度、术侧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是否发生腹壁疝或腹股沟疝。结果本组6例患者共计8个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供瓣区植皮4例皮片成活良好,2例部分皮片坏死,其中1例通过换药后愈合,另1例补充植皮后愈合。对6例患者通过门诊或微信视频随访3~36个月,均未发生腹壁疝及腹股沟疝,患者对外形均满意,术侧下肢功能未受影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血管蒂转移修复腹部或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不易出现腹壁疝及腹股沟疝,方法简单、安全,易于推广。
- 高秋芳官浩张万锋盛泉音马彬李子标
- 关键词:阔筋膜腹部腹股沟穿支皮瓣皮肤软组织缺损
- 足底内侧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跟部巨大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跟部巨大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3年5月汉中市中心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例足跟部巨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6~72岁。患者均接受肿瘤扩大切除术,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形成创面面积为8 cm×9 cm~12 cm×14 cm,均采用足底内侧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其中足底内侧皮瓣用于修复足跟负重区,切取范围为5 cm×6 cm~9 cm×11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覆盖非负重区,切取范围为10 cm×18 cm~13 cm×24 cm。皮瓣供区创面均采用断层皮片移植修复。记录术后皮瓣及植皮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皮瓣外观,测量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8例皮瓣成活良好,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后移植全厚皮片修复;供瓣区植皮均成活良好。随访6~36个月,局部无复发,远位未发现转移。皮瓣均不臃肿,质地及色泽良好,足底内侧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距离3~6 mm,腓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8~10 mm。供瓣区植皮残留瘢痕对足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93.2±6.8)分,优7例,良2例。患者对术区外观满意,术侧下肢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采用足底内侧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跟部巨大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创面,可同时满足足跟部负重区功能及感觉恢复和非负重区皮瓣覆盖及外形需求,术后外观及功能良好。
- 高秋芳张万锋盛泉音马彬
-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足底内侧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
- 血液循环增强技术在超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观察血液循环增强技术在超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7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7~65岁,电击伤1例、煤火烧伤2例、交通伤3例,累及上肢2例、下肢4例。清创后创面面积26cm×8cm^36cm×15cm,骨外露面积24cm×7cm^35cm×14cm。使用超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骨外露创面时应用血液循环增强技术,皮瓣面积为28cm×10cm^38cm×16cm。供瓣区及原发无骨外露创面取供瓣大腿内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记录术中血管增压方式及术后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皮瓣移植时采用单纯血管外增压技术,另外3例患者皮瓣移植时采用血管内、外增压联合技术。6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深浅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除1例上肢皮瓣外,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无须二次修薄;供区仅有凹陷性瘢痕,皮片修复的无骨外露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无近期或远期并发症。结论临床将血液循环增强技术应用于超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皮瓣血供可靠,术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高秋芳牛雪涛马彬李子标张万锋马亚军
- 关键词:外科皮瓣伤口愈合
- miR-338-5p调控TRPC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miR-338-5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的影响以及对TRPC1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miR-NC、miR-338-5p mimics、pcDNA-NC、pcDNA-TRPC1、miR-338-5p mimics与pcDNA-NC、miR-338-5p mimics与pcDNA-TRPC1转染入KFB细胞;采用qRT-PCR实验与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miR-338-5p、TRPC1的表达量;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338-5p与TRPC1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yclinD1、Col-Ⅰ、Col-Ⅲ蛋白表达量。结果与NFB细胞比较,KFB细胞中miR-338-5p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TRPC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miR-NC组比较,miR-338-5p组细胞活力降低(P<0.05),CyclinD1、Col-Ⅰ、Col-Ⅲ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pcDNA-NC组比较,pcDNA-TRPC1组细胞活力升高(P<0.05),CyclinD1、Col-Ⅰ、Col-Ⅲ蛋白水平升高(P<0.05);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证实TRPC1是miR-338-5p的靶基因;与miR-338-5p+pcDNA-NC组比较,miR-338-5p+pcDNA-TRPC1组细胞活力升高(P<0.05),CyclinD1、Col-Ⅰ、Col-Ⅲ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miR-338-5p过表达可通过负向调控TRPC1的表达而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从而抑制瘢痕疙瘩的形成。
- 马亚军吴宝恩任可一高秋芳兰阿峰
-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
- 颜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颏下动脉岛状瓣应用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采用颏下动脉岛状瓣进行颜面部软组织修复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颜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根据患者缺损大小及位置对颏下动脉岛状瓣进行设计并进行修复重建,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3~9个月,对患者颜面部功能、外观恢复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颏下动脉岛状瓣颜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皮瓣面积分布为3cm×4.5cm^4cm×10cm;其中18例患者采用顺行颏下动脉岛状瓣进行修复,2例面部鳞癌患者行扩大切除术后采用逆行颏下动脉岛状瓣进行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受区外形和功能均良好恢复,且未见明显供区瘢痕。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瓣同颜面部缺损在质地、颜色上匹配性较佳,且供区隐蔽,应用于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促进缺损部位功能和美观的恢复。
- 张小锋张万锋马亚军高秋芳牛雪涛吴宝恩贺亚文
- 关键词:面部血管移植
- 带血运阔筋膜组织瓣显微移植修补颅骨、硬脑膜缺损的临床应用
- 张万锋高秋芳李子标魏小兵马亚军张小锋牛雪涛
- 1、项目背景多种原因可能导致头皮软组织、颅骨、硬脑膜的缺损,当头皮软组织、颅骨、硬脑膜的缺损程度较大,手术修复头皮缺损的同时还需考虑颅骨及硬脑膜等特殊结构的组织覆盖和缺损修补,以达到头颅的完整性重建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头...
- 关键词:
- 关键词:肿瘤手术治疗硬脑膜缺损
- 扩张预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颈部瘢痕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 一期手术于颈部瘢痕周围以及背阔肌表面埋置扩张器,完成扩张后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用颈部局部扩张皮瓣修复部分创面后,解剖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剩余创面,不损伤胸背神经内外侧支和背阔肌,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于临床应用10例,所有皮瓣均成活,颈部瘢痕松解后的刨面均一次性修复.随访3~30个月,皮瓣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畸形矫正完全且未再继发,皮瓣不臃肿,颏颈胸部形态良好,颜色差异不明显.供区瘢痕较轻,功能无影响.结论 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挛缩畸形,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 王爱武张万锋李金有张小峰梁锋牛雪涛李林赵丽靓高秋芳
- 关键词:软组织扩张术预构皮瓣
-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2016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质外露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2岁。原发创面清创后大小10cm×8cm^22cm×14cm,采用面积为12cm×10cm^24cm×16cm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利用皮肤延展性缝合后遗留继发创面8.0cm×4.0cm^14.0cm×7.5cm,均采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9.0cm×5.0cm^15.0cm×8.5cm。股内侧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12例患者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局部外形、质地良好,未切断皮神经的8例患者皮瓣感觉灵敏,其余4例患者皮瓣感觉逐渐恢复,同侧膝关节功能均正常。结论股内侧肌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供丰富,用其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操作便捷、安全、易于推广,术后外形功能较佳。
- 高秋芳张小锋张万锋马彬牛雪涛马亚军李子标刘宁
- 关键词:外科皮瓣供区
- 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早期重度烧伤患者临床疗效、TNF-α及PaO_(2)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早期重度烧伤患者临床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动脉氧分压(PaO_(2))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85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43例和对照组(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d及12d后炎症因子水平、呼吸功能含量,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2.50%)(P<0.05)。治疗后3d研究组IL-6、IL-8及TNF-α均较治疗前上升,但于治疗12d后达到最低值;同时,治疗后任意时间点研究组IL-6、IL-8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呼吸功能各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d研究组呼吸频率较治疗前降低,PaO_(2)及PaO_(2)/FiO_(2)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12d后达到最低值(峰值);同时,治疗后任意时间点研究组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aO_(2)及PaO_(2)/FiO_(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IgA、IgG和IgM水平比较无差异,治疗3d后各组IgA、IgG和Ig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于12d升高达到峰值,同时研究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与对照组(2.50%)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可改善早期重度烧伤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及呼吸功能,提高其免疫功能,疗效佳、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马亚军吴宝恩任可一高秋芳
- 关键词:谷氨酰胺重度烧伤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