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 作品数:41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Ⅱ、Ⅲ的序列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Ⅲ(Pf HRPⅡ/Ⅲ)的序列多态性。方法采集云南疟疾流行区恶性疟患者血样20份,血涂片后镜检,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RDTs),同时提取各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fhrp2和Pfhrp3核酸片段并测序。使用Bioedit软件对Pfhrp2和Pfhrp3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使用TRANSEQ软件推导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20份血样经镜检和RDTs检测均为恶性疟原虫阳性。PCR扩增结果显示,各血样的Pfhrp2核酸片段约389~986 bp,Pfhrp3核酸片段大小约329~640 bp,应用测序获得的核酸序列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Pf HRPⅡ氨基酸残基序列以1型(AHHAHHVAD)起始并最终以12型(AHHAAAHHEAATH)作为结尾,Pf HRPⅡ特征性氨基酸残基重复序列数量相对较多的分别有7型(AHHAAD)、2型(AHHAHHAAD)和6型(AHHATD);Pf HRPⅢ含有重复较多的型别是16型(AHHAAN)和17型(AHHDG);Pf HRPⅡ和Pf HRPⅢ均未发现11型(AHN)。结论 20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Pfhrp2和Pfhrp3存在诸多的核酸变异,Pf HRPⅡ和Pf HRPⅢ共享一些特征性重复序列。
- 杨英超张瑾王国柱薄淑英张影辛晓芳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 弓形虫STAg免疫小鼠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动态检测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STAg抗原的最佳免疫次数。方法5~6周龄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头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头背部皮下注射20μg STAg,免疫5次,每次免疫1周后取5只小鼠,采血并分离血清,通过ELISA法测定IgG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清中产生的IgG和IgM抗体条带。结果第二次免疫后小鼠血清IgG值明显高于初次免疫小鼠的血清Ig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Western Blot检测的IgG抗体条带颜色未明显增强。第四次免疫后小鼠血清IgG再次增高并达到峰值,同时第四次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的IgG抗体条带的反应颜色也明显变深。结论利用STAg免疫小鼠,免疫2次就会产生明显的免疫效果,但是免疫4次可进一步有效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 张影辛晓芳张瑾薄淑英杨英超王国治
-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免疫印迹
- 大肠埃希菌O157:H7毒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2002年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是一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与人类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症有关。本文介绍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毒力基因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研究较多的噬菌体携带的slt基因、引起上皮细胞粘附/消除损害的eae基因、特异质粒上的hly基因和一些新的毒力基因,即tir、toxB、iha和hokw基因。
- 张瑾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O157:H7毒力分子生物学
-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小鼠后IFN-γ和IL-4及T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及脾细胞中特异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将90只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感染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和治疗组小鼠经腹部感染血吸虫尾蚴(约25条/鼠)。治疗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经口给予吡喹酮治疗,300mg/(kg·d)×3d。分别在治疗后4、6、8和12周,对各组小鼠进行称重,采血并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无菌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经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IFN-γ和IL-4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治疗组小鼠体重在治疗后4~12周均显著大于感染组(P〈0.05),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表明,治疗后4周,治疗组血清中IFN-γ和IL-4水平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8和12周,治疗组的IFN-γ(0.038+0.013、0.028±0.001和0.027±0.007)和IL-4(0.051±0.020、0.045+0.019和0.043±0.016)水平均显著低于感染组(IFN.1:0.057±0.004、0.060±0.023和0.052±0.017,IL-4:0.150±0.014、0.148±0.014和0.123±0.017)(P〈0.05),而治疗组和感染组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LISPOT结果显示,在治疗后4周和6周,治疗组脾细胞中IFN-γ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8周和12周治疗组细胞数量(39.9±22.8和38.5±6.2)显著低于感染组(141.9±39.3和(06.8±28.6)(P〈0.05);治疗组脾细胞中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在治疗后4周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而后开始减少,治疗后8周和12周(111.3±14.3和113.0±44.2)显著低于感
- 刘向芹田喜凤张瑾辛晓芳张影
- 关键词:吡喹酮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 1918流感——近代流感大流行的先祖与启示被引量:12
- 2009年
- 杨正时张瑾
- 关键词:流感流行病学
- 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用血清国家参考品的初筛
- 2014年
- 目的 建立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用血清国家参考品. 方法 2010-2012年,在广州进行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粪检筛查,收集虫卵阳性者的血清26份.购买健康献血者血浆15份,每份200 ml.采用国内仅有的正在注册的2个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筛选和评价,确定参考品的组成,并进行分装精度测定和水分测定.选择3个单位对该参考品进行协作标定,检测血清参考品的阳性参考品符合率、阴性参考品符合率、最低检出量. 结果 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用血清国家参考品包括9份阳性参考品,10份阴性参考品,1份最低检出量参考品和1份精密性参考品.2次分装精度分别为0.6%和0.7%.2次水分检测结果均为2.8%.血清参考品的阳性参考品符合率、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100%,最低检出量均不高于1∶32. 结论 建立了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用血清国家参考品.
- 张瑾薄淑英杨英超张影王国柱辛晓芳
-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
- 中国钩端螺旋体疫苗生产用菌种罗株分子遗传特性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研究中国钩端螺旋体疫苗生产用菌种罗株的分子遗传特性,为钩体疫苗生产用菌种分子遗传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罗株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等方法,对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钩体疫苗生产用菌种罗株基因种为致病性问号型;PFGE分析结果表明该疫苗株全基因组在酶切后共有100~1 000 kb大小不等的片段11个,与我国其他不同血清群代表株酶切片段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特征方面明显不同;多位点序列分析得出该罗株序列型为140。结论:本文对钩体疫苗生产用菌种罗株的分子遗传信息分析结果,可为后续的钩体疫苗生产用菌种分子遗传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 张金龙徐颖华王国柱张瑾张影杨英超薄淑英李晓玲辛晓芳
- 关键词:菌种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
- 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的动态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8周内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IgM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尾蚴感染BALB/c小鼠,感染2周后开始每周采血并分离血清,以SEA为抗原,通过ELISA测定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gG、IgM值;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IgG、IgM抗体条带。结果ELISA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小鼠血清IgG水平在感染5、6、9、11周上升明显;IgM在感染5周和9周时上升明显。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感染血吸虫4周后,小鼠血清中开始出现140、180、210 kDa蛋白特异性IgG抗体;感染5周后出现43、50 kDa强反应IgG特异性抗体带;感染6周后在60~130 kDa处出现IgG特异性弥散带;感染9周后出现38、73 kDa蛋白特异性IgG条带,其中38 kDa条带较弱,随感染时间延长,条带反应逐渐增强,直至感染18周;感染11周后新增26、32、35、80 kDa特异性IgG条带,并且在12周后增强。感染3周后出现100、140、180 kDa IgM特异性反应条带,感染9周后出现73 kDa特异性IgM强反应条带及38、43、50 kDa弱反应IgM抗体带,后3条蛋白条带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变强。结论SEA中不同组分抗原对感染宿主的免疫调节具有时间特异性,其中43、50、100、140、180 kDa具有早期诊断价值;73 kDa既可用于急性血吸虫病诊断,也可用于慢性血吸虫病诊断;28、32、35、38、80 kDa抗原既可作为慢性血吸虫感染的优势抗原,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可作为疫苗开发的候选抗原。
- 张影张瑾薄淑英王国治辛晓芳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免疫印迹法IGG抗体IGM抗体
- 乙脑病毒的自然循环与生态阻断被引量:6
- 2009年
- 杨正时张瑾
- 关键词:乙脑自然循环生态
- 检测螨变应原注射液中铝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建立及验证
- 2014年
-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螨变应原注射液中的铝含量,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法测定其中的铝含量。确定ICPMS法的线性范围及最低检出限,并进行精密性、重现性、准确性验证。用建立的ICP-MS法检测2批螨变应原注射液样品的铝含量;分别采用建立的ICP-MS法和该制品进口检验标准中的比色法检测5批螨变应原注射液样品的铝含量。结果建立的ICP-MS法的线性范围为0-100 ng/ml,r=0.9999;最低检出限为0.111 ng/ml;该方法重复检测6次10 ng/ml标准溶液铝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56%;检测6份样品铝含量的RSD值为1.13%;检测9份样品铝含量的总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7%,RSD值为1.37%。该方法检测2批螨变应原注射液样品中的铝含量,结果均符合其标准要求;建立的ICP-MS法与比色法检测5批螨变应原注射液样品中铝含量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建立了ICP-MS法检测螨变应原注射液中的铝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精密性、重现性、准确性良好,为螨变应原注射液质量标准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 张瑾杨英超张影薄淑英王国柱辛晓芳王瑾
- 关键词:铝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