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豆-小笠原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地震学证据被引量:1
- 2017年
-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间断面.开展对俯冲带区域LAB的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2002~2014年发生于伊豆-小笠原地区的3个深源地震(400~600 km)的垂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线性倾斜叠加方法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后获得了相对走时-慢度域的灰度图和叠加波形图,并成功提取了s_P震相在LAB反射的前驱震相s_(LAB)P,该震相的极性与s_P相反,幅度比为0.17~0.21.基于改进的一维速度模型IASP91-IB计算获得了近源区6个s_(LAB)P震相反射点的分布.研究表明伊豆-小笠原岛弧下方LAB深度位于58~65 km,平均深度为62 km,起伏变化较小(7 km).与菲律宾海构造稳定地区研究结果相比,伊豆-小笠原岛弧地区海洋岩石圈出现了明显减薄的现象,其应与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地球深部持续释放的挥发分物质导致了软流圈出现部分熔融以及弧后地幔楔内小尺度对流的强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 崔辉辉高雅健周元泽
- 关键词:俯冲带
- 基于三重震相探测日本海俯冲带410km和660km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
- 410km和660km间断面是地球内部重要的速度间断面,其存在形态及性质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矿物物理学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地幔物质对流及循环过程中,板块俯冲起到了重要角色。作为西太平洋地区典型的洋-陆俯冲区,日...
- 崔辉辉周元泽
- 关键词:间断面俯冲带
- 华北克拉通东部滞留板块下方低速异常的地震三重震相探测被引量:7
- 2016年
-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论地震图的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下沉约15~20km,其上方存在厚度约115~120km的高速异常,P波速度升高1.5%~2.0%,应为滞留的太平洋俯冲板块;660km间断面下方存在局部的低速异常,P波速度降低0.6%~0.9%,该异常可能与滞留板块从其底部向下地幔顶部脱水或坍塌进入下地幔深处滞留体的脱水有关,也可能与板块深俯冲及板块碎片崩塌所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 崔辉辉周元泽石耀霖王晓冉李国辉
- 基于三重震相探测日本海俯冲带410km和660km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
- 410km和660km间断面是地球内部重要的速度间断面,其存在形态及性质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矿物物理学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地幔物质对流及循环过程中,板块俯冲起到了重要角色.作为西太平洋地区典型的洋-陆俯冲区,日...
- 崔辉辉周元泽
- 关键词:俯冲带间断面
- 文献传递
- 基于次生震相的汤加-斐济地区上地幔间断面结构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和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并对理解地球内部对流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是中国数字测震台网(CDSN)和日本Hi-net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以来发生在汤加-斐济地区、震源深度介于270-600km且体波震级Mb介于5-7之间的3个地震的宽频带/短周期波形资料.对这些波形资料按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两个标准分区,并分别进行N次根倾斜叠加处理,最后绘制了分辨率较高的叠加灰度图.通过慢度差和时差对比,提取来自上地幔间断面反射转换的sdP、pdP震相和透射转换的SdP震相,最终得到上地幔不同间断面转换点的深度以及位置.据此,发现位于汤加-斐济地区东南部的410km间断面深度上升了约20km,在俯冲拐弯的北部区域,该间断面靠俯冲板块一侧也出现了上升现象,上升约13-27km,而离俯冲板块较远区域该间断面却出现了下降现象,最大下降深度约12km,表明汤加地区的410km间断面非常复杂,不仅受到冷的俯冲板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俯冲板片脱水或其他挥发分的影响.总体而言,660km间断面深度在汤加-斐济地区北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最深可达47km,并存在双重下陷现象,且越靠近汤加海沟,其下降的深度越大,表明汤加地区660km间断面确实受到太平洋板片深俯冲的影响;本文还发现,在汤加地区的东南部存在300km间断面,其深度变化为280-297km,其可能由来自于洋中脊玄武岩组成的洋壳残余中的榴辉岩物质,在板片向下俯冲过程中滞留所形成的残余,而且认为其为斜方辉石到高压相单斜辉石的相变面.
- 王晓冉李国辉崔辉辉周元泽
- 关键词:上地幔结构
- 基于三重震相方法探测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次中源地震的三重震相资料研究了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域P波速度结构与S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整体上较强.冷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导致410km间断面出现了10km的抬升,660km间断面出现了25km的下沉;410km和660km间断面之上均存在与俯冲板块相关的高速层;660km间断面下方存在厚度为65km的低速异常.纵横波波速比vP/vS值在210—400km深度范围内偏低,约为1.827,体现出海洋板块低泊松比的特征;在560—685km深度范围内,该值偏高,约为1.831,可能预示地幔转换带底部含有一定量的水.
- 崔辉辉周元泽
- 关键词:地幔转换带
- 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下方地幔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结构探测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6年1月12日发生于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P波三重震相方法研究了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起伏形态及间断面附近P波速度结构.通过波形拟合,我们发现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下沉约10 km;410 km间断面上方存在由塔里木盆地向中天山P波速度异常逐渐减小的约70 km厚的低速层(-3%^-1%).该低速层可能是地幔转换区物质上涌并部分脱水熔融及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我们发现中天山东北部约10~10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局部低速异常(约-6%),其很可能是上涌的软流圈物质.
- 高雅健崔辉辉周元泽
- 关键词:低速层中天山塔里木盆地
- 基于三重震相探测日本海俯冲带410km和660km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
- <正>410km和660km间断面是地球内部重要的速度间断面,其存在形态及性质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矿物物理学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地幔物质对流及循环过程中,板块俯冲起到了重要角色。作为西太平洋地区典型的洋-陆俯冲...
- 崔辉辉周元泽
- 文献传递
- 利用sP前驱震相叠加方法研究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的形态
- <正>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地球内部相对刚性的岩石圈和粘塑性软流圈之间的分界面,其性质也被认为是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基础(Fischer et...
- 崔辉辉高雅健周元泽
- 关键词:岩石圈演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