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盖景颖

作品数:16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腰椎
  • 6篇内固定
  • 5篇胸腰椎
  • 5篇手术
  • 5篇骨折
  • 4篇后路
  • 4篇脊柱
  • 3篇前后路
  • 3篇椎体
  • 3篇骨质
  • 3篇成形术
  • 2篇胸椎
  • 2篇压缩性
  • 2篇一期前后路
  • 2篇植骨
  • 2篇手术治疗
  • 2篇疏松性
  • 2篇前路
  • 2篇椎体后凸
  • 2篇椎体后凸成形

机构

  • 9篇湖南省第二人...
  • 6篇中南大学湘雅...
  • 4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

  • 16篇盖景颖
  • 10篇何飞平
  • 7篇李如求
  • 6篇李晶
  • 5篇王孝宾
  • 3篇卢畅
  • 2篇李强
  • 2篇吕国华
  • 2篇武文
  • 2篇李泳
  • 1篇杨明
  • 1篇唐钦
  • 1篇王冰
  • 1篇邓露
  • 1篇王军
  • 1篇王建波
  • 1篇王明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手术...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的临床疗效
2014年
目的总结一期经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例活动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5.8(5~66)岁。结核病变位于胸椎12例(57.1%),后凸角度平均51.5°(30°~81°);胸腰段4例(19.0%),后凸角度平均56.8°(30°~80°);腰椎5例(23.8%),后凸角度平均23.6°(15°~34°)。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7例,E级9例。3例患者括约肌功能受损,8例患者伴有轻重不一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联合化疗2周以后,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335(270~420)min,术中出血1150(800~1800)ml。平均随访22.5(12~84)个月。术前ESR平均68(37~122)mm/h,术后3~6周起逐渐下降,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ESR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围手术期并发伤口浅层感染1例(4.8%),随访期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4.8%)。本组均无神经损害加重、植骨融合失败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最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的病例。末次随访时术后平均后凸角度矫正86.3%,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1.7。,最终矫正率为82.3%。胸椎、胸腰段和腰椎节段的后凸角度矫正率分别为58.6%,59.6%和160%。术后患者平均Frankel分级上升1.1级,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一期经前后联合手术入路可以早期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纠正后凸畸形,防止疾病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盖景颖何飞平李如求
关键词:结核一期手术手术入路
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为(33.6±0.2)岁;Denis分型:Ⅱ区6例,Ⅲ区4例,Ⅱ区合并Ⅲ区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Gibbons神经损伤评分:8例3分,4例4分。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骶管减压、神经松解、髂腰固定重建、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采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患者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0-200 min,平均时间(159.3±0.9)min,术中出血量750-1 200 ml,平均(854.5±2.1)ml。所有患者随访8-16个月,平均(12.9±0.8)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移位、残留骨盆畸形、假关节形成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9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的足下垂和下肢感觉障碍;1例下肢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均无明显改善。Majeed评分评定: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Gibbon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2)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5)分。结论髂腰重建术可恢复腰-骶-髂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复合体的稳定性,对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疗效确切。
盖景颖何飞平李如求
关键词:骶骨骨折神经损伤
婴幼儿胸腰椎椎弓根形态的CT测量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3岁以下婴幼儿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CT资料室内52例3岁以下婴幼儿的相关影像学数据,通过薄层密扫和三维重建技术分别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对T1~L5椎弓根内径、椎弓根外径、椎弓根长度、椎弓根内倾角和椎弓根高度进行测量,总结婴幼儿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婴幼儿椎弓根直径最小的节段为T5或T6椎体,平均直径在3.0mm以下。椎弓根直径的整体变化趋势从T1至T5逐渐减小,帕至巧逐渐增大。年龄〈18个月儿童L4以上的平均椎弓根内径〈3.0mm,T3至19节段的平均椎弓根外径〈3.5mm。年龄18—36个月儿童巧至髓节段的平均椎弓根内径〈3.0mm,T4至T7节段的平均椎弓根外径〈3.5mm。椎弓根的直径、长度和高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8个月以下婴幼儿T3至,T9节段,18个月以上婴幼儿T4至T7节段的平椎弓根过于细小,置人椎弓根螺钉可行性低,风险较高。对3岁以下胸椎和腰椎疾患婴幼儿在T9节段以下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安全的。
何飞平李晶王孝宾李如求盖景颖
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颈椎前路钢板由于具有增强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及促进病变部位植骨融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行性变、畸形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当中。文章介绍了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分类及演变,分析了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了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临床应用。虽然颈椎前路钢板的治疗作用目前已得到肯定,但仍然出现不同的手术后并发症。因此,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对颈椎前路钢板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
李晶盖景颖卢畅
关键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外科手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路植骨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对比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比观察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后路植骨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02-09/20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4-61岁,平均52.5岁。全部为单一间隙椎间盘突出,其中T12-L1突出1例,L1/2突出6例,L2/3突出10例,L3/4突出16例。33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后路组(n=18):行后路双侧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质及自体髂骨或异体人工骨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前路组(n=15):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及钛板内固定(经侧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应用JOA评分评价患者金属内固定材料植入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总结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8(40.5±3.0)个月,在内固定时间及金属材料植入过程中出血量计算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优于前外侧入路,但在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种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后路组植入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2.84±2.5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5.63±3.06)分,优良率为88%,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4%;前路组植入中1例硬脊膜破裂,1例植入后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植入后出现难制性呃逆,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1.96±2.14)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4.92±3.91)分,优良率为84%,随访时骨性融合率93%。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术式,同时应进行内固定融合。
卢畅盖景颖吕国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植骨融合内固定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行PKP治疗的59例(70个椎体)椎体后壁完整的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9例;年龄63-87岁,平均73.1岁;患椎压缩比66.7%-74.8%,平均70.6%;采用低压渐进式球囊扩张复位法行PKP。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患椎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5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8-3.4年,平均2.6年。VAS评分术前为(8.3±2.2)分,术后3 d为(2.1±0.7)分,末次随访时为(2.1±0.7)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术前(32.7±6.9)分,术后3 d为(43.2±7.1)分,末次随访时为(47.1±6.5)分;患椎高度术前为(8.2±1.4)mm,术后3 d为(12.7±2.3)mm,末次随访时为(11.8±1.6)mm;局部Cobb角术前27.8°±5.3°,术后3 d为18.7°±4.1°,末次随访时为19.6°±4.5°。各组数据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压渐进式球囊扩张复位法行PKP治疗老年重度OVCF安全、有效。
何飞平盖景颖李如求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影响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预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本医院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187例,术后随访1年,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新发椎体骨折分为新发组51例,无新发组13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3.6.3软件包绘制预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列线图模型;用校准曲线、ROC曲线判断预测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a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术后是否规律治疗骨质疏松、术后是否规律锻炼与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低(OR=2.86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OR=4.371)是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规律治疗骨质疏松(OR=0.245)、术后规律锻炼(OR=0.098)是保护因素(P<0.05)。列线图校准曲线斜率接近于1,ROC曲线下面积为0.670(95%CI:0.581~0.75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该模型拟合度良好(χ^(2)=8.437,P=0.412)。结论骨密度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是影响OVCF患者经椎体成形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治疗骨质疏松、规律锻炼是保护因素。基于其影响因素建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鉴别高危人群。
盖景颖何飞平刘益锋何改生舒子震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列线图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瘫痪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23例胸、腰椎结核伴瘫痪的患者,联合化疗(HREZ方案)2周以后,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85 min(240~360 min),术中出血950 ml(600~1500 ml)。术后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患者平均Frankel分级上升1.1级,神经根刺激症状全部得到缓解。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最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的病例。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同时解决病灶清除、减压、稳定、融合等问题,对于防止疾病进展、纠正后凸畸形、恢复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王解生李晶盖景颖王孝宾
关键词:脊柱结核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
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为提高颈椎前路钢板的固定强度,减少螺钉拔出或断裂现象的发生,结合国人颈椎的解剖学参数,设计一种新型的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为初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1、新型...
盖景颖
关键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合适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动物模型,探讨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疗效,以及局部给药后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椎间隙接种建立兔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2周每日局部给予不同剂量的纳米银水溶液,分实验组A[0.1 mg/(kg.d)],实验组B[1 mg/(kg.d)]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感染部位的影像学和组织学改变。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实验动物重要脏器的银含量,分析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mL)能100%诱导出脊柱的化脓性感染。1 mg/kg剂量纳米银能有效地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发生,有效率为75%;而0.1 mg/kg剂量纳米银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发生的效果不明显,有效率仅为25%。高浓度(1 mg/kg)纳米银会在脊髓、肝、肾、脾、睾丸产生蓄积,低浓度(0.1 mg/kg)纳米银仅在脊髓产生蓄积。结论:纳米银局部连续给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脊柱的化脓性感染,但在动物体内会产生蓄积作用,并且与给药浓度相关。
李晶唐钦邓露王孝宾盖景颖王明杨明
关键词:纳米银化脓性脊柱炎抗菌剂生物安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