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盖景颖

作品数:23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腰椎
  • 8篇骨折
  • 7篇内固定
  • 6篇疗效
  • 6篇脊柱
  • 5篇胸腰椎
  • 5篇手术
  • 5篇椎体
  • 5篇临床疗效
  • 4篇后路
  • 4篇骨质
  • 4篇成形术
  • 3篇植骨
  • 3篇神经损伤
  • 3篇疏松性
  • 3篇前后路
  • 3篇重建术
  • 3篇椎体后凸
  • 3篇椎体后凸成形
  • 3篇椎体后凸成形...

机构

  • 16篇湖南省第二人...
  • 6篇中南大学湘雅...
  • 4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

  • 23篇盖景颖
  • 17篇何飞平
  • 12篇李如求
  • 6篇李晶
  • 5篇王孝宾
  • 3篇卢畅
  • 2篇李强
  • 2篇吕国华
  • 2篇武文
  • 2篇李泳
  • 1篇杨明
  • 1篇唐钦
  • 1篇王冰
  • 1篇邓露
  • 1篇王军
  • 1篇王建波
  • 1篇王明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手术...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的临床疗效
2014年
目的总结一期经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例活动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5.8(5~66)岁。结核病变位于胸椎12例(57.1%),后凸角度平均51.5°(30°~81°);胸腰段4例(19.0%),后凸角度平均56.8°(30°~80°);腰椎5例(23.8%),后凸角度平均23.6°(15°~34°)。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7例,E级9例。3例患者括约肌功能受损,8例患者伴有轻重不一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联合化疗2周以后,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335(270~420)min,术中出血1150(800~1800)ml。平均随访22.5(12~84)个月。术前ESR平均68(37~122)mm/h,术后3~6周起逐渐下降,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ESR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围手术期并发伤口浅层感染1例(4.8%),随访期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4.8%)。本组均无神经损害加重、植骨融合失败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最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的病例。末次随访时术后平均后凸角度矫正86.3%,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1.7。,最终矫正率为82.3%。胸椎、胸腰段和腰椎节段的后凸角度矫正率分别为58.6%,59.6%和160%。术后患者平均Frankel分级上升1.1级,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一期经前后联合手术入路可以早期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纠正后凸畸形,防止疾病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盖景颖何飞平李如求
关键词:结核一期手术手术入路
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为(33.6±0....
盖景颖何飞平李如求
关键词:骶骨骨折神经损伤
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个体化短节段病椎置钉治疗腰椎结核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个体化短节段病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对19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个体化短节段病椎...
何飞平盖景颖李如求
关键词:腰椎结核
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为(33.6±0.2)岁;Denis分型:Ⅱ区6例,Ⅲ区4例,Ⅱ区合并Ⅲ区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Gibbons神经损伤评分:8例3分,4例4分。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骶管减压、神经松解、髂腰固定重建、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采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患者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0-200 min,平均时间(159.3±0.9)min,术中出血量750-1 200 ml,平均(854.5±2.1)ml。所有患者随访8-16个月,平均(12.9±0.8)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移位、残留骨盆畸形、假关节形成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9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的足下垂和下肢感觉障碍;1例下肢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均无明显改善。Majeed评分评定: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Gibbon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2)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5)分。结论髂腰重建术可恢复腰-骶-髂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复合体的稳定性,对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疗效确切。
盖景颖何飞平李如求
关键词:骶骨骨折神经损伤
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为(33.6±0....
盖景颖何飞平
关键词:骶骨骨折神经损伤
婴幼儿胸腰椎椎弓根形态的CT测量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3岁以下婴幼儿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CT资料室内52例3岁以下婴幼儿的相关影像学数据,通过薄层密扫和三维重建技术分别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对T1~L5椎弓根内径、椎弓根外径、椎弓根长度、椎弓根内倾角和椎弓根高度进行测量,总结婴幼儿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婴幼儿椎弓根直径最小的节段为T5或T6椎体,平均直径在3.0mm以下。椎弓根直径的整体变化趋势从T1至T5逐渐减小,帕至巧逐渐增大。年龄〈18个月儿童L4以上的平均椎弓根内径〈3.0mm,T3至19节段的平均椎弓根外径〈3.5mm。年龄18—36个月儿童巧至髓节段的平均椎弓根内径〈3.0mm,T4至T7节段的平均椎弓根外径〈3.5mm。椎弓根的直径、长度和高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8个月以下婴幼儿T3至,T9节段,18个月以上婴幼儿T4至T7节段的平椎弓根过于细小,置人椎弓根螺钉可行性低,风险较高。对3岁以下胸椎和腰椎疾患婴幼儿在T9节段以下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安全的。
何飞平李晶王孝宾李如求盖景颖
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颈椎前路钢板由于具有增强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及促进病变部位植骨融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行性变、畸形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当中。文章介绍了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分类及演变,分析了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了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临床应用。虽然颈椎前路钢板的治疗作用目前已得到肯定,但仍然出现不同的手术后并发症。因此,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对颈椎前路钢板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
李晶盖景颖卢畅
关键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外科手术
选择性单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选择性单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并获得有效随访的27例连续3或4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
何飞平盖景颖李如求唐磊
关键词:颈椎颈椎病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减压术
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为提高颈椎前路钢板的固定强度,减少螺钉拔出或断裂现象的发生,结合国人颈椎的解剖学参数,设计一种新型的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为初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1、新型...
盖景颖
关键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路植骨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对比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比观察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后路植骨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02-09/20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4-61岁,平均52.5岁。全部为单一间隙椎间盘突出,其中T12-L1突出1例,L1/2突出6例,L2/3突出10例,L3/4突出16例。33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后路组(n=18):行后路双侧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质及自体髂骨或异体人工骨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前路组(n=15):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及钛板内固定(经侧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应用JOA评分评价患者金属内固定材料植入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总结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8(40.5±3.0)个月,在内固定时间及金属材料植入过程中出血量计算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优于前外侧入路,但在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种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后路组植入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2.84±2.5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5.63±3.06)分,优良率为88%,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4%;前路组植入中1例硬脊膜破裂,1例植入后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植入后出现难制性呃逆,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1.96±2.14)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4.92±3.91)分,优良率为84%,随访时骨性融合率93%。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术式,同时应进行内固定融合。
卢畅盖景颖吕国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植骨融合内固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