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
-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介入栓塞联合后路椎体骨水泥填充椎板切除减压治疗Cobb综合征一例
- 2024年
- Cobb综合征又称皮肤-脊膜-脊椎血管瘤病,临床罕见,其特征是涉及同一体节的皮肤、软组织、脊柱以及脊髓的血管畸形。Berenbruch在1890年首先对该病进行了描述,但直至1915年由Cobb报道后才被人们认知。Cobb综合征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儿童。目前国内外发表Cobb综合征病例仅有数十例。我科收治1例60岁女性Cobb综合征患者,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此罕见病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Cobb综合征的认识,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任杭岭宋娜李国望
- 关键词:血管瘤病COBB综合征
- 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余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行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于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8例患者最终获平均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残存腰痛症状(VAS评分≥4分);对比术后残存腰痛与无腰痛患者(VAS评分<4分)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发现术后残存腰痛症状患者除PI外,PT变化最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PI外其余各参数的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PT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最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存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具有相关性,其中PT变化与其相关性最强,手术过程中注重改善PT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
- 任杭岭赵一祥张景涛徐大霞宋娜张志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腰痛
- 不同融合装置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背景:颈前路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逐渐被关注,目前对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术式选择缺乏明确可行的临床指南,寻求最适合的固定方式更有益于此类型患者。目的:对比颈前路减压不同融合装置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全部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治疗,根据椎间融合装置的不同分为2组,零切迹组(zero-p组)纳入患者23例,钛板联合cage组(cage组)纳入患者21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手术前后于X射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角(C2-7 Cobb角)、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病椎局部前凸角和T1倾斜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椎间融合以及术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计算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值并对比其差异。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中出血量较cage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age组术后吞咽障碍发生率(7/21,33%)高于zero-p组(3/2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相同,均骨性融合;组内比较发现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各矢状位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Cobb角、T1倾斜角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zero-p组病椎局部前凸角变化值较cage组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过程中使用zero-p与钛板联合cage均能有效改善颈椎矢状面平衡,钛�
- 任杭岭宋娜徐大霞李宗欢张志张景涛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间融合钛板
- 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103例(PD组)、体检健康者103例(对照组),按照SMPD1基因序列和相关文献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序和突变分析。结果经对测序结果序列比对发现,两组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突变,均为杂合突变,即基因型为GA型。其中,PD组SMPD1基因p.A402T位点突变概率为11.65%(12/103),对照组为0.97%(1/103),两组比较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溶酶体酶SMase稳定性降低。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软件检测结果显示,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致病性突变。结论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可能增加PD的发病风险。
- 马艳宋娜牛建一丁刚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远期效果的关键技术
- 韩发彬王伟芦现杰陈超张男章阳宋昊段婧吴士超宋娜陈保兴
- 该课题属于医学领域内科与预防医学。 帕金森病(PD)是严重影响中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能力的疾病之一。虽然用多巴胺替代治疗能暂时缓解PD的早期症状,但不能阻止PD病程发展,这一病症仍无法根治。因此研究PD疾病的发病机制...
- 关键词:
- 关键词:帕金森病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