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龙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全口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沉积环境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裂活动性
  • 1篇盐岩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意义
  • 1篇石炭
  • 1篇石炭纪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凸起
  • 1篇歧口凹陷

机构

  • 5篇西北大学
  • 3篇西安石油大学

作者

  • 5篇张小龙
  • 4篇王建强
  • 3篇宋立军
  • 3篇刘池阳
  • 3篇赵红格
  • 2篇刘池洋
  • 2篇邓煜
  • 1篇张东东
  • 1篇黄翼坚
  • 1篇王磊
  • 1篇赵晓辰
  • 1篇王宇平
  • 1篇李光祥
  • 1篇郭佩
  • 1篇王文青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西南部待建纪黄旗口期和王全口期原盆面貌及其成因机制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鄂尔多斯西南部中新元古代各期原型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多期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造成多期原型盆地垂向叠加、各期原盆面貌不复存在,以致制约了对各期原盆面貌、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环境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油气勘探的合理开展。本文在地震、钻井与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期华北克拉通构造背景的研究,探讨了鄂尔多斯西南部中新元古代主要阶段的原盆面貌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黄旗口期早期,在华北克拉通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构造背景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区走滑伸展裂陷,陆内裂陷槽内主要发育陆相冲积扇体系、三角洲体系粗碎屑岩沉积;晚期,随着裂陷活动减弱,区域坳陷,致使黄旗口组上部湖泊-三角洲体系碎屑坳陷层序呈广覆式覆盖在裂陷层序之上。进入王全口期,随着区域构造挤压的增强,鄂尔多斯西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马衔山片麻状火山弧-同碰撞"S型"二长花岗岩侵入,鄂尔多斯地区西南部由早期裂陷环境彻底转变为弧后挤压坳陷环境,在此挤压坳陷环境下,区域发育了一套潮坪体系含叠层石白云岩为主的王全口组碳酸盐岩沉积。随后区域遭受挤压隆升,区域缺失青白口系和南华系。
宋立军刘池阳赵红格王建强张小龙
歧口凹陷北大港凸起构造带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意义被引量:14
2015年
北大港凸起构造带是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其形成演化对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勘探均较重要。文中结合研究区最新三维地震数据,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不同段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统计对比了构造带内主要断裂在新生代各期活动量,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进行恢复。研究认为北大港凸起构造带沿走向在不同段存在不同的结构特征,纵向上则显示"一高一陡坡"的结构特征;构造带内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沙三期、沙一期、东营期和新近纪,刘岗庄断裂和大张坨断裂与滨海断裂和港东断裂两两互为侧向相接关系,其活动强度总体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迁移的特征;在古近纪期间北大港凸起构造带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活动:沙三期末西南段局部抬升、沙一期缓慢抬升、东营期末的强烈隆升活动,且构造活动强度随时间发展有由西南向东北迁移的特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为歧口凹陷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张东东刘池洋黄翼坚邓煜张小龙
关键词:歧口凹陷断裂活动性油气意义
南北构造带北部石炭纪东西沉积边界分合演变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及深部过程和地表系统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带,对其在前中生代是否存在、不同时期各区带的构造属性和联系研究薄弱。文中以南北构造带北部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其中南段,探讨研究区石炭纪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具分区意义的南北构造带形成演化的联系。研究表明,在石炭纪,今南北构造带北部所在地区处于伸展裂陷环境,断裂活动强烈,总体控制着河西走廊—北祁连沉积域的东界和隆拗格局及沉积厚度等变化。南北构造带北部及其西沉积区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经历了前黑山期初始裂陷、臭牛沟期进一步(向北)扩张、土坡期沉积-沉降鼎盛及太原期衰减4个阶段。其中于晚石炭世土坡晚期(本溪期)和太原期,东(华北)、西沉积域的沉积范围均向南北构造带北部扩展,先后经历了北部连通到全部相通的演变过程。石炭纪各期诸断裂与中、新生代断裂在位置和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反映二者成生和演化联系密切。南北构造带北部及邻区,在石炭纪主要时期分隔华北和河西走廊—北祁连两大沉积域,东、西沉积域的沉积边界在该区带的分合演变和建造特征及断裂的主控因素,显示该区带在石炭纪已属具明显分区作用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此后南北构造带北部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和重要的构造地位奠定了基础。
郭佩刘池洋王建强邓煜赵晓辰王磊张小龙王文青
关键词:石炭纪沉积-构造演化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地区黄旗口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与构造背景被引量:19
2016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及邻区沉积了一套以黄旗口组为代表的巨厚的中元古界碎屑岩系,该套地层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目前人们对该套地层的勘探认识尚不够深入,利用碎屑组分、主微量、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手段,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特征,探讨了该套地层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结果显示,黄旗口组整体形成于气候干燥的淡水氧化或富氧的过渡环境,沉积期古海水温度较高(平均为32℃);黄旗口组碎屑组分及其主微量元素特征与东非裂谷区相似,加之其沉积于淡水环境,并具有自下段至上段石英砂岩含量逐渐增加的特征,表明研究区黄旗口组应处于陆内裂谷构造背景,自早至晚构造沉积环境日趋稳定,其中早期应为陆内裂谷环境,晚期可能变为坳陷环境,该构造背景的形成可能与华北克拉通逆时针旋转有关.
宋立军刘池阳赵红格王建强张小龙
关键词:地球化学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王全口组碳酸盐岩层系沉积环境及其构造背景被引量:4
2016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沉积了一套巨厚的以王全口组为代表的中元古代碳酸盐岩层系。为预测其油气勘探前景,文章采用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探讨王全口组的岩石特征、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及其内硅质岩的成因。结果表明,王全口组以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硅质岩为主,并含有少量石英砂岩。其中,硅质岩和硅质白云岩内硅质为生物化学成因,且几乎未遭受到陆源碎屑物质影响。V/Cr,Ni/Co,V/(V+Ni)和Ce/La氧化还原环境判别图显示,王全口组整体形成于富氧或贫氧过渡状态下的浅水沉积环境。古水温数据与Sr/Cu比值反映的结果一致,即王全口组沉积期区域古水温相对最高,应为干燥炎热的气候背景。Sr/Ba,Ca O/(Ca O+Mg O)海陆环境判别图、Y异常和(La/Nd)pass值表明,除砂岩样品外,王全口组碳酸盐岩整体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或次咸水过渡沉积环境。综合La-Th-Sc,Th-Co-Zr/10和100Eu/∑REE-LREE/HREE图解,王全口组碳酸盐岩样品具有大陆岛弧,活动陆缘和陆壳-浅海沉积体系特征,且陇县固关、炭山和盆缘桌子山地区样品同样具有高稀土含量特征,进一步表明王全口期研究区应具有大陆岛弧弧后坳陷构造背景特征。总而言之,在陆缘弧后坳陷背景和干热气候、弱氧化的浅水海陆过渡环境下,区域发育了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岩与硅质岩。
宋立军刘池阳李光祥赵红格王建强张小龙王宇平
关键词:沉积环境碳酸盐岩鄂尔多斯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