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会芳

作品数:45 被引量:178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食管
  • 14篇肿瘤
  • 8篇贲门癌
  • 8篇临床病理
  • 8篇病理
  • 6篇食管癌
  • 6篇细胞
  • 6篇腺癌
  • 5篇蛋白
  • 5篇上皮
  • 5篇食管鳞癌
  • 5篇组织化学
  • 5篇鳞癌
  • 5篇免疫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上皮化
  • 4篇上皮化生
  • 4篇黏膜
  • 4篇化生

机构

  • 29篇郑州大学第二...
  • 13篇郑州大学
  • 12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河南省肿瘤医...
  • 5篇郑州市妇幼保...
  • 3篇河南省人民医...
  • 3篇南阳市中心医...
  • 2篇河南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五...
  • 2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河南省中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河南省食管癌...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作者

  • 45篇吴会芳
  • 20篇任景丽
  • 18篇王立东
  • 18篇胡桂明
  • 15篇范宗民
  • 14篇冯怡锟
  • 12篇李琮宇
  • 12篇何欣
  • 11篇郭涛
  • 10篇常佳
  • 10篇王俊宽
  • 9篇张敏
  • 9篇高珊珊
  • 8篇张彦霞
  • 8篇邵珊
  • 8篇付文静
  • 7篇孙哲
  • 7篇顾斌
  • 6篇郭花芹
  • 6篇李苹娟

传媒

  • 14篇郑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肿瘤基础与临...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生殖与避...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08
  • 8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胡索酸水化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5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2023年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化酶(FH)缺陷型平滑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镜下特征,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FH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NGS分子测序的方法检测FH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5岁,5例均无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HLRCC)的典型临床表现。2例FH缺陷型平滑肌瘤呈编织状或束状排列,细胞中-重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均<5/HPF,有明显的紫红色核仁,3例有鹿角样血管/血管外皮瘤样形态,2例有核内透明小球,可见较多散在分布的瘤巨细胞,间质黏液样变不明显。2例分子遗传学检测均提示FH基因体细胞突变,分别显示FH基因2号外显子c.193G>A(p.Asp65Asn)错义突变及FH基因的7号外显子c.943delc(L315del)移码突变。结论通过FH免疫组化可以发现FH缺陷型平滑肌瘤,借助于组织学表现、FH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临床对HLRCC综合征的诊断,但仍需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FH基因突变检测。
付文静王玉香吴会芳胡桂明冯怡锟张敏任景丽
关键词: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子病理学
消化道平滑肌瘤中存在Cajal间质细胞:警惕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消化道平滑肌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147例消化道平滑肌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奥辛蓝.沙红染色,Sanger测序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结果患者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52岁。男女比例接近1:2。发生于食管100例,胃20例,小肠12例,结直肠15例。组织学上卵圆形或梭形肿瘤细胞呈条束状或编织状排列。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及h-caldesmon,CD117与DOG1阳性且奥辛蓝-沙红染色阴性的分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肿瘤内,该类细胞见于100%(100/100)食管平滑肌瘤、80%(16/20)胃平滑肌瘤、3/12的小肠平滑肌瘤,所占比例1%~30%不等,而不存在于结直肠平滑肌瘤中。16例CD117与DOG1阳性且奥辛蓝-沙红染色阴性细胞比例≥20%的平滑肌瘤均未检测到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结论ICC普遍存在于食管、胃及小肠平滑肌瘤中,不能因为肿瘤细胞表达CD117与DOG1而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必要时可借助分子检测进行鉴别。
胡桂明冯怡锟刘秋雨陈慧萍付文静张敏常佳顾斌吴会芳任景丽
关键词:胃肠肿瘤平滑肌瘤胃肠道间质肿瘤CAJAL间质细胞
胃肠道神经鞘瘤2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鞘瘤(gastrointestinal schwann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27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41~83岁,平均60岁。27例均发生于胃,临床多表现为腹痛或黑便。肿瘤直径2. 7~8. 5 cm,均位于肌壁内,边界较清,切面灰黄色。低倍镜下20例(74. 1%)肿瘤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套;肿瘤实质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条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S-100 (100%,27/27)、SOX-10 (100%,27/27)、GFAP (63. 0%,17/27)、CD57 (70. 4%,19/27)、pgp9. 5(70. 4%,19/27)。9例GS行c-KIT及PDGFRA基因测序,均为野生型。21例患者于手术后随访5~126个月(平均56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软组织肿瘤,淋巴细胞套是重要的形态学特征之一,需结合S-100、SOX-10等免疫组化标志物确诊。
冯怡锟胡桂明蒋玉涵常佳吴会芳任景丽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神经鞘瘤免疫组织化学C-KIT基因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与微卫星状态在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3年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与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status, MS)在低分化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9例CRC患者临床资料及石蜡标本,其中低分化腺癌49例(试验组);中高分化腺癌4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RC组织的MS和PD-L1表达情况,评估低分化CRC MS及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化CRC患者MS及PD-L1表达水平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间关系,并利用Cox多因素分析对DFS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CRC中MSI为17例,发生率为19.10%(17/89),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肿瘤位置、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MS及PD-L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组织中MS在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组织中PD-L1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CRC的MSI患者DFS明显长于MSS患者(P=0.016),低分化CRC的PD-L1-患者DFS明显长于PD-L1+患者(P=0.002),PD-L1+/MSS亚组DFS短于PD-L1-/MSS亚组和PD-L1-/MSI亚组(P<0.05)。结论 MS与PD-L1表达是评估CRC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MSI的低分化CRC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PD-L1阳性表达是影响低分化CR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董峰吴会芳牛跃平李哲高健
关键词:独立危险因素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河南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加深对食管癌变机理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STAT3在36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至鳞状细胞癌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86%(12/14)、88%(28/32)、55%(11/20)和75%(27/36),其中基底细胞过度增生与间变(P=0.008)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蛋白在高分化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最高89%(16/18),中、低分化鳞癌组织阳性率逐渐下降,分别为60%(6/10)和63%(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AT3蛋白在癌变早期阶段表达变化显著,并随癌变程度加重和癌组织分化程度下降而呈现阳性表达率下降的趋势,提示STAT3是食管癌变早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可能是食管癌变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刘小莉王立东王苒吕晓东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李江曼王俊宽孙哲江亚南周建炜郭涛吴会芳李琮宇高姗姗何欣郭花芹
关键词:青年食管癌癌前病变
58例进展期胃癌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与疗效评价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内介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对58例经临床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施行内介入治疗。根据病情向患者瘤体供血动脉内灌注不同剂量的5FU、CF、PDD、MMC、ADM,加超液化碘油10ml-20ml后,同时行明胶海绵颗粒靶动脉栓塞,每间隔4-6周重复注药1次,每位患者连续治疗2次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结果:5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内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平均缓解率为90.20%,局部肿块完全缓解(CR)3例(5.17%),部分缓解(PR)47例(81.03%),总有效人数50例,总体有效率为86.21%。出现发热41例(70.69%),体温最高达39.8℃,上腹疼痛35例(60.34%),上述症状均为化疗后导致的瘤体局部坏死所引起,经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均可自行缓解;58例施行内介入治疗患者中,Ⅰ度胃肠反应40例(68.97%),Ⅱ度12例(20.69%),Ⅲ度5例(8.62%);Ⅰ度骨髓抑制38例(65.51%),Ⅱ度10例(7.24%),无Ⅲ度、Ⅳ度骨髓抑制病例发生。结论:内介入方法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轻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关键词:胃癌内介入治疗
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联合宫腔镜检查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观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宫腔镜检查情况及子宫内膜CD138表达情况,探讨子宫内膜CD138阳性表达联合宫腔镜检查对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行IVF-ET的患者147例,其中反复种植失败患者81例为失败组,一次移植成功患者66例为成功组,2组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检查,观察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情况;2组均行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率;绘制ROC曲线,评估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宫腔镜检查对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效能。结果失败组患者宫腔镜检查慢性子宫内膜炎检出率(60.49%)、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检查慢性子宫内膜炎检出率(39.51%)、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率(60.49%)均高于成功组(24.24%、10.61%、37.88%)(P<0.05)。有经期延长、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阻塞、移植次数>3次的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率(88.24%、92.31%、66.18%、87.50%)分别高于无经期延长、无子宫内膜炎、无输卵管阻塞、移植次数2~3次者(53.13%、3.45%、30.77%、53.85%)(P<0.05),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月经周期、不孕时间及有无孕产史、既往流产史、宫颈衣原体感染、阴道炎史、宫颈支原体感染、盆腔炎的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组织CD138阳性表达和宫腔镜检查诊断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AUC分别为0.620(95%CI:0.496~0.744,P=0.069)、0.568(95%CI:0.441~0.696,P=0.301),灵敏度分别为75.0%、68.75%,特异度分别为48.98%、44.90%;二者联合诊断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
李西雅赵冬梅张洁王亚芹程兰兰吴会芳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种植失败CD138慢性子宫内膜炎
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Rb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Rb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30例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Rb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在30例双源癌患者中,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Rb阳性率分别为46.7%(14/30)和40%(1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2,P>0.05)。食管和贲门癌组织Rb一致阳性率为36.7%(26/30),一致阴性率为50%(15/30),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Rb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该地区食管癌和贲门癌存在较高的Rb一致性变化,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王宁博高珊珊何欣常志伟李吉林范宗民郭花芹韩晶吕晓东周丽郭涛邵珊吴会芳张彦霞王立东
关键词:双源癌食管鳞癌贲门腺癌RB
p53、TSP-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食管癌病人根治术切除标本的6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表达状况及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对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6.18%,p53表达与TSP-1表达呈负相关(P<0.01),TSP-1蛋白阳性表达组与TSP-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18.37±4.86),(29.80±6.35),两组MVD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与MVD呈负相关(P<0.01);p5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TSP-1的阳性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食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浸润和转移。p53、TSP-1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关键词:食管鳞癌P53血小板反应蛋白-1微血管密度血管生成
一个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综合征家系的表型和FH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对一个中国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HLRCC)综合征家系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变异筛选,发现FH基因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变异位点验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对该家系综合分析。结果该家系符合HLRCC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FH基因存在c.1490T>C(p.F497S)的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技术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一致。先证者母亲、女儿和儿子均存在c.1490T>C(p.F497S)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490T>C(p.F497S)(PM2+PP1-M+PP3+PP4)变异性质为可能致病性变异,检索文献发现,该变异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结论FH基因c.1490T>C(p.F497S)错义变异可能是HLRCC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HLRCC综合征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郭依琳王璐徐臻徐臻王武亮吴会芳王武亮
关键词:基因变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