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勇
- 作品数:33 被引量:184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自体植骨融合的观察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相关指标、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KPS评分和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樊勇桑宏勋漆伟贺伍儿张扬雷伟
- 关键词:脊柱结核植骨融合内固定
- 阿司匹林体外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以100 ng/ml核激活因子κB(NF-κB)受体配体(RANKL)诱导培养,并同时添加不同溶度的阿司匹林(0,0.25,0.5,1.0,1.5 mmol/L)培养5天。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的方法来观察破骨细胞诱导生成能力,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其破骨细胞系标志基因,包括组织蛋白酶K(CTSK)、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降钙素受体(CTR)mRNA的表达。裂解不同培养条件的细胞并提取蛋白上样,行western印迹检测NF-κB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道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确定NF-κB的P65的核易位。结果阿司匹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其标志性基因TRAP、CTSK、MMP9及CTR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调;磷酸化的P65、P50、IKB-a、P38以及氨基端激酶(C-JNK)和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均有所减少,而其非磷酸化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同时对NF-KB P65的核易位也表现出抑制效果。结论在RAW264.7细胞系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NF-κB系统(P65、P50、IKB-a)和MAPKS系统(P38、C-JNK和ERK)通道的激活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且在一定范围内和阿司匹林浓度呈正相关。阿司匹林可能具有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潜能。
- 曾艳平杨超杨红军樊勇吴子祥刘斌苏菲白博张文强桑宏勋
- 关键词:阿司匹林破骨细胞MAPKS
- 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
- 目的:探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
- 苏菲桑宏勋樊勇吴子祥张扬白博刘斌雷伟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疗效
- 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声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 桑宏勋雷伟陈志文吴子祥王林樊勇马真胜裴国献
- 关键词:颈椎骨折固定术手术入路
- 鲑鱼降钙素联合EPS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联合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PS)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7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我院采用鲑鱼降钙素联合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情况。结果通过治疗后的分析,患者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均明显的高于术前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数据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术后的Cobb’s角度明显的低于术前的Cobb’s角度,数据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术后的VAS评分和JOA评分以及BMD均明显的优于手术治疗前,数据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取鲑鱼降钙素联合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稳定性效果好,促进骨骼的愈合,值得临床中应用推广。
- 樊勇桑宏勋漆伟贺伍儿张扬雷伟
- 关键词: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 2010年
-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化性变所导致的脊髓及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引起的临床表现.现阶段颈椎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为长时间颈部体位不当所引起肩部劳损,进一步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现在手术方案中有一种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保留颈椎关节活动度,维持临近阶段的应有力分布平衡.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
- 谢婷张楠李娅王宁樊勇吴子祥
-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椎间盘活动度
- 导航及脊柱机器人数字化新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应用
- 目的:对比手术导航系统及脊柱机器人系统在临床辅助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开始,首先在基于术前CT图像的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成功应用于胸腰椎骨折脊柱内固定手术及微创手术。
- 桑宏勋吴子祥樊勇付军严亚波张扬雷伟裴国献
- 关键词:脊柱计算机导航机器人微创脊柱骨折
- 新型“渐变孔”骨水泥锚固螺钉用于重度骨质疏松脊柱手术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 目的 评价具有"渐变孔"设计的新型骨水泥锚固螺钉在重度骨质疏松性腰椎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在人体脊柱标本上,通过X线、CT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不同骨水泥螺钉的侧孔直径、注射剂量...
- 吴子祥雷伟桑宏勋马真胜裴国献王林樊勇姜磊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腰椎椎弓根螺钉骨水泥生物力学
- 可控微结构电子束熔化成形钛合金支架作为成骨细胞载体修复兔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可控微结构电子束熔化成形钛合金支架作为成骨细胞载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电子束熔化成形技术制备支架,将成骨细胞与支架复合培养7 d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情况.将培养7 d的支架/细胞复合物及单纯支架植入兔体内.7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均制作骨膜-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n=18):A组缺损处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B组缺损处植入单纯支架,C组缺损处旷置,D组缺损处置入自体骨.分别在第4、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四环素荧光标记、组织学观察以及新生骨定量分析等评价新骨形成及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支架与细胞体外共培养7 d后,支架表面及内部孔隙有大量细胞黏附并与材料牢固结合.第12周,新生骨组织和血管不仅在支架周围有生长,而且沿着支架的管道结构向支架内部生长并逐渐填满支架内部,新生骨组织与支架牢固结合并形成一个相互嵌合的复合体.新生骨定量分析显示:第4周,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控微结构电子束熔化成形钛合金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支架内新骨生成及缺损的愈合.
- 李国臣王林桑宏勋樊勇雷伟李祥王成焘黄鑫王立松裴国献
- 关键词:钛骨缺损电子束熔化
- 3D打印技术在骶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骶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受损患者19例。Denis分类:Ⅱ型7例,Ⅲ型12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骶神经受损。根据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移位程度及骶神经走行区受压情况,根据三维重建立体结构及术者经验,进行软件预置螺钉,测量内固定的相关指标(直径、长度、角度),进行预手术,观察可能产生的效果,是否需要术者行扩大减压。按照计划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拍X线平片、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椎弓根螺钉及髂骨钉有无松动、骨折愈合情况;进行Gibbons评分及Mjeed疗效标准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而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行3D打印模型辅助下的手术规划、骨折复位、植骨融合内固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出现。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X线片或CT显示骶骨骨折均固定稳定,愈合良好。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Gibbons评分由术前(5.21±0.49)分恢复至术后(2.18±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jeed疗效达到优良率84.2%。结论术前3D打印技术可充分了解骶骨骨折的损伤程度、骶神经走行区受压情况,进而指导减压范围及置钉节段,术前更加精确的设计手术方案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及神经减压的准确性,有利于骶神经的恢复,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郇科苏菲王飞刘斌樊勇桑宏勋
- 关键词:3D打印骶骨骨折骶神经手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