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品数:1,176 被引量:7,280H指数:37
相关作者:辜向东李红李永毅毛凌滢余渭深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38篇期刊文章
  • 6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2篇语言文字
  • 245篇文化科学
  • 121篇文学
  • 24篇经济管理
  • 21篇哲学宗教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4篇政治法律
  • 14篇艺术
  • 12篇历史地理
  • 7篇医药卫生
  • 7篇社会学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建筑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电子电信
  • 4篇理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82篇英语
  • 150篇教学
  • 95篇语言
  • 88篇翻译
  • 67篇大学英语
  • 53篇教育
  • 50篇文化
  • 49篇课程
  • 47篇英语教学
  • 39篇外语
  • 38篇教师
  • 36篇英汉
  • 33篇写作
  • 31篇汉语
  • 30篇语篇
  • 30篇语言学
  • 28篇词典
  • 28篇词汇
  • 27篇课堂
  • 24篇语法

机构

  • 1,006篇重庆大学
  • 15篇西南大学
  • 12篇四川大学
  • 11篇北京航空航天...
  • 8篇重庆工学院
  • 7篇南京大学
  • 7篇重庆邮电大学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7篇重庆师范大学
  • 6篇重庆科技学院
  • 6篇上海外国语大...
  • 5篇复旦大学
  • 5篇四川外语学院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澳门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哈尔滨商业大...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渝西学院

作者

  • 46篇辜向东
  • 39篇文军
  • 35篇李永毅
  • 28篇刘国辉
  • 27篇李红
  • 25篇余渭深
  • 24篇蒋婷
  • 24篇毛凌滢
  • 23篇陈毅萍
  • 18篇彭静
  • 15篇桑凤平
  • 15篇邹晓玲
  • 14篇黄萍
  • 14篇游振声
  • 14篇张梅
  • 14篇周梅
  • 13篇彭宣维
  • 13篇陈晓莉
  • 12篇向朝红
  • 10篇姜治文

传媒

  • 143篇重庆大学学报...
  • 31篇外语与外语教...
  • 22篇外语教学
  • 21篇高等建筑教育
  • 12篇海外英语
  • 12篇重庆科技学院...
  • 1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1篇渝西学院学报...
  • 1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0篇外语电化教学
  • 10篇外国语
  • 10篇外国语文
  • 9篇外国文学评论
  • 9篇科教文汇
  • 8篇辞书研究
  • 8篇中国ESP研...
  • 7篇四川教育学院...
  • 7篇中国辞书学会...
  • 6篇外语界
  • 6篇国外文学

年份

  • 2篇2025
  • 22篇2024
  • 18篇2023
  • 24篇2022
  • 15篇2021
  • 26篇2020
  • 22篇2019
  • 21篇2018
  • 27篇2017
  • 19篇2016
  • 20篇2015
  • 35篇2014
  • 48篇2013
  • 62篇2012
  • 60篇2011
  • 86篇2010
  • 62篇2009
  • 51篇2008
  • 70篇2007
  • 41篇2006
1,1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被引量:1
2013年
在引文新闻报道中,隐喻的使用呈现出愈加频繁的趋势,并以此来体现语言美感并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可接受程度。根据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理念,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最大程度的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译者课采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倡的"三维"适应性转换原则来进行翻译,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以此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张婷婷杨彩霞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隐喻翻译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近些年来,国内翻译学者越来越关注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但只是局限于理论探讨,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本文将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对喜福会田青(1992)和程乃珊(2006)这两个中译本中语言和文化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两个译者是否实现了翻译的主体间性。
李莉
关键词:主体间性《喜福会》语言文化
国内高考英语研究可视化分析:热点、趋势与启示(1992-2022)
2025年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CNKI数据库1992-2022年收录的高考英语高水平文献进行分析,从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研究前沿等角度探讨我国高考英语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热点变化。研究发现:高考英语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和发文期刊群已经形成;研究热点覆盖内容效度、反拨效应、高中英语教学、高考英语改革等方面,而关键词突现集中在核心素养、思维品质、高考命题与读后续写等话题,研究前沿多与实时政策或热点课题紧密结合。在未来高考英语研究中,可加强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应用性研究,展开全面、系统且持续的高考英语效度论证。此外,须重视课标、教材和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英语核心要素之间的接口研究,构建大中小学英语一体化研究体系,并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融入现有的教学和评估体系,为我国高考英语研究贡献独具特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辜向东崔腾江
关键词:高考英语高考英语改革高中英语教学可视化分析
中日文学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唐诗与和歌之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以最能体现中日两个民族诗歌特色的唐诗和和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询中日诗歌在音韵、结构、意境以及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审美差别。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宗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訾文静
关键词:唐诗和歌审美观
认知效度理据、概念、模型及实证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20年
认知效度指考试任务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考生在真实语言使用中相似的认知过程,是Weir(2005)社会认知效度验证框架的重要内容。认知效度的引入不仅深化了对语言测试构念的理解,还为语言测试的效度验证提供了珍贵的过程证据,拓展了传统的以因子分析为主的结果导向型效度验证模式。本文简要梳理了认知效度的理据、概念引入和发展、认知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指出认知效度研究在理论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旨在促进认知效度及其研究在考试开发和效度验证中发挥更大作用。
许皖栋辜向东
关键词:语言测试构念效度验证
近十年来国内英语TEM8考试研究综述
2013年
文章通过对过去十年(2003—2012)发表在国内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英语TEM8研究的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并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类讨论,分析近十年TEM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试图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王程
关键词:TEM8考试研究
论翻译思维的二维互补被引量:3
2003年
首先对翻译界中各种关于翻译行为和翻译评介的思潮和理论进行了大致的共时的比较,并将这些现象的出现归结为译者和论家在思维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出发点,结合翻译实际,指出各种思想背后存在的本质问题,即人的两种思维维度———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彼此关系问题。笔者认为这两种维度的存在实质是互补的,它们是同一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并就此论点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论述,以期倡导正确合理的翻译行为观和评论观。
余平邓忠
关键词:翻译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被引量:2
2005年
Collins和Quillian提出的语义层次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否定判断等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对层次网络信息认知的实验来对否定效应进行深入探讨,以求重新理解层次网络模型的本质,结果中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层次效应或越界效应,说明被试形成了层次网络结构。被试对层次网络的加工是逐层自上而下方式的加工。判断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就因涉及到的层次少而反应时更短。因此,否定效应是支持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的有力证据。
李伯约赛丹
语言测试的效度本质观被引量:4
2009年
对效度本质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不同的效度理论,产生了不同的效度验证实践。实证主义效度本质观强调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注重确定性和普遍性。自然主义效度本质观强调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致性,注重主体间不断互动的活动和过程。效度理论和效度验证实践研究中存在的争议主要有:效度与信度、效度的整体性与可分性、效度与效度验证等。在探讨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于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时,应该尽力弄清潜在的研究假设,应该意识到确定研究证据的依据的不同。
冯巨澜宋德云
关键词:语言测试本质观研究范式
“超语实践”在中国硕博研究生学术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及形式——基于“语言测试”课程学生日志的历时质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本研究基于“超语实践”理论,采用历时质性研究方法,以选修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课程“语言测试”的9名硕博研究生撰写的72份课程日志为语料,探究“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的功能、形式及历时特征。研究发现,“超语实践”功能包括概念、命题、例证、应用和评价建构,形式为中英文混合和图像。历时特征表现为课程理论阶段以命题、概念和评价建构为主,应用阶段则以命题、应用和评价建构为主,而中英文混合始终是最常采用的形式。本研究提出基于过程的“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框架,为学术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学术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路径参考。
辜向东汪咏黄晓琴
关键词:语言测试
共10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